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李自成五十萬大軍攻破北京後,最後一支孤軍竟然是被這支孤軍推翻的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五十萬大軍攻破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而死,長達276年的明朝至此宣告滅亡。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朝滅亡了20年後,最後一支堅持抗清的明軍才全軍覆沒,20年漫長的抗清復國戰鬥徹底畫上句號。

更令人想不到地是,這支最後的孤軍居然還是推翻明朝的元兇李自成的部下。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十幾年前因為一本描明朝歷史的通俗讀物的爆紅,一夜間冒出千萬明粉,一向名聲不佳的明朝被這些明粉捧上了神壇。李自成這位踹翻明朝的亂臣賊子自然成了明粉最痛恨的人,提到他就沒一句客氣話。

然而,很多狂熱的明粉不會想到明朝滅亡整整20年後,還有一支明軍堅持在西南山區抗清,寧死不降,最終於康熙三年(1664年)在最後一戰中全軍覆沒,除少數人投降外,大部分人都壯烈殉了那個死去多年的明。

更神奇地是,這支忠義孤軍竟然是明粉最痛恨的李自成部下。

這就尷尬了。

這匪夷所思的劇情說起來就話長了,這事還要從李自成兵敗講起。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不久,因為招降吳三桂失敗,親率大軍攻打吳三桂盤踞的山海關,吳三桂投降清軍,引狼入室三方大戰于山海關外的一片石,此戰李自成大敗。李自成逃回北京後隔了一夜,繼續往西逃竄,最後輾轉撤退到湖北東南部的通山縣一帶。官方說法李自成在這裡被地主武裝擊斃,其實李自成很有可能沒有死,而是脫離大部隊,隱姓埋名退隱江湖了。

李自成離開後,大順軍四分五裂,當時從西安敗退出來的大順軍分成了兩部分,李自成、劉宗敏率領的這支到達湖北通城的被稱為東路軍,李自成侄子李過、高一功率領另一支大順軍從西安取道漢中進入四川,又順流之下到達荊州,這支被稱為西路軍。

東路軍在李自成死後,名義上由李自成皇后高氏主掌,實際上由田見秀、劉芳亮、劉體純、郝搖旗等大將各自為政。這支殘軍後來進入湖南,缺吃少喝,又沒有根據地,只得聯絡當時駐紮在長沙的明朝湖廣總督何騰蛟,希望聯明抗清。

何騰蛟被大順軍用武力逼著答應了雙方聯合抗清,等於變相招安了東路軍,不過何騰蛟並不信任這幫逼死崇禎先帝的流寇,處處刁難,東路軍的將帥們忍無可忍,最後除郝搖旗、王進才二人留在湖南外,其他人都領兵離開湖南,轉移到荊州和西路軍的九大頭領會師了。

東西兩路大順軍會師後,實力大增,擁兵幾十萬人,營寨綿延三百餘里,蔚為壯觀。見識到大順軍的實力後,南明朝廷和清廷都想拉攏這支人馬為我所用,不過由於清廷堅持必須剃髮歸降,被李過、高一功等人斷然拒絕,在民族大義的感召下,他們最終決定和南明隆武朝廷聯手抗清。

雙方一拍即合,遠在福建的隆武帝派太監馬吉翔前往湖北宣旨,欽賜李錦(過)御營前部左軍掛龍虎將軍印,御改名曰赤心,並封其母高氏為貞義一品夫人。隆武帝在聖旨裡不吝溢美之詞,狠狠誇了大順軍首領李過和高夫人等人。

朕念赤心以真正英賢昔日託身非所,乃今翻然悔悟,竭奉中興。雖名臣必待真主,亦賴其有賢母而端慈訓也。近據地方督撫連章報其至誠歸戴,業已掛印封侯。俟朕駐蹕武昌,然後面錫鐵券。再允督撫之奏,欽旌母德之貞。爾以善教為慈,赤心以遵母為孝。慈孝既萃於爾門,忠義必恆於功業。特賜爾封為貞義一品夫人,給與恩詔。仍著有司建坊,敕文用“淑贊中興”、“朝廷風標萬方,爾門芳留百世”。      ——《思文大紀》

