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是怎麼一個民族?漢武帝是如何對待匈奴人的後裔?

自劉邦創立漢朝以來, 直至漢武帝初期, 匈奴一直是西漢王朝的心腹大患。在實力不如人的前提下,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三代採取了韜光養晦的政策,對外和親,對內平定諸侯叛亂,綜合國力提到了顯著提升。到了漢武帝初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形勢發展良好,人們對與匈奴的關係有了新的想法。

漢武帝劇照

在西漢北部雁門郡的邊境城市——馬邑(今山西朔州市),有一個叫做聶壹的土豪,專門跟匈奴人做生意,對匈奴人的習性比較瞭解。滿懷報國之心的他,找到了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王恢,獻上了“一勞永逸”解決匈奴問題的八字妙計:以利誘之,設伏擊之。王恢深以為然。

於是王恢身懷“八字妙計”在漢武帝面前,與主和派的韓安國進行了一場辯論。在前兩輪辯論中處於下風的王恢,在第三輪辯論時使出了“八字妙計”,贏得了漢武帝的支援。

韓安國劇照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調兵遣將,做了以下軍事部署:

派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李息為材官將軍,統帥30餘萬大軍埋伏餘馬邑附近的山谷之中。按照作戰計劃,王恢的3萬人馬埋伏在代州附近,在開戰後負責對付匈奴的後勤部隊,截斷匈奴退路。

“八字妙計”的前一半 ——“以利誘之”是由聶壹來完成。聶壹忽悠匈奴單于說,他可以殺掉馬邑城的守城官,只要單于派兵來接應,那麼整座城池的財貨就都屬於單于的了。單于非常心動,於是帶領10萬人馬進入了武州塞(今山西左雲縣) 。在距離馬邑100多里路的地方,久經戰陣的匈奴單于,發覺有點不對勁:為什麼這裡牛羊滿山遍野,卻見不到一個人影?

馬邑之圍示意圖

於是匈奴單于率軍進攻附近的一個漢軍小碉堡,一擊即破,俘虜了掌握核心機密的雁門尉史(相當於連長一級) 。這哥們是個軟骨頭,一股腦兒地把漢軍作戰計劃全盤托出。匈奴單于聽了大吃一驚:怪不得我覺得哪裡不對勁!於是火速下令撤軍,等漢軍統帥們收到匈奴撤退的訊息,追到邊界時,一切都已經太遲了。負責截斷匈奴退路的王恢,看到10萬大軍從眼前經過,不敢出擊。

至此,漢武帝寄以厚望的馬邑之圍宣告破產。

王恢畫像

看似完美得無懈可擊的“八字妙計”為什麼會失敗呢?在筆者看來,原因有三:

一是漢武帝用人不當

。我們來看一下漢武帝選派的五位將軍:韓安國是御史大夫,專門負責監察百官,協助丞相處理政務的;李廣是衛尉,負責守衛宮禁的長官;公孫賀是太僕,負責管理皇帝的車輛和馬匹; 王恢是大行,負責處理外交事務的;李息是太中大夫,是負責給皇帝提建議的。這五人裡面,除了李廣是軍人出身,其他四人全部是沒有帶兵打仗經驗的文職官員。哪怕是李廣,之前雖然與匈奴有過交手,也只是小規模的,人數不過幾百。

可想而知,安排這五位人選作為行軍統帥來執行“八字妙計”,不出漏洞才怪。

李廣畫像

二是作戰計劃不夠縝密。

表面來看,“以利誘之,設伏擊之”八字妙計的策略沒有問題,但是細節經不起推敲。既然想誘敵深入,就必須把戲演好。可是漢軍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於統帥們打仗經驗不足,沒有做好細節,把戲演砸了。漫山遍野只見牛羊不見人,對於擁有行軍打仗經驗的匈奴單于來說, 怎麼可能不會懷疑,他們可以畜牧業的專家。

匈奴單于劇照

三是資訊保密不到位。

為了一次性解決匈奴威脅邊境的問題,漢武帝不惜下重本,一次性調動30餘萬大軍,執行“八字妙計”。對於這麼重要的軍事部署,作戰計劃應該僅限於執行作戰命令的幾位統帥知道,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漢軍的絕密作戰計劃居然被一個底層的邊境衛尉知曉了。這是導致“八字妙計”功虧一簣的關鍵原因,不得不說漢軍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差了。

馬邑之圍事發以後,漢朝與匈奴徹底撕破了臉面,和親之策也因此終結,漢朝與匈奴之間的大規模戰爭拉開了序幕。

上一篇:【lol】msi季中賽選手排行榜:lpl賽區沉寂兩年,擊敗佩服rng奪冠!
下一篇:晏子春秋的真相:晏子是個假仁假義的人,還是假仁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