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李自成最終失敗的真相,你以為真的是大順軍不能打?

明朝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政治形勢波詭雲譎。李自成有幸成為了其中的弄潮兒,1644年3月19日,大順軍攻克北京城,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當天李自成進入北城,明朝滅亡。可以說此時的李自成一定是信心滿滿,向著統一全國改朝換代的大好前景不斷加速。然而自從山海關一戰失利以後,李自成與他的大順軍就節節敗退,一直到西安失陷,李自成與大順軍輾轉各地,最終在湖北被農民武裝殺死,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李自成與大順軍的腐敗墮落導致的嗎?還是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造成?

大順軍的戰鬥力一直不弱

李自成手下的大順軍,其主要成員都來自明朝西北的邊軍,他們一直是明朝對外防禦對內鎮壓叛亂的主要力量,可以說相比關內的明軍,他們的戰鬥技能以及實戰經驗都要高出許多。他們投奔大順軍的主要原因是領不到的軍餉。

大順軍在對陣清軍中的表現就很能說明這支軍隊的戰鬥力,首先來看山海關大戰,大順軍6萬對陣吳三桂部5萬,吳三桂依託了山海關的城防工事以逸待勞,結果一天的時間,遠道而來的大順軍就打下了北翼城。在隨後的決戰中,本來以騎兵和重甲步兵為主的大順軍已經殺的關寧軍節節後退,但忽然出現在兩翼的清朝騎兵則徹底把大順軍包圍在了中間,這才導致了大順軍在山海關前的失利。

山海關一戰失利以後,李自成率領大順軍主力迅速退回了陝西,清軍則步步緊逼, 一年以後雙方又在潼關發生了第二次決戰,潼關戰役原有土匪和前明弱兵構成的守軍5萬人,後李自成又率領3萬精銳進駐潼關,而清軍方面多鐸親自帶領數萬八旗軍投入到戰場。李自成以及手下大將劉宗敏、劉芳亮主動率步騎進攻,雖然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大順軍拼死作戰打的很有幾分骨氣,即便是清軍攻入大順軍營,李自成手下300精銳騎兵也敢主動反擊清軍,一直守住陣地沒有讓清軍突破潼關,直到被阿濟格抄了後路,才主動放棄潼關撤退。

另外值得一提的陝北戰役,由李過、高一功率領的4萬大順軍在陝北對陣由清阿濟格統領的清軍以及漢族降軍8萬人,雖然大順軍兵力匱乏但面對清軍的圍攻李過仍然敢主動出城反擊,雙方曾經7次交鋒,高一功守衛榆林也達半個月之久,直到李自成放棄了西安,他們才主動突圍撤退。

既然大順軍的戰鬥力不弱,為何李自成要撤離北京,又為何在後來與清軍的戰鬥中一敗再敗呢?原因有2點:天時,人和。

失敗原因之一天時:明朝滅亡的太快,李自成還未消化自己的勝利成果

軍隊的戰鬥力還未成型:在李自成軍中,精銳士兵只有十萬人左右,其他的軍隊都是在打進北京的一路上受降的明軍或者是來自周邊的流民百姓,由於攻入北京的時間太快,導致大順軍沒有時間重新整合這些明朝的投降部隊,對於百姓更加缺乏長期的軍事訓練,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因此在攻打山海關一戰中,能與關寧鐵騎以及清軍正面對抗的只有李自成的核心精銳,而這部分軍隊已經山海關一戰中損失大部,讓大順軍在與清軍後續的對抗中,只能依靠守城而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反擊。

大順政權尚未穩定:李自成在崇禎十四年之後進展神速,短短兩年時間內佔領了河南、陝西、甘肅、湖廣等地,從崇禎十七年正月起的兩個多月更是從西安一直打到了北京,很多明朝守將、地方官員紛紛投降。而勢力急劇擴張的大順朝也缺乏如此之多的人才來接受明朝投降的軍隊和地方,所以只能暫時委任降將和降官繼續進行統治。在李自成山海關兵敗之後,大順朝的領地之上不斷出現反叛現象。1644年五月,河南滑縣士紳約定“起兵,將斬偽令以待王師”;五月上旬,山西平定州、榆次縣和太谷縣的官紳背叛大順,關起城門,不讓大順軍入城修整;五月中旬,山西定襄的大順餉銀被原明朝官僚組織的“遊兵散勇”搶劫。這些都成為了李自成的後顧之憂。

失敗原因之二人和:李自成的“迎闖王,不納糧”政策把官紳地主階級推向了對立面

李自成在起兵之初喊出的口號是“迎闖王不納糧為”,贏得了大明朝廣大基層百姓的支援,繼而贏得了發不出工資軍人的投誠,因此軍隊勢如破竹。然而維持一支軍隊的正常運作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初期的大順軍可以靠收繳鄉紳地主的財產作為軍費,到了李自成攻入北京以後,軍隊數量已經發展到了幾十萬人,李自成初期收繳的財富已經無法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軍隊,可讓他沒有料到的是崇禎也沒錢,大明的國庫、崇禎的私房庫裡只搜到了幾萬兩銀子,根本不夠大軍的日常開銷,只能將北京城中的大小官吏,逐一抓起來拷問,四處抄家。發展到後來,連北京城中的富商以及縉紳都沒有放過,並且在全國各地大順政權也都在執行這樣一種策略。

除了收繳官員以及縉紳的財物,對於明朝官員的吸收以及使用上,李自成以及他的領導班子也沒有重視這批人的力量,他手下的主要將領中沒有一位明朝的官吏,一直任用最早跟隨他的那批幕僚以及將軍,投降到他手下的明朝官員也很少能獲得李自成的優厚待遇。

作為一個新生的政權,擁有廣大底層群主的支援只是基礎,而作為核心計程車大夫階層理應成為新政權重要的拉攏物件,卻被李自成以及他的手下無情的推到了大順政權的對立面。最後讓入關的清軍輕易摘取了勝利果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吳三桂的降而復叛。

結語

1644年,當大順政權接管了明朝遼闊的疆土,大批的明朝官員將領投降李自成時。政治形式是非常有利的。腐敗的明朝政府業已敗亡,清朝也只存在於關外。而張獻忠僅侷限於四川一隅之地。廣大漢族人民對新生的大順政權充滿期待。如果李自成能夠順勢而為,團結漢族各個階層人民,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逐鹿中原,天下歸一併非沒有可能。

然而在崇禎帝煤山自縊身亡以後,大順政權仍將自己的主要敵人鎖定為明朝的殘餘勢力,這是非常缺乏遠見的行為,沒有制定恢復經濟、鼓勵生產、充實稅收的政策,反而將搜刮官吏、縉紳追繳贓款當成主要的軍費來源,這樣的政權即使沒有清軍的入侵,也無法獲得長久立足。

李自成是一位偉大的統帥,他手下的大順軍也是一支有骨氣有血性的精銳之師,然而缺乏政治以及經濟的遠見,再強大的統帥也無法獲得所有階級的支援,在大順政權成立的那一天他的失敗就已經被註定了。

上一篇:Bug吹成“真實感”,索尼第一方獨佔表現拉胯,再次打臉遊戲媒體
下一篇:除了「高配䨻與低配䨻」的疑雲,馭帥15還有更多值得你關注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