至此,大順軍正式宣告接受南明招安改編,隆武帝賜李過名為李赤心,高一功為高必正,這支大順軍也被改編為“忠貞營”,搖身一變成了南明的官軍。

招安改編後,忠貞營和湖南明軍聯合發動的第一場戰役就是荊州戰役,他們的計劃是先收復荊州,然後和湖南明軍一道會師武昌,進而收復湖北全境。

南明湖廣巡撫堵胤錫堅定支援協同忠貞營抗清,因此他主要負責督促忠貞營主攻荊州,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監軍道章曠負責從長沙出兵配合忠貞營攻下荊州,另外堵截增援的清軍。

結果何騰蛟、章曠二人昏庸無能,對自南京而來的清軍援軍視而不見,導致清軍偷襲忠貞營,李過、高一功等人慘敗,不得不退入三峽山區堅守。

此戰失敗後,陸續匯聚到三峽山區的忠貞營殘部有十三家之多,這就形成了歷史上的“夔東十三家”,這支軍隊從1645年荊州之戰失敗後便轉戰在這片崇山峻嶺之中,一直堅持到19年後的1644年,成為大陸上最後一支堅持抗清的明軍。

夔東十三家所佔據的夔東大致在今天重慶東部、湖北西部一帶,也就是三峽的範圍內。夔東十三家見諸於史冊的頭領有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黨守素、塔天寶、馬騰雲等忠貞營將領,另外還有王光興、賀珍等當地的抗清武裝。

他們佔據的這片根據地山高林密、大江滔滔、峰巒疊嶂,人煙稀少,其實是不適合人居住生存的,可見當時他們處境的惡劣。

不過由於清廷當時主要的用兵方向是對付西南的永曆朝廷,因此夔東十三家的壓力不是太大,李來亨、郝搖旗等人還一度打到鄖陽、襄陽一帶。加上三峽地區山高林密,地形複雜,難以進剿,也是清廷頭疼的問題。

就這樣這支明軍一直在三峽山區堅持打了17年的游擊戰,直到1662年,才迎來了最後的決戰。這一年的七月,清朝的四川總督李國英上密摺,建議陝西、湖北、四川三省出兵會剿夔東十三家,得到了清廷的批准。

那麼為什麼直到這一年,清廷才決定強攻夔東了呢?

其實是,萬事俱備了。

1662年在明末清初歷史上是一個僅次於1644年的重要年份,這一年是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為什麼說這一年重要呢,因為這一年對南明而言,是毀滅性的災難年。

看一看這一年的大事記就明白了:

一月,流亡到緬甸的永曆帝被吳三桂抓回昆明。

二月,在廈門堅持抗清的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徹底告別了大陸。

六月,永曆帝一行25人被處死於昆明,南明朝廷徹底覆滅。同月,延平王鄭成功病逝於臺灣。

七月,在雲南邊境堅持抗清的晉王李定國接到永曆帝死訊後,悲痛萬分,病情加重,不幸病逝于軍中,臨終前留下“寧死荒野,勿降也”的遺言。

至此,南明能打的大將基本都凋零了,連名義上的皇帝都死了,再想恢復大明無異於痴人說夢。經此一役清廷徹底解決了困擾清軍十六年之久的永曆流亡小朝廷,隨後回過頭來集中兵力對付夔東的抗清明軍,這就是當時夔東十三家面對的外部局勢。

經過一年的周密準備,陝西、四川、湖北三省聯軍於康熙二年(1663年)發動了總攻,具體方案是:

湖廣提督董學禮領兵三萬,從湖廣進剿;

陝西提督王一正領兵二萬五千,另調河南省的河北鎮總兵鮑照統兵五千,湊足三萬,從陝西進剿;

四川由總督李國英親自率領,從重慶進剿。

由於三峽山區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為了減少傷亡損失,清軍先玩了一把攻心計,派人上山招撫,勸李來亨、郝永忠等人歸降,但遭到拒絕。

