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夏商周的主力兵器,劍為何被歷史淘汰成裝飾品?劍比刀差在了哪?

“十八般兵器”也叫做“十八般武藝”或者“十八般武器”,泛指中國冷兵器時代出現的多種武器,是各種武器的總和。其中,劍就是“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種,被譽作“百刃之君”。同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劍也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劍”被視作“武”的代名詞,後來它又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劍文化。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十五歲就開始在峨眉山學習劍術,離開長安之後,李白開始遨遊四海,寫下無數壯麗詩篇,而在李白的遊歷途中,身後的劍匣從未離身。在文人的眼中,佩劍是君子的象徵,亦是俠氣的體現。

一、劍:為近戰而生

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劍的傳說出自《黃帝本行記》,書中記載道:黃帝費盡千辛萬苦開採出首山的銅石,然後將它鑄成劍的模樣,並曾在此劍上用天文古字題文。

但,是歷史學家們並不贊同這一說法,因為黃帝時期是石器時代,直到夏朝,中國才出現了青銅器,所以在那個時候就出現了“劍”的說法顯然只是神話傳說所新增的文學色彩。

因此,更多的人相信,

我國最早製造出劍的時期是夏商周時代。

上世紀中葉,考古工作者接連在西安發現了許多西周青銅劍,恰好佐證了這一說法。

此時的西周青銅劍大多數是少數民族的武器,

它們有些具有西南地方的特徵,如甘肅靈臺白草坡的一號短劍,周身多為蛇、牛、水草以及其他纏枝植物的花紋;而有的短劍則帶有濃郁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氣息。

顯然,在這一時期,劍並沒有成為中原地區的通用武器。

直到西周以後,劍作為武器才真正開始得到重視。

劍的應用也逐漸變得普遍化,特別是在南方地區,劍成為了將士必備武器。因為這裡水網縱橫,大多是林莽之地,還沒有得到開發,軍隊的主力是步兵部隊。

南方的地形複雜,註定了戰爭多是近戰格鬥,步兵需要的是更適於近戰短兵器,且需要兼具鋒利和輕便的特點,而劍正好符合這些特徵。

所以在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劍在戰場上被廣泛使用。此時吳越地區的鑄劍水平遠在中原諸國之上,這裡湧現了非常多的鑄劍大師,干將夫妻就是其中之一。

干將是吳國人,與妻子莫邪一起前往楚國鑄劍。他造出的劍削鐵如泥,無比鋒利。楚王知道之後便下令命干將為他鑄造寶劍。干將知道楚王生性殘暴,為君不仁,所以不願意為楚王鑄劍,楚王便以干將一家性命相要挾。

無奈之下,干將和其妻子便造了兩把寶劍,一把叫干將,一把叫莫邪。

但是干將只將莫邪劍獻給了楚王,而留下干將劍給妻子,並囑咐妻子要將莫邪劍傳給他們的兒子。

干將此舉是為了制約楚王,他擔心楚王得到兩把寶劍之後,無人再能阻止他的暴戾,於是留下了干將劍。果不其然,干將獻上莫邪劍之後,便被楚王以鑄劍不力的罪名處死。

後來,莫邪將干將劍傳給兒子赤,並將兩把寶劍背後的故事都告訴了他們的兒子赤,隨後便殉情而死。赤因此對楚王恨之入骨,於是發誓要為父母報仇,殺掉楚王。赤成年之後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終於用干將劍殺死了楚王。此後,干將與莫邪兩把寶劍便在世間失傳了。

有人說,干將莫邪夫妻倆的靈魂附在了寶劍上,大仇已報,寶劍便隨風而逝了。

於是,干將劍和莫邪劍,從此在中國文化中便成為了“夫妻恩愛”、“懲治殘暴”的意象,劍在中國人心中也成為了專屬文化的代表。

二、劍的沒落,刀的興起

儘管劍在冷兵器中的地位可擔得上“顯赫”二字,但是這種情況僅存在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

秦漢以後,劍的地位逐漸沒落,並被刀所取代。

戰國末年,騎兵作為獨立的兵種已經出現在戰場上,等到秦末漢初,農民大起義席捲秦帝國之時,騎兵開始逐步取代步兵,成為戰時軍隊的主力。而曾經被步兵視作隨身利器的劍,也就漸漸被冷落了。

當然,這是由騎兵的攻擊方式所決定的。

騎兵作戰之時,由於馬速很快,所以想要擊中敵人的話必須要靠大力揮動手臂劈砍,而不是像步兵那樣用劍向前刺。

如此一來,原來又尖又長的劍鋒作用就不大了。

儘管劍的兩邊都已經開刃,但是劈砍的時候只需要用到一側的刃,這樣另一側的刃不但不能發揮作用,還使得武器的製造工藝更為複雜了。而且造劍之後,為了劍身兩側都能做出一樣鋒利的刀刃,必須要將全劍最厚的地方安排在劍中脊處,這樣一來,劍在大力劈砍時其實很容易被折斷,因此騎兵在戰中使用劍並不划算。

於是,在西漢時期便出現了一種專門用來劈砍的武器,它柄短脊厚,不易折斷,是騎兵部隊的上上之選,這就是鋼刀。

鋼刀從最初的環柄短刀發展到三國時期的環柄長刀,漸漸地就把傳統的長劍從戰場上排擠出去,成為軍隊中大量裝備的隨身武器。

從此之後,在中國武器史上,劍的地位漸漸被刀所取代。

但是在西歐,卻恰恰與此相反,從羅馬軍團到後來中世紀的騎士兵團,西方軍隊依然喜歡佩劍上戰場。只不過,羅馬時期西方人習慣用短劍,而到了中世紀之後,長劍被應用得更為廣泛。這是與西方軍隊的作戰方式有關的。

正如前面我們所提到的那樣,劍在步兵部隊中能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而戰國以後,中國的軍隊向騎兵發展,所以必須拋棄劍而選擇刀。

但是在西方軍隊裡,步兵從始至終一直扮演著較為重要的作戰角色,即使是在騎兵為前陣部隊的中世紀,步兵依然是不可缺少的策應部隊,所以西方人一直保持著用劍的傳統。

三、仗劍走天涯的君子夢

隨著歷史的發展,歐洲人也發現長劍易於折斷的缺點,於是便將它改為更為鋒利短小的短劍,為的就是充分發揮出步兵部隊的近戰優勢。在這點上,中國似乎與西方相去甚遠。但是也並不能說,劍從此就在中國人的歷史上消失了。

在中國歷史上,劍雖然退出了戰場,但是卻進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成為古代中國男子較為常用的配飾。

在古代,男子佩劍具有禮治和修身養性的含義,是君子的象徵。

除此之外,佩劍有時候也是身份的象徵,男子的佩劍被視作他的一部分,可以用來表明身份,或者是增加諾言的可信度。

一般情況下,在會見貴客的時候,古人常常佩劍,是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可見,劍不單是一件武器,它已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

在今天的武器庫,人們已經見不到劍的身影,但是它所象徵的文化內容仍然根植在中國人心裡。配槍守土是現代戰士的形象,但仗劍走天涯想必也是男兒們的夢想。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劍和刀——中國古代兵器叢談》,楊泓

上一篇:我的世界:高階玩家如何展示實力?這些彈跳技巧必不可缺
下一篇:S23賽季面板程咬金-演武奪籌曝光,新賽季4月15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