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劉邦當初並沒有在逃命時將兒女推下車,後來也沒有“多次”想要改立太子,《史記》卻為何非要如此記載?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但總體來說他的形象也有不少爭議,甚至在部分人看來顯得有點不太正面,然而實際上這是史料記敘所造成的問題。

比如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史記》的記載,大家都說劉邦當初在逃命途中曾經多次想要把自己的一雙兒女推下車,後來又多次這就給大家一種劉邦身為人父而不慈的印象,導致很多人都對劉邦喜歡不起來。實際上當時的情況真是如此麼?

分析史料我們就可以發現,實際上不僅沒有劉邦將兒女推下車這回事,而且當初逃命之時父子根本就沒有走一路,後來也沒有路上遇到。劉邦開始逃命之初就已經對兒女做了很好的安排,而且完全考慮到了他們的安全。

如果說關於劉邦並沒有推兒女下車的事還是推測,那麼後來劉邦多次想要改立太子一事則幾乎可以肯定是《史記》篡改了史料。

既然沒有這回事,那《史記》為什麼非要如此記載呢?因為《史記》為了加強漢文帝世系傳承皇位的合法性,不得不黑漢惠帝以削弱其繼位的法統。

漢惠帝

一、劉邦逃亡時的實際情況

當時劉邦在彭城之戰中遭遇慘敗,奪命而逃,夏侯嬰負責給他駕車。路上遇到了他和呂雉的兒女,也就是後來的孝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畢竟是自己的兒女,所以劉邦把他們也都帶上了車。

然而當時劉邦的情形實在是太危險,項羽的追兵不肯放過他,都想著要抓到他回去請功。帶上一雙兒女之後,劉邦的車速變慢了,這樣隨時都有可能被楚軍追上。於是劉邦想到了要減重,這樣才能加速。

這就是《史記》在夏侯嬰的列傳之中的記載。但事實到底是否真是如此呢?我們需要仔細思考。

根據《楚漢春秋》(《史記》多處引用此書)的記載,當時彭城戰敗之後,劉邦在出逃之時就已經被項羽手下的大將丁固(即《史記》中所載季布的弟弟丁公)追上,劉邦對丁固說:“

丁公,何相逼之甚?

”丁固或許是考慮到天下大勢未定,再說丁固是薛人,薛縣和劉邦的老家沛縣很近,丁固和劉邦也可以算是半個老鄉,於是丁固放過了劉邦,“

回馬而去

”。《史記·季布欒佈列傳》即引用了這個故事。

從這裡可以看出,在丁公放過劉邦之後,其實劉邦已經度過了最危險的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丁固之所以敢於放走劉邦,就是因為丁固自己是跑在最前面的,所以相信項羽手下的其它大將不可能追上並捉住劉邦,不然丁固追到了劉邦卻沒捉住,反而被別人捉住了,這事肯定會被項羽知道,到時候丁固是什麼罪名?他擔當得起麼?

也就是說,劉邦在以後的逃亡過程中並沒有遇到比此時還要緊急的情況。

我們再來看劉邦本紀的記載,實際上劉邦當時絕對不是單車逃亡,因為本紀記載的是劉邦在彭城之敗後往西北方向一路狂奔,要跑到自己的大舅子呂澤所在的下邑才算安全,中間路過沛縣附近的時候順便派人去接自己的家屬。

漢王之敗彭城而西,行使人求家室。

項羽本紀之中則如此記載:“

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

如此看來,劉邦即使在戰敗逃亡之時,手下也至少有幾十騎,並不是只有夏侯嬰駕著一輛兵車狂奔。

夏侯嬰

《史記》記載劉邦之所以要把兒女推下車,是因為自己的馬已經太疲乏,再帶兩個人就更加跑不動,而後頭又還有楚軍的追兵。“

漢王急,馬罷,虜在後。

然而劉邦既然此時手下有幾十騎,那麼要騰出一兩匹馬來也並非難事。劉邦完全可以讓手下兩位騎士分別帶著兒女共騎一馬逃亡,或者劉邦可以乾脆把馬車讓出來,讓兒女坐上馬車,自己騎馬,這樣對雙方都更方便。完全沒有必要在車上再多加兩個人,否則反而對大家都不利。

那麼我們再來看劉邦當時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二、《史記》所載劉邦對兒女的安排

實際上劉邦在逃亡到下邑的時候,不僅是自己騎馬,而且手下還帶著張良、隨何這樣的文臣謀士。

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劉邦在到達下邑快要進城的時候,曾經下馬就地休息一會,並對手下人發出疑問,說我想把關東之地都分封出去,有哪些人能夠和我一起打敗項羽呢?