文的不行,那就動粗吧。

李國英的四川清軍從奉節縣出發,沿長江東進,沿途擊敗明軍袁宗第、賀道寧部,渡過大寧河,佔領大昌鎮。

與此同時,陝西清軍也攻入湖北境內,在房縣擊敗明軍郝搖旗部,奪走了郝搖旗經營了十二年之久的房縣據點。湖廣清軍也拿下李來亨據守的興山縣,三路清軍步步緊逼,形勢危急。

為了打破困局,郝搖旗、劉體純和李來亨三人商議以攻為守,主動出擊打破圍堵,他們集中兵力猛攻湖廣清軍,一場惡戰下來,湖廣清軍全軍覆沒,投水而死的不計其數,南陽河為之不流,殘兵敗將逃回宜昌才穩住神兒。

此戰大勝後,李來亨趁熱打鐵,聯合七部明軍五萬人西進攻打巫山縣,計劃擊潰四川清軍李國英部。巫山之戰非常激烈,可惜最終明軍的糧道被斷,李國英反攻,明軍大敗,陣亡七千多人。

巫山之戰後,李國英見明軍絲毫沒有降意,便請求清廷派駐守西安的八旗軍增援。八旗軍到達後,滿漢聯軍發動總攻,明軍中下級將領見清軍勢大,加上感到大勢已去,紛紛棄械投降。走投無路的劉體純不願降清,在清軍攻陷自己的老營老木崆後,和家屬一起自縊而死,為了收買當地民心,李國英下令厚葬了這位抗清到死的明朝忠臣。

劉體純死後,郝搖旗、袁宗第兩位大將也是連吃敗仗,後來和永曆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洪育鰲、明宗室東安王朱勝蒗一起被俘,遇害於巫山縣。

經過一年的激戰,到了康熙三年(1664年)初,夔東十三家裡死的死,降的降,還在堅持抗清的只剩李來亨一人了,這個李來亨是李自成侄子李過的兒子,當年也是大順軍裡的骨幹分子,當然也是明粉痛恨的“闖賊”之一。

此時的形勢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連眾多老資歷的原大順軍老將都投降了,甚至連永曆朝廷派駐夔東的最高長官,總督部院毛登壽都選擇了投降。李來亨被永曆帝封為臨國公,此時面對四面楚歌的絕境,依舊堅守在興山縣茅麓山區,以一己之力抵抗三省清軍外加滿洲八旗軍共計十萬之眾。

狂妄自大的滿洲八旗軍為了搶功,搶先發起進攻,結果靖西將軍穆裡瑪被李來亨殺得慘敗,連兒子都搭進去了。八旗軍吃了大虧,再也不敢打頭陣,只得讓漢人清軍主攻。

為了困死李來亨,清軍團團圍困茅麓山,這場持久戰從正月一直打到八月,整整八個月之久。李來亨兩次突圍都被擊退,一直堅持到八月初,寨中糧食也吃完了,部分將士私自下山降清,李國英趁機派李來亨投降的部屬李有實上山勸降,結果被李來亨推出去砍了。

那意思很明白了,少廢話,寧死不降!

李國英只得發起強攻,眼看破城在即,李來亨見大勢已去,先殺死妻子,放火燒了營寨,最後自縊而死。至此,這場南明史上最後一戰茅麓山之戰以明軍完敗,夔東十三家覆滅而落下了帷幕。

至此,堅持抗清二十年的李自成部下,原大順軍改編的“忠貞營”明軍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也是大陸上最後一支高舉抗清復明旗幟的成建制明軍部隊。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前面提到的寧死不降的晉王李定國本是“西賊”張獻忠的養子,而李來亨又是“闖賊”李自成的侄孫。

怎麼說呢,某些粉眼裡十惡不赦的“逆賊”確實對得起明朝,至少比流竄十幾年的大明皇帝強得多。

上一篇:楊露禪是誰?楊露禪宗師是誰?楊露禪宗師在太極拳上有哪些歷史功績
下一篇:《小捨得》:小三的背後,大媽的背後,是一個多元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