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黃帝崛起:為什麼他才是君主們的真正偶像?|史記五帝次元001

《史記》可能是很多中國人最早接觸的一部歷史書。或者我們還可以把它作為獨立的歷史次元來看。司馬遷很會講故事,在素材和細節的選擇上似乎都有特別的用心。他的文字用得那麼準確,故事的節奏也拿捏得很好。

那麼,我們僅僅在司馬遷搭建的《史記》架構裡,不與其他的所謂歷史材料交叉印證,會得到一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還是說,司馬遷在他搭建的《史記》次元裡,其實還藏著其他的秘密呢?我們試著只在《史記》文字線索的指引下,來看看還可能有什麼樣的故事。

次元:這裡是作為理解《史記》的一種可能性。

001

《史記》一開頭,講的是一個叫公孫軒轅的,也就是後來的黃帝。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和很多宏大敘事的開頭一樣,要建立一個有世界觀的故事集,就要製造一個有衝突的開始。在司馬遷要構建的《史記》次元裡,黃帝出現的時代,天下亂了。

作為《史記》這個故事集的開頭,這很像是正片開始之前幾十秒的片頭。

天下共主的神農氏失去了權威,世界進入一個戰亂紛爭的局面,死亡瀰漫在這個遠古大陸上,似乎不會有盡頭。新的秩序需要在混亂中重新建立,新的英雄將在亂世出現,他將帶領一支在亂局中崛起的勢力,不斷透過戰鬥壯大起來,成為那個時代新的曙光。並且,他還要在整個《史記》次元的一開頭,建立起了可以繼承的價值體系。

這個體系好像從一開始就很完備,又好像僅僅是一個框架,等待在之後歷史程序中,透過不斷的衝突來豐富和完備。

公孫軒轅是從哪裡來呢?《史記》次元一開始,就介紹說,他是“少典之子”。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這是這本書的起點,再往上並不值得繼續追溯。這很像後來人們常說的,英雄不問出處。同時也顯而易見。公孫軒轅的天下,是他自己打下來的。既然神農氏失去了權威,就意味著大家都有機會。這也意味著,公孫軒轅是其中的一支力量。

在亂世,一些人靠拳頭說話,群雄並立,生靈塗炭。在一場沒有解釋緣由的戰亂時代,公孫軒轅也拉了一個隊伍,參與到了這場混戰中。這是不是和後來王朝更迭時的情況很像呢?

關於這個事實,《史記》一開始就是有立場的,表達得很有意思。

“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這句話應該透露出兩個特別的資訊。公孫軒轅的勢力掌握了某種先進的軍事能力。另一方面,從“以徵不享”這句話來說,他們從輿論上站在正義的一邊,他們和那些為了爭奪利益而混戰不休的諸侯們相比,具有了更高意義上的正當性。從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更高的維度上。

至於是誰給了他這種權力,或者說,他代表誰“以徵不享”的,司馬遷似乎有意模糊過去了,感覺上他很像是是代表了失去權威的神農氏。公孫軒轅似乎從維護神農氏這件事上,取得了一系列征伐行為的正當性。他顯然比其他人更聰明。因此,也就有了後來他被擁立,取代神農氏這一說。

回到公孫軒轅打仗的那些年,一直到“諸侯鹹來賓從”,他經過多久的征伐兼併呢?這不是僅僅是喊喊口號就能完成的。《史記》清晰地記錄著,這是靠拳頭硬打出來的。只是相比那些單純靠拳頭說話的人,公孫軒轅比其他人有腦子一些。

從司馬遷的記錄裡看,經過不斷的衝突、爭鬥和勢力整合,後來有三股勢力比較強大。公孫軒轅的對手有兩個,徹底擊敗他們的決戰有兩場,一次是和蚩尤,一次是和炎帝。公孫軒轅有腦子,打仗又玩命,成為勢力最強的一股力量,最後幹掉了炎帝和蚩尤,做了真正的大佬。

好了,我們回頭看一下,這應該是一個漫長的戰爭時代。公孫軒轅一生都在征戰中,甚至到死戰爭都沒有結束。如果我們重新整合一下資訊,就會發現其中熟悉的氣息——這也是一個群雄逐鹿、三國爭霸最後到一家獨大、一統中原的故事。

但是司馬遷並沒有這麼講這個故事,免得一開頭就把這個龐大的歷史時空講成一個三國爭霸的故事。

司馬遷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記錄那些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五帝時代的一開始,司馬遷僅僅是要記錄一個從戰亂到統一、天下重新歸於安寧的故事嗎?顯然並不是,他在透過一個人建立一個標準樣板,一個近乎神的完美形象。

“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黃帝因此成了一個開始,沒有誰比他的名聲更好了。從此他成為中國歷史的起點。他才是後來歷代統治者的真正的偶像。

司馬遷從一開始就在強調一件事,你們注意了,你們以為那些歷史上君主想要成為堯舜禹嗎?不是的,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黃帝。

就在戰勝了蚩尤和炎帝之後,大局已定,亂世有了新的秩序,公孫軒轅似乎也有了取代神農氏的資本,不用再打著為了神農氏“以徵不享”的旗號,乾脆就取代了他。這當然是諸侯們擁戴的結果,還給了他一個“黃帝”的稱號,這顯然也是開創性的。

司馬遷沒有講述黃帝身上那些稀奇古怪的神話故事,《史記》裡這個叫公孫軒轅的僅僅很像是一個歷史的偶然,他從那個亂世中崛起,憑實力說話,他的那一支力量最終成為當時最具壓倒性優勢的力量。因為有壓倒性的優勢,誰要不服就打到他服為止。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徵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這似乎也是在說另外一個事實:就在公孫軒轅成為黃帝之後,征戰並沒有停止過。也就是說,他應該一生都在戰爭中,甚至還可能是死在戰爭中。

這是《史記》次元的開始,如果我們再留心對比一下,是否還會發現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呢?在《史記》記錄的故事裡,公孫軒轅做的事和秦始皇差不多,封禪巡遊,建立了一整套的政治管理體制,實施了一些振興經濟的舉措。還有一點比較像,就是都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稱號,一個叫黃帝,一個叫始皇帝。

只是在司馬遷的記錄裡,秦始皇是自封的。黃帝這個稱號是不是呢?說得含糊了一些,但同樣應該是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霸氣側漏的稱號。

而那個統一六國以後,一心成仙的秦始皇的內心裡,是否是把黃帝當成他最終想要成為的人呢?他似乎沒有得到黃帝同樣的好名聲。

公孫軒轅成了黃帝,一個從歷史的亂局中走出來的人有了一個新的名字,也從此帶上了神聖的光環。從此,中國歷史圍繞著他一個人的血統展開。

這就是《史記》從一開頭要說的。

總之,黃帝比秦始皇的口碑好。這似乎是歷史人物的奇怪的錯覺,黃帝一生都在征伐,但給人的感覺卻很像是在以德服人。

歷史也是看人緣的。

上一篇:《新劍俠情緣》輸出與輔助之爭 華山對戰逍天山實戰技巧
下一篇:鎮魂街手遊熱度創新高?玩家:早在和英魂聯動的時候就人氣爆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