張良回答說,有英布、彭越、韓信這三個人可以聯合。於是劉邦從此就確定了新的戰略,那就是聯合這三個人迂迴包圍項羽。

從當時“

至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

”來看,劉邦在快要到達下邑的時候是自己騎著馬的。那麼他的車伕夏侯嬰去了哪呢?

實際上夏侯嬰此時已經把劉邦的一雙兒女送到了安全的地方——豐邑。“

致孝惠、魯元於豐。

”也就是說,劉邦在遇到自己的兒女之後,就把馬車讓了出來,讓夏侯嬰駕著馬車載上自己的兒女先去豐邑避難,而自己則騎馬繼續向西逃亡到下邑,找自己的大舅子呂澤。

為什麼劉邦要讓夏侯嬰把兒女送到豐邑呢?因為此時豐邑是自己人王陵的部下在據守,根據劉邦本紀可知,此前劉邦已經安排薛歐和王吸跟著王陵一起,從南陽回到豐沛並安排照顧劉邦的家室,只是項羽的力量太強,所以王陵沒能完全保護好劉邦家屬。但王陵保保證了豐邑沒有丟失,“

堅守豐

”,所以劉邦把兒女先送到王陵那裡,而不是讓他們跟著自己亡命,隨時面臨著楚軍追上的威脅,實際上是對兒女最好的保護。

從下面的這幅豐沛地圖就可以看出,豐邑、沛縣和發生大戰的彭城相距都不遠,而豐邑和下邑則是直接挨著,所以去豐邑也算是順路。而且豐邑到彭城的距離比下邑要遠,而項羽還曾經親自率兵進攻下邑——英布背叛的時候“

項王留而攻下邑

”,可以認為豐邑比劉邦所在的下邑要安全得多。

豐沛地圖

從劉邦本紀和夏侯嬰的列傳中我們可以看出,劉邦在彭城戰敗之後,往西逃命,路上遇到了一雙兒女,劉邦並不是把他們一起帶上車,而是把自己的馬車讓了出來,讓夏侯嬰先把他們送去豐邑,自己則騎馬繼續逃命,並準備組織陣地進行反擊。

也就是說,劉邦不僅沒有不管一雙兒女,而且還讓自己的車伕夏侯嬰先把他們送去了更加安全的後方。

三、劉邦的真實安排

以上結論是從《史記》中劉邦的本紀和夏侯嬰的列傳綜合史料而得來,但如果我們再看《史記》其餘部分,就會發現更加蹊蹺的地方。

根據《史記·功臣侯者表》記載,王陵當時在彭城跟著劉邦一起作戰,遭遇慘敗,之後王陵帶著劉邦的一雙兒女從敗軍之中逃出來,回到自己之前就已經安排好的據點豐邑,並保護好劉邦的兒女。

因從戰不利,奉孝惠、魯元出睢水中,及堅守豐,封雍侯。

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的一雙兒女並不是劉邦在逃亡的路上遇到的,而是王陵早就把他們帶到了彭城和劉邦匯合。而且彭城之敗後,同樣是王陵保護孝惠和魯元從敗軍中逃出來,並帶著他們回到了豐邑。王陵甚至因為此項功勞而被劉邦封為列侯。

彭城之戰分為幾個階段,最後的大決戰發生在靈璧附近睢水河岸,漢軍十多萬人被項羽所率楚軍擠入睢水而亡,“

睢水為之不流

”。此時王陵保護著孝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並把他們從亂軍之中帶出來,就和後世趙子龍在長坂坡帶出阿斗有些相似。

