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地盤最小,四處捱揍的韓國,憑什麼能是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

,被稱為了戰國七雄,正如春秋五霸一樣,基本每個國家,都有那麼一處高光片段,哪怕勢弱的燕國,也有樂毅率領五國聯軍伐齊的巔峰時刻,唯獨韓國,這個和現代國家重名的政權似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閱讀

《史記·韓世家》

就會發現,韓國參與的戰爭不少,但總處於被虐的一方,裡面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基本上是

“秦拔我

xx

”、“秦伐我”、“魏敗我”、“魏攻我”

……

等到了公元前260年,秦趙為了爭奪韓國的上黨地區爆發了長平之戰,打得你死我活,結果主人韓國卻嚇得大氣不敢出,其場景宛如在日俄戰爭中的大清。

地圖上,

韓國國土最大面積,也不過

9

萬平方公里,是七雄中的倒數第一,還沒有楚國的五分之一大

,而且正因為處在中心位置,才能方便捱打。

這難免讓人感到疑惑,地盤最小,四處捱揍的韓國,憑什麼能算是七雄?不妨來分析分析原因。

1.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韓國勢弱,虐虐小朋友還是可以的,三家還未分晉的時候,算是韓國的一段高光時期,公元前385年,韓國進攻鄭國,隨即佔領了陽城,前380年,趁著齊國內亂,韓國進軍桑丘,前376年,韓哀侯和趙魏瓜分了晉國,第二年順手就將鄭國全部吞併,都城遷徙到了新鄭。

春秋時期,宋鄭這幾個國家,也能算是二流勢力,韓國能夠消滅掉它們,說明本事還是有的。

2.

地形上帶來的優勢

韓國的國土,東至林州,西至韓城,北至長冶,南到沁陽,佔據了山西、河南、山西的小塊,處於呂梁山脈和太行山脈之間,趙魏韓三家忙著分晉的時候,韓國宰相段規就對韓康子說,“分地時一定要成皋。”韓康子很納悶,“成皋荒無人煙,寸草不生,要這塊破地幹嘛?”段規卻回答說:“臣下聽說一里大小的地方,能牽動得失千里之地的決定,是因為地勢有利。萬人之眾能攻破三軍,是因為出其不意。您採用臣下的意見,那麼韓國一定能取得鄭國的土地。”

段規的話一語成讖,成皋不但成為了韓國滅鄭的發起點,在後來多場戰役當中,也成為了至關重要的緩衝地。

韓國三川郡和上黨郡牢牢相連,背靠兩大山脈,南有黃河作為地理屏障,有著天然的戰略優勢。

3.

變法富強,科技樹點滿

公元前351年,韓昭候啟用法家申不害作為宰相,在韓國展開了變法。

申不害展開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君主集權,首先便是對韓國內部的俠氏、公釐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收回他們特權和封地,清理財產,充盈國庫。

其次整理官員隊伍,

“見功行賞,因能授官”

軍事上,申不害親自擔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親兵收編進入國家軍隊,並且嚴加訓練。

地處中心,擁有戰國最大鐵礦的韓國,也創造了核心科技,兵器製造上遙遙領先:

“天下之寶劍韓為眾,陸斷牛馬,水截鵠雁”、“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

。。憑藉改革帶來的富強,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即便是到了前293年,韓國已經大幅度衰弱,依然能夠拉起10多萬大軍投入到伊闕之戰當中對抗秦國。

4。左右逢源,見風使舵

正如之前所說,要打韓國的人很多,但是每次爆發戰爭,韓國的隊友也不少,因為地理位置重要,幾乎所有國家都不願意看到誰因為吞併了韓國而一家獨大。

戰國前期,軍事改革強大後的

魏國攻韓,趙秦齊前往營救

,等到了戰國後期,

變法後的秦趙攻韓,齊魏楚也在幫忙提供支援。

其中著名的“圍魏救趙”故事,龐涓第二次出兵攻打韓國,便是受到了齊國的干涉,在回軍過程中戰敗,自刎而死。

作為一個力量的平衡點,韓國反而獲得了喘息的空間。

5.千年王八萬年龜,撐到最後就算贏

戰國中期,中山國也勇猛過一段時間,也不比韓國弱,為啥不能算七雄呢?歸根結底,畢竟它是被趙滅的,而非秦國。

“七雄”

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東漢班固《漢書》裡應劭說的一句話,

“七雄,秦及六國也。”

在應劭看來,秦加上被其消滅的六國,成為了這一部分歷史的主要構成者。

戰國時代當然還有一些國家打過醬油:比如

宋、衛、中山

,因此在賈誼的《過秦論》中將六國加上這三國並稱為九國。

只是這些國家影響比起韓國要更低,再加上他們和秦始皇統一天下也沒有什麼聯絡,因此唐代的《史記索隱》就認為:

“六國者,韓、魏、趙、燕、楚、齊是也。與秦為七國,又六國與宋、衛、中山為九國。其三國蓋微,又前亡。”

乾脆就忽略不計了。

在長平之戰時,韓國丟掉了上黨地區,加上其他國家的巧取豪奪,國土面積已經縮減到了只有3萬平方公里,成為了秦始皇第一個消滅的國家,但是從實力上來看,支撐這一刻已經算是不錯了,正因為這份堅挺,獲得了七雄的名號,也算是對韓國的一種肯定吧!

上一篇:地盤最小,四處捱揍的韓國,憑什麼能是戰國七雄?
下一篇:鬥魚潑痞解讀PEL淘汰賽,LGD由外包內的戰術,你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