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漢朝對匈奴戰略形勢變化,看晁錯《制匈五策》對漢匈戰爭的影響

公元前154年的一天,在漢朝都城長安,有一個身穿囚服的人,被腰斬於西市。他是前御史大夫晁錯。

巨大的斧鉞落下,晁錯被斬為兩截,但他心有不甘,強烈的求生慾望,使他繼續掙扎了一陣兒,才最終去死。是的,晁錯本無罪過,如果要說他有錯的話,也只是出於對漢家江山的考慮,向漢景帝提出了“削蕃策”,由此觸怒了天下諸侯,爆發了震動朝野的“七國之亂”。漢景帝突然面臨這種天下紛亂的形勢,有些發懵了,聽信了袁盎的讒言,將晁錯作為替罪羊處死。

後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晁錯被殺而停止,反而進一步擴大了,因為諸侯們看到了中央政府的軟弱,認為皇帝拿他們沒辦法。

叛亂的七國諸侯,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導致晁錯身死。晁錯之死,實則是漢朝的重大損失,晁錯是一位相當有眼光的政治家,對漢朝的內政外交政策皆有獨到見解。

而《削蕃策》只是他的諸多建言之一。對漢朝構成嚴重威脅的匈奴,是漢朝的重大邊患,晁錯也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向漢文帝進獻過《制匈五策》。

《制匈五策》提出的背景

匈奴是古代居於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春秋戰國時代,實力增強,成為趙燕兩國的邊患,秦帝國建立後,對匈奴用兵,奪取河套地區,並將韓趙燕等國的舊長城,連線起來,進一步延伸,用以防禦匈奴人。秦末農民起義後,秦撤走三十萬長城守軍,去鎮壓農民軍,匈奴人乘機再佔河套地區,並進一步擴充套件國力,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

處於奴隸制社會階段的匈奴人,以遊牧為主,靠掠奪為生。

“利則進,不利則退,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他們反覆無常,儘管漢朝自高祖劉邦後期,就對匈奴採取和親之策,還適當地開放邊境城市,進行貨物貿易,但匈奴人還是不斷撕毀和平協議,殺漢朝邊民,搶掠人口和物資,焚燬城市,給漢朝邊境帶來巨大的災難,甚至一度威脅長安城的安全。

例如: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賢王入居河南地為寇,“捕殺吏卒,驅侵上郡”。

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今寧夏固原市東南)、蕭關(今寧夏固原市東南),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並派騎兵火燒回中宮(今陝西隴縣西北),候騎至雍(今陝西鳳翔縣)、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直接威脅漢王朝長安城。漢文帝急忙以中尉周舍、張武為將軍,率騎兵十萬駐守長安旁,以備匈奴。又派盧卿為上郡將軍,魏速為北地將軍,周灶為隴西將軍,屯守三郡。匈奴在長城關塞內停留了月餘才退,漢朝無力與匈奴開戰,只好繼續進行屈辱的和親之策。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所殺掠甚眾,烽火達於甘泉,再次威脅長安,無奈之下,漢文帝再派六將軍分駐在長安城周圍,以防備匈奴進攻。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身為中大夫的晁錯,經過深入思考,結合實際的形勢,提出《制匈五策》,從戰術、戰略上進行分析對策。

那麼,具體是哪五條方針呢?

《制匈五策》的具體內容

1.對敵我的優勢,進行分析

《資治通鑑。漢紀》載:晁錯曰“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平,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橈亂也;勁弩、長戟,射疏、長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晁錯分析匈奴有三個長處:

1。戰馬優良,能翻山越嶺,長途跋涉。

2。道路無論多麼崎嶇,匈奴騎兵都能穩如泰山,在急速騎行中射擊。

3。頂風冒雨,忍飢挨餓,戰鬥力不減。

他還分析漢軍有五個長處:

1。在平原上,漢軍使用戰車、包抄戰術,很容易打亂匈奴人的陣腳。

2。漢軍的各種弓弩,射程比匈奴人的弓箭遠。

3。漢軍身披甲冑,身帶利刃,步兵在弓弩兵的配合下,進行佇列衝鋒,匈奴人肯定抵擋不住。

4。漢軍的弓弩兵,統一指揮,萬箭齊發,匈奴騎兵難以抵擋。

5。漢軍擅長步戰,短兵格鬥,匈奴不是漢軍對手。

晁錯詳細分析了敵我的長短之處,“知己知彼,百戰不貽”,與敵交手,必須先要充分了解對手,針鋒相對地拿出制衡之策。

這是戰勝敵人的第一步。

2.實行屯田,保障軍需供應。

《資治通鑑。漢紀》載:晁錯曰“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以便為之高城深塹。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不下千家,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免罪、拜爵,復其家,予冬夏衣、稟食,能自給而止。其民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