趙子龍救出阿斗

而具體負責載送孝惠和魯元的就是夏侯嬰,因為後來封功臣的時候夏侯嬰有一項重大的功勞就是保護好孝惠和魯元——“

全孝惠、魯元

”。

也就是說,從彭城之敗開始,劉邦就安排了夏侯嬰帶著孝惠和魯元跟著王陵去豐邑,自己則去呂澤所在的下邑。父子一開始安排好了不走一路,根本就沒有後來在逃亡的路上遇到孝惠和魯元這回事,自然也就更加沒有先把他們帶上車後來又要一次次把他們趕下去、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事實上彭城之戰發生在漢二年四月,此後劉邦先是達到下邑,之後一路向西,並將劉盈從豐邑接到身邊,六月回到關中之後馬上就立劉盈為太子,這除了在大敗之後需要穩定人心以外,更重要的是劉邦當時根本就並沒有任何不重視劉盈的心思。

四、《史記》的私心

那麼既然並沒有推兒女下車這回事,那麼司馬遷為什麼還要在《史記》中如此記載,並且還寫得繪聲繪色,好像司馬遷自己就在當場親眼看到這一幕之後記下來的呢?

其實司馬遷這麼寫是有目的甚至可以說是有深意的。

很多人看了《史記》之後,覺得司馬遷有點黑漢高祖,最明顯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兩個地方:一個是劉邦在逃亡過程中把兒女推下車,顯得為人之父而不慈;還有一個就是項羽要烹殺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而劉邦則說我們是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烹殺你父親,還請給我分一杯羹,這就顯得劉邦身為人子而不孝。

其實這兩個地方都是《史記》有意為之,但目的並非為了黑漢高祖劉邦,而是為了黑劉太公和孝惠帝劉盈。關於劉太公的記載我們先放一放,先說此處關於劉邦想要把兒女推下車的記載。

看完《史記》之後我們會有一個感覺,那就是劉邦並不喜歡太子劉盈,覺得劉盈太仁弱,承擔不了繼嗣帝國的重任。其實這恰恰就是《史記》刻意要營造的感覺。

為什麼《史記》要營造這樣一種劉邦不喜歡太子劉盈的感覺呢?因為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劉盈的子孫最終並沒有繼承帝國,繼承帝國的是劉邦的庶子漢文帝劉恆的世系。司馬遷之時在位的皇帝漢武帝,就是漢文帝的孫子。漢惠帝劉盈的子孫哪裡去了呢?被功臣陳平、周勃、朱虛侯劉章等人在誅除諸呂的過程中順便殺光了。

更加過分的是,陳平、周勃等人在殺掉劉盈的子嗣之後,還宣佈這些人都並不是劉盈真正的兒子。目的就是為了讓功臣們自己的過分之舉以及漢文帝的繼位顯得更加合法。

太尉周勃

與功臣們否定劉盈世系的合法性相應的是,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為了更加確保漢文帝世系傳承皇位的合法性,甚至還要更進一步,部分否定當初漢惠帝繼位的合法性。

有人說了,漢惠帝劉盈是劉邦親自立下的太子,劉邦駕崩之後自然就應該由劉盈繼位,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史記》還怎麼能否定劉盈繼位的合法性呢?這裡就顯示出《史記》做手腳的高明之處了。

《史記》的做法就是,先製造一個例項,說明當初劉邦就並不看重孝惠帝和魯元公主,也就是這裡關於劉邦在逃亡的途中一次次想要把一雙兒女推下車的記載。

實際上這段記載就是《史記》生生造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證明一點,那就是劉邦並不重視劉盈和魯元,更加談不上有多喜歡。這樣劉盈被立為太子就說不上完全符合劉邦的心意。

五、《史記》關於漢惠帝記載的另一次私心安排

《史記》作為文學和史學的雙料高峰,當然講究前後呼應。所以《史記》在之後又製造了一個例項,說劉邦在當上皇帝后也總是看劉盈不順眼,一次次想要廢掉太子劉盈。

劉邦應該確實想過要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但沒有“多次”想要廢掉劉盈。尤其是關於劉邦生命的最後階段想要廢掉太子的記載,《史記》把這一段寫得衝突非常激烈,表現出劉邦似乎非要廢太子不可的架勢,要不是張良幫忙請來商山四皓,劉盈這一次就已經被廢掉了。

