友快網

導航選單

德軍為什麼在1942年春季必敗?德軍進攻失敗的原因有哪些?真相是什麼

1942年春夏兩季,蘇德兩軍主力再次雲集戰場。經過一年的較量,雙方彼此之間的戰術特點與實力都有了充分的瞭解,都對戰勝對方充滿了信心。這種信心歸根結底來自對自己一方實力的認可,而實力也決定了雙方夏季戰略的成敗。

從兵力上看,520萬蘇軍面對300多萬德軍佔據明顯優勢。然而,兵力多不代表實力強,從春季作戰看,蘇軍進攻失敗也印證了這一點;但隨著時間推移,德軍的優勢也在一點點的喪失並最終導致失敗。這其中,有什麼鮮為人知的原因嗎?

1942年春季作戰,蘇軍必敗的原因。

單從數字看,蘇軍在兵員和裝備數量上明顯高於德軍,甚至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本土作戰的蘇軍,其火力比德軍更強大。也就是說,蘇軍的綜合實力要優於德軍。但蘇軍在春季作戰中非但未能突破德軍防線,反而再次慘敗而歸,這是為何呢?

首先,從武器裝備看,蘇軍輕型火炮、高炮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其大都分散在各大城市或交通樞紐,相比集中使用的德軍來說,反倒成了劣勢。更何況,德軍大口徑火炮以及坦克的數量和威力高於蘇軍,其在進攻中,更具有火力優勢。

其次,在遼闊的戰場上,戰役的主動權往往取決於雙方的機動能力。向來推崇高機動作戰的德軍,僅陸軍就擁有66萬輛各類車輛,而同期的蘇軍只有不到32萬輛,曾在冬季作戰中發揮作用的騎兵和滑雪兵優勢全無,機動性遠遠落後於德軍。

當然,在兵員素質方面,蘇軍的劣勢更大。在過去的一年中,戰前的基幹部隊幾乎全部損失,如今的500多萬軍隊大都是未經過訓練的農民、工人和學生,戰鬥力可想而知;而德軍儘管在冬季作戰損失也較大,但依然儲存了80%的兵力。

換句話說,300多萬世界上最精銳的德國陸軍,不僅完全有能力擊退蘇軍進攻,而且擁有再次發動全面進攻的實力,至少在區域性地段更具突擊能力,這也是德國元首制定1942年新戰略的基礎。綜合來看,如今的德軍實力比開戰之初還要強。

相比之下,蘇軍無論在整體實力,還是各兵種協同作戰方面都不具有進攻的能力,但自認為已“獲得”戰場主動權的蘇聯統帥,在這一年的春季,命令各部對德軍發動攻擊,結局註定是失敗,但憑藉強大的動員能力,他仍有扭轉戰局的可能。

損失慘重的蘇聯,韌勁更足。

1942年上半年的蘇德戰場上,交戰雙方再度廝殺在一起。儘管蘇軍在兵員數量上佔有明顯優勢,但德軍整體實力更高一籌,不僅抵擋住對手洶湧般的進攻,而且利用高機動性又圍殲了大量蘇軍。然而,蘇軍卻笑到了最後,這到底是為何呢?

一是,經過一年的作戰,蘇軍儘管損失了全部的基幹部隊,但憑藉超乎尋常的動員能力,奇蹟般地又“變出”了500多萬部隊,並在“敗多勝少”中,不斷“蠶食”和消耗對手的有生力量;而作為軍事強國的德國,並沒有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

原來,作為黨治國家,德國元首利用極端民族主義和所謂的“超人種族”理論上臺後,為體現“制度優越性”,始終堅持戰爭不能影響民眾生活。因此,德軍從征戰歐洲至今,並未在國內進行像樣的戰爭動員,導致其戰役預備隊短缺,後勁不足。

二是,擁有優越生活水平的德國人,在不斷勝利的感召下變得愈發的瘋狂,但這種狂熱情緒的背後卻隱藏著其很大的脆弱性,即:對失敗和挫折極度的敏感。一旦遭受慘敗,厭煩情緒就會迅速升溫直至疲倦,甚至質疑德國元首能否取得勝利。

更關鍵的一點,儘管蘇聯人長期生活水平低下並遭受革命式的清洗,對政治都避而遠之,但斯拉夫人的有仇必報、韌勁十足的民族特性,讓他們在戰爭中能夠承受最可怕的損失,以及最痛苦的折磨,並在屢戰屢敗中,依然保持著堅強的鬥志。

說得難聽點,蘇聯人在熬過了1941年最艱難的日子,即使再多幾次敗仗也不會動搖;而一次小小的勝利,卻又往往鼓足其必勝的熱情和信心,正所謂“哀兵必勝”。然而,在勝利到來之前,蘇聯人將再次經歷一連串的失敗,但他們輸得起。

不過,對於德國元首來說,他解除了一大批高階將領的職務並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將兵敗莫斯科的責任推給“蘇聯的嚴冬”和將領們的失誤。但如今,他已經無法將責任推給他人,一旦遭遇更大規模的慘敗,他將難辭其咎、威信掃地。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上一篇:《原神》上線鍾離傳說任務【匪石】,文案精良程度不亞於【鹽花】!
下一篇:【hugo叔分享】ps 5國行預售火爆,但國內遊戲卻已經成為一門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