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朝為什麼能夠維持百年盛世?唐朝的經濟發展為何能和宋朝相媲美?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若要形容唐朝,大多數人想到的第一個詞應該都是“盛世”,是前文詩句所描述的人口萬家、男耕女織,各得其所、儲米滿倉;商旅貿易不絕於道、社會秩序安定;百餘年間沒有災禍、天下和順、政治清明的景象。這種強盛景象的原因一方面來自於當朝統治者對內的勵精圖治、實行相對寬鬆與包容的經濟政策,另一方面在於唐朝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而今天要聊的就是有關於唐外部環境的一個傳奇式人物,曾以一人之力滅一城廣的王玄策。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卒時官方認定職業為朝散大夫,朝散大夫是一箇中國古代文階官制度,隋朝初次設立,白居易就曾擔任過這一官職。但這個只是一箇中偏下的散官官階,雖有品階、俸祿但無任何實權,就從五品而言相當於古代的知州,比之今日即一個普通城市的市長。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當時那個時代以一人滅一國,其中細節究竟是怎樣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貞觀十五年,西面茫茫戈壁中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那個遙遠國度的略顯神秘的輕紗漸漸揭開,西域一日千里的寶馬、中原從未見過的奇珍異國、奧秘精深的佛法都無以不吸引著崇尚相容幷包的唐朝人的目光。於是從前往後,便有無數的使節商賈,騎馬攜貨踏上那條西去的道路,王玄策即時其中之一。

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作為正使,與蔣師仁等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即當今印度),沿途國家獻上貢品欲出使唐,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自立為新君主,並且發兵襲擊王玄策出使的隊伍。王玄策一行僅三十人餘人自然寡不敵眾,悉數被擒回中天竺,並且其他國家獻給唐朝的禮物也被篡臣那伏帝阿羅那順劫掠了。

王玄策鋌而走險悄悄逃出至吐蕃,說明情況後借的精銳士兵一千二百人,發兵進至中天竺國城,連戰三日,大破敵軍。阿羅那順棄城而遁,反被王玄策一干人等擒獲帶回國都,後因事封賞王玄策為散朝大夫。這就是唐朝一人滅一國的傳奇——王玄策的人生經歷,然而在史書上對王玄策的記載並不多,可能是面對整個熠熠生輝的大唐對外出使歷史,王玄策的功績不過是其中一閃而逝並不會有太多筆墨為之勾勒攜刻。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趨。”昔時柳子厚曾寫此詩句以贊唐王朝坐擁天下之位的盛世之景,時至今日,亦可用此詩句來紀念歷史上那些為天下和順、國豐民安奉獻一己之力的前賢們,無論他們的功績會不會被歷史銘記,終會有人民記得他們的奉獻。

上一篇:明朝的宦官干政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朱元璋為何對太監有這麼警惕?
下一篇:諸葛亮北伐為何不帶上姜維?諸葛亮為何不帶上姜維?姜維北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