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史記》又一記載被“推翻”?勾踐形象與歷史記載截然不同

讀史以明智

知古以鑑今。

——

弗蘭西斯•培根

歷史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激勵我們繼續往前探索,雖然學習歷史對我們的好處良多,但很多歷史的真實性還是有待考量的。畢竟古代的歷史都是由史官們記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當然誰是王者誰就決定了歷史。

雖然有很多史官們不併被權利驅使,但他們也有著他們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對待一些事情的記錄時,很有可能夾雜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主觀臆斷去記載事情的細節,很多比較權威的史書也很難避免這一點。

再加上很多故事都是老人們口口相傳流傳下來,再由後來的歷史學家記錄在冊,三人成虎的事情並不少見,所以這就給一些史書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在這幾年當中,《史記》中曾有很多記載遭到了學者們的質疑,比如說它記載的

勾踐、文種、范蠡

這三人的言行就有很多不符合邏輯的問題。那麼,《史記》的記載到底和真實情況有多大的差距?學者們又是如何發現的呢?

01《史記》中的勾踐,依靠納諫才能破吳

2017年,清華團隊發表了一份報告,其中包括出土的戰國中晚期竹簡,有75份竹簡的《越公其事》,全文總共3000多字,是迄今為止記錄勾踐滅吳故事最全的版本,十分詳細,但裡面的不少內容,都將《史記》中的記錄給推翻了。

《越公其事》完整地講述了勾踐是如何在兵敗後吸取教訓,蟄伏十年最後一句滅掉吳國。也將勾踐的真實面目披露在我們面前,而勾踐殺掉文種、范蠡二人的原因也非常清晰明瞭。

首先,《史記》與《越公其事》中對這段歷史的描述出入最大的,就是

勾踐的性格

在《史記》當中記載,公元493年吳王開始發動戰爭,勾踐詢問范蠡的意見,范蠡以“戰爭是違背天德的”為由,勸說勾踐不要與吳王發生爭端,范蠡認為戰爭應該是最後退無可退時才應該採取的手段,但勾踐不聽他的勸阻,執意與吳王開戰,最終慘敗。

其實,這裡范蠡言行的真實性就讓人懷疑了。春秋戰國時期時局動盪不安,戰亂是經常發生的事,他這一席話,根本不像是一個當朝大臣所說的話,更像是一個“和平愛好者”的宣言。

接下來《史記》記載,勾踐兵敗之後,對范蠡的態度改變非常大,開始虛心採納他的建議。

《史記》

對勾踐本身的想法和智謀描寫的非常少,他最大的成功就是對文種、范蠡二人的建議無有不應

在準備攻吳的時候,勾踐也是聽從范蠡的想法,在適合的時機攻吳,最終重重打擊了吳國。

在吳國滅亡時,范蠡帶著一些財產和下屬歸隱,臨走之前還給文種留下一封書信勸他離開,說,

勾踐此人疑心深重

恐怕會過河拆橋,他只可同苦

不可同甘

。”

文種雖然沒有聽范蠡的勸告離開,但也不怎麼上朝。之後有大臣說文種有謀反之心,勾踐就將一支寶劍送給了文種,文種明白了勾踐的意思,也知道自己躲不過一死,便立刻自盡而亡。

02《越公其事》對勾踐的記載,與《史記》大有出入

所以說

《史記》用了很多筆墨來描寫文種和范蠡,講述他們的計策和智慧,沒有他們勾踐不可能破吳,而勾踐此人的想法和計策幾乎都是錯誤的,尤其是在利用完文種和范蠡

立刻就翻臉不認人

不以禮相待還逼走范蠡必死文種,簡直就是道德淪喪的昏君。

而在出土的《越公其事》中

勾踐的形象並不是那樣的不堪,反而是個有禮有節深明大義的君主

《史記》記載在吳國打敗越國之後,勾踐雖然是忍辱負重,但未免有些喪失氣節,竟然讓自己的妻妾去侍奉吳王,自己也像吳王的下人一樣,供他差遣。

但在《越公其事》中卻表明,勾踐並沒有讓自己的妻妾去侍奉吳王,而且還在派文種去吳國之前就告誡文種,雖然是求和,但不可喪失尊嚴,不能低三下四,像是吳國之前的僕人,如果談和不成,那就拼盡越國之力與吳國再戰一回。

這裡描寫的越王可以說是不卑不亢,

極有

王者之氣。

而且吳國大破越國之後,沒有繼續攻擊越國也是形勢所迫,當時吳國軍隊的損失也不小,他們翻山越嶺來到越國,環境對他們並不利,越國雖然元氣大傷但是留有餘力,所以吳王才沒有繼續攻打,而勾踐也很清楚這個局勢,沒有必要對吳國低眉順眼,畢恭畢敬。

03《越公其事》更要貼合真實的歷史情況

吳越之間休戰後,越王勾踐得以時間休養生息,十年裡勵精圖治。

但《史記》中對他所做的事情

並沒有多加記載或者褒揚,而是選擇了用大量篇幅

去描寫

范蠡

和文種的足智多謀。

實際上在這十年中,越王不僅僅虛心納諫還推行了五政,讓越國在短時間之內迅速強大起來,讓越國有了足夠的國力。

在《越公其事》中

越王勾踐是妥妥的男一號主人公,范蠡和文種僅僅出現了兩三次

只是無關緊要的配角而已

在攻破吳國之後,《史記》和《越公其事》對勾踐對待吳王的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越公其事》中的勾踐謙遜有禮,在破吳之後也沒有逼迫吳王夫差。

那麼《史記》不可靠

《越公其事》就比《史記》可靠嗎?

其實從很多細節處就能發現

《越公其事》比《史記》更貼合現實一點

比如說,勾踐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君主,自身能力不可能太差,否則在那種豺狼虎豹的圍繞之下,不可能當上君主還能統治並帶領越國打敗吳國,僅僅靠著虛心納諫就能打敗吳國的說法,未免有些太糊弄人了。

而且,勾踐不是不知道中國素來看中歷史,自從有文字開始,祖先們就開始對事物的記錄,他怎麼會這麼直白地表明想要殺掉文種呢?一個君主想要一個臣子死,可以有很多的辦法,沒必要選擇這種落人口舌的辦法。

所以說

《越公其事》比《史記》更加貼合曆史,但究竟是不是和真正歷史一模一樣

我們也無從得知

總結

司馬遷的《史記》為什麼對勾踐的記錄如此偏頗呢?這兩個人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那麼就沒有主觀上厭惡。可能是左丘明的《國語》對勾踐的影響太多,畢竟《左傳》中勾踐的形象,就不怎麼光明磊落了。

所以說,歷史學家們記錄的事情,很多都和真實的歷史有些出入,甚至有一些可以說是大庭相徑。因此一個歷史人物是好是壞,並不能僅憑一本史書的記載就判定,要多看一些不同史書的記錄,以及當時歷史的真實情況,多去探索猜測最後再來下結論。但不是說,他們可能不那麼貼合現實歷史,就不去讀史了。很多歷史即便是不符合實情,也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其中的經驗。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上一篇:使命召喚手遊:S3上分神器?50狙遭削後,這兩款武器急著上位
下一篇:張大仙多有錢?電腦價格首次曝光,看清1數額傻眼,不愧是王者一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