實際上真是如此嗎?我們來仔細梳理當時的情況。

根據《史記》相關列傳尤其是周昌的列傳的記載,劉邦當時想要廢掉太子改立劉如意,大臣們都爭相勸諫,但劉邦不聽,直到張良請來商山四皓之後,劉邦才最終確定以劉盈為嗣,劉盈的太子之位才徹底定下來。

“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

上以留侯策即止。

劉邦與商山四皓

這時候就已經提到了留侯張良請來商山四皓的計策,而劉邦也正是因此才徹底定下太子之位的人選。這之後劉邦擔心自己死後劉如意的安全沒有保障,御史趙堯勸劉邦幫劉如意立一位強有力而且被呂后、太子劉盈所尊重的人選為趙國相國,以便保護趙王劉如意。

於是劉邦便將之前拼死勸諫自己不要改立太子的御史大夫周昌徙為趙相國。這件事發生在哪一年呢?本紀和列傳中都沒有記載,但《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表》之中卻對此作了明確記載,是在漢九年,“

漢九年,御史大夫位,御史大夫周昌為趙丞相

”。

由此可見,無論是留侯張良請來商山四皓也好,還是劉邦最終確立太子之位並安排御史大夫周昌為趙丞相也好,都是發生在漢九年,而並不是發生在劉邦平定英布叛亂返回長安之後的漢十二年。

而《史記·留侯世家》之中卻記載劉邦在平定英布叛亂之後,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越來越想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然後張良請來的商山四皓出現在劉邦面前,劉邦才停止了改立太子的念頭。

這明顯就是太史公篡改了史料,將一件事情分拆成多件事,並將最重要的部分安排到了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劉邦駕崩之前。

實際上劉邦在漢十二年駕崩,駕崩之前都沒有把趙王如意宣召到長安來,也就根本沒有要改立太子之事。

這樣看來,劉邦或許多次動過一次改立太子的心思,但最多隻有一次鬧出了比較大的動靜,而且之後因為大臣們的勸諫尤其是張良的計策而停止了此想法,並且將劉如意派去了封國趙國,還給他配了一位強有力而受到呂后尊重的相國周昌。這一系列事件都發生在漢九年,此後直到劉邦駕崩,都再也沒有把劉如意宣召到長安來,因此劉盈繼位之後呂后才需要把劉如意召來長安。

《史記》周昌的列傳之中便是如此記載:“

高祖崩,呂太后使使召趙王。

”如果劉邦駕崩時劉如意就在長安,呂后必然不會放其去封地趙國。

由此可見,劉邦駕崩前後劉如意都並不在長安,劉邦都根本沒有把趙王劉如意宣召到長安來,又談何廢掉劉盈而改立劉如意為太子呢?

趙王劉如意

既然劉邦想要改立太子、最終確定太子之位併為劉如意安排強力相國的事都發生在漢九年,司馬遷為什麼又要在《史記》之中將其拆分開來,寫到漢十二年特別是劉邦臨終之前去呢?

因為這樣把本來是一次的事情寫成多次,尤其是最重要的,臨終前的一次,可以說是遺願或者說遺詔,就能夠特別顯示出劉邦想要廢掉劉盈而改立劉如意的強烈意願。

這樣寫也就特別容易給讀者造成一種感覺,那就是劉邦多次想要廢掉太子劉盈,而且在臨終之前特別想要廢掉太子劉盈。這樣劉盈繼位不僅不符合劉邦平時的意願,而且特別不符合劉邦生前的最後一次意願也就是遺願或者說遺詔。這樣劉盈當初繼位的合法性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反過來說,漢文帝劉恆及其後世子孫傳承皇位的合法性也就大大加強了。

六、結論

由此可見,不僅當初劉邦在逃命途中想要把兒女推下車一事屬於《史記》的編造,而且後來劉邦要改立太子也只發生過一次,是在漢九年,但《史記》將其拆分成了多次,並將其往後推安排在了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漢十二年劉邦駕崩之前。

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漢惠帝劉盈被立為太子並繼承帝位並非劉邦本意的印象,由此削弱漢惠帝劉盈的法統,而加強漢文帝劉恆世系包括當朝的漢武帝傳承皇位的合法性。

上一篇:DNF:黑鴉副本注意事項須知!成功掌握之後,可以減少很多彎路
下一篇:《天涯明月刀手遊》領地爭奪怎麼玩 領地爭奪玩法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