漢初守邊的將士,都是從內地向邊境地區調派,一年一輪換。晁錯認為,這樣既耗費物力,又耽誤農事,並且士卒每年都變動,對匈奴的情況永遠都不可能熟悉,不利於對敵作戰。應該招募內地百姓前來守邊,尤其是那些犯罪的服刑人員,只要不是罪大惡極的,都可以發配到邊境地區。在軍事交通要地,建立邊城,廣開農田,國家幫他們蓋好房屋,配好農具,免除他們罪行,賞賜爵位,給予婚配,免除賦稅,贈送四季衣服,直到他們能夠在邊境自給自足為止。而這些人亦農亦兵,為了保衛自己的財產,一定會拼死抵抗匈奴人的進攻。

晁錯建議的就是屯田,目的就是讓募民長居邊境,從事農業生產,既能解決軍糧問題,又能解決兵源問題。

3.重視聯盟,以夷制夷

《資治通鑑。漢紀》載,晁錯曰“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

晁錯建議,把已經投降的遊牧部眾武裝起來,給他們發放武器,並聯絡他們的國家,與漢王朝一起抗擊匈奴,這便是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是由於相比漢人,這些遊牧民族,風俗習慣與匈奴人更接近,他們更能瞭解匈奴的戰術戰法,並且具備匈奴人的來去如風的特點,更能有效地抵抗匈奴人。

4.擴建騎兵,充實戰力

《漢書。食貨志》載,晁錯向漢文帝建議,“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

也就是建議政府要鼓勵民間養馬,每戶百姓養馬一匹者,免除全家三人的兵役或人頭稅。漢文帝接受了這個建議,制定了更加細緻的養馬細則,史稱《馬復令》。幾年後,即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政府“始造苑馬以廣用”,即擴建養馬苑,大量飼養軍馬。

可見漢王朝非常重視養馬,實行兩條腿走路:既鼓勵民間養馬,政府也建立軍馬場,擴大軍馬飼養規模。

5.選將練兵,積極備戰

《漢書。晁錯傳》載,晁錯曰“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士不選練,卒不服習,起居不精,動靜不集,趨利不及,避難不畢,前擊後懈,與金鼓之旨相失,此不習勒兵之過也,百不當十。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而同;弩不可以及遠,與短兵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也無鏃同;此將不省兵之禍也,五不當一”。

大意就是,軍隊若要戰勝敵人,必須優選良將,由良將組織嚴格操練士兵,排兵佈陣,熟練使用軍械,達到戰法嫻熟,配合默契的效果。

《制匈五策》的實際應用

晁錯提出的《制匈五策》,在文景兩朝陸續落地實施,漢武帝即位後,並沒有急於對匈奴採取強硬的軍事行動,仍然花費數年時間,按照晁錯的策略,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鑿空西域

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各國,聯合對匈奴進行作戰。但因為匈奴人在中間的阻隔,西域各國並沒有太大的響應,在漢朝對匈奴進行了數次決戰後,匈奴退往西域附近,西域各國才陸續與漢王朝建立外交關係。

實施馬政

漢武帝為了鼓勵民間養馬,制定更加優惠的扶持政策,民間養馬數量急劇增加,為軍隊作戰提供了可靠的軍馬保障。數次大戰後,漢軍損失軍馬常常在數萬匹之多,但軍馬依然能夠得到供應,不得不得益於馬政的實施。

選拔良將

漢武帝不以出身為條件,以獨到的眼光,睿智的頭腦,發現並提拔一批年輕軍事將領,最為有名的是奴隸出身的衛青,十七歲的娃娃霍去病,此外還有出身低微的公孫賀、公孫敖、趙破奴、張次公等名將。

這些名將在漢武帝的大膽任用下,在對匈作戰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編練軍隊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軍擴建了人數,並進行了兵種的細分:步兵、騎兵、工兵、弓兵、弩兵、戟兵、楯刀手等。

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訓練下,漢軍具備了長途奔襲的能力,公元前127年,河套之戰,公元前122年,兩次河西之戰,公元前120年,漠北之戰,接連取得重大勝利。這些戰役的勝利,無不彰顯出漢軍具備了超強的大兵團、長途奔襲的作戰能力。

晁錯之死,“時人冤之”。他一心為國,忠於君王,短暫的仕途內,多次就內政外交,向皇帝建言獻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都相應採取了晁錯的建議,將其強兵之法付諸實施。屯田、選將、練兵、聯盟等等策略,切實對漢王朝強盛軍力、打贏戰爭奠定了重要基礎。

《制匈五策》也為後世王朝,對付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解除邊患,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上一篇:餘景天喊話“青3”初C羅一舟,對第一名成團野心滿滿
下一篇:丁程鑫隱藏技能滿分《接招吧前輩》燒腦特輯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