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蜀漢後期無大將?其實我們都誤會了,蜀漢後期並不缺大將!

“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說的是姜維秉承諸葛亮的遺志北伐時,蜀漢卻將才凋零,連個年輕的前鋒大將也沒有,只能任用年超八十的老將廖化聊以應付。那麼,歷史上的蜀漢政權,到了後期是不是真的缺乏大將之才呢?其實,蜀漢後期並不缺乏大將。恰恰相反,三國末期的蜀漢王朝也曾名將輩出。這些人裡面,除了我們熟知的戰術大師姜維之外,還有這麼幾位史料記載的不甚詳細,但卻智勇兼備且能獨當一面的統帥之才。

01鎮北大將軍王平

王平,本是魏國的降將,在曹操軍中,也曾被委以重任。如219年的漢中之戰,王平就被曹操任命為了大軍的副先鋒。後來,因不同意先鋒大將徐晃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用兵方略而與之起了爭執。不久,徐晃用兵失利,將責任推給了王平,欲殺之洩憤。王平自感難以安身,遂於深夜率兵投奔了劉備。史料記載,王平投奔劉備後,將曹軍的兵力部署以及漢中的地理概況一股腦都講了出來,為劉備最終取得漢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5年,諸葛亮領兵南征,王平被提拔為副將。在戰鬥中,王平很能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因此每次作戰都能很好地完成諸葛亮交給的任務。也正是因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遂從眾多宿將中選出王平,讓他配合馬謖一起堅守事關北伐成敗的街亭要地。之後的歷史耳熟能詳,馬謖不聽王平勸阻,堅持在山上紮營,最終被張郃擊敗,致使諸葛亮苦心籌謀的北伐之戰功敗垂成。而王平,雖然也在街亭之戰中戰敗,但他能率千餘人馬布置疑兵,使張郃兵團不敢深入,多少給諸葛亮爭取了撤軍時間。也正是因此特殊軍功,在戰後的一片貶職聲中,王平不降反升,先是被拜為參軍,而後又被提拔為了蕩寇將軍,獲得了亭侯的爵位。此後,諸葛亮每次北伐,王平均被選作先鋒大將出陣迎敵。

和當年南征一樣,王平每次都很好地履行了諸葛亮的戰略謀劃,尤其是第四次北伐時,王平率無當飛軍堅守祁山,成功地阻擊住了強悍的張郃軍團,挫敗了司馬懿以鉗形攻勢圍殲蜀軍的陰謀。久而久之,王平在蜀漢軍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最終成為了地位僅次於魏延、姜維、馬岱的名將。

234年,諸葛亮病逝,蜀漢閉境安民,不再興師北伐,漢中的防守問題便成了重中之重。此時魏延已死,軍中影響力大、戰鬥經驗豐富且獨當一面帶過兵的將領首推王平。因此,大將軍蔣琬便將這個重擔交給了王平。為了使王平充分發揮領兵才能,蜀漢朝廷還將鎮北大將軍這個顯赫的官職賜給了王平。那麼,王平統領漢中後,又是如何抵禦曹魏的呢?

史料記載,當年魏延鎮守漢中時,曾制定了一套禦敵方略:“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要來攻,使不得入”,大意就是扼守關中通往漢中的出口,利用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的艱險難行,將後勤壓力丟給敵軍,使其有糧運不上來。王平統領漢中後,結合多年山地戰的經驗,深感此方略極其適合漢中的防守,遂全盤繼承了下來。

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率十餘萬大軍伐蜀,王平正是利用這套禦敵方略,順利打退了曹軍的進犯。可惜,姜維全面執掌蜀漢軍權後,為了集中兵力北伐,竟拋開了魏延的禦敵方略,實行“斂兵聚谷”的戰略,不但將漢中的蜀軍主力收縮到了漢城、樂城等城池,還放棄了對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等地的防守,終使鍾會大軍長驅直入,順利攻入漢中,傾覆了蜀漢帝國。若說唯一值得欣慰的,那就是王平早在10年前就病逝了,好歹不用和姜維等人一起承受亡國之辱的心理煎熬。

02左車騎將軍張翼

張翼,益州名門望族之後,東漢末年曾多次擔任過地方官吏。231年,奉命出任掌管南中軍政大權的糜降都督。史料記載,張翼生性嚴峻,做事一板一眼,在和少數民族打交道時變通程度不夠,因此很不得南中少數民族的歡心。233年,夷族首領劉胄難以忍受,遂起兵作亂。張翼領兵討伐,誰知地方豪強卻多不支援,最終導致叛亂越發惡化。諸葛亮不得已,只好調來馬忠。此後,北伐戰場便成了張翼的建功地。

諸葛亮在世時,張翼常隨軍出戰;姜維掌權後,他看重張翼用兵穩健,正好彌合自己用兵輕進的弱點,遂將張翼調入軍中效力。264年蜀漢滅亡,張翼和姜維策反鍾會失利,雙雙死於亂軍之中。

03鎮南大將軍馬忠、蕩寇將軍張嶷

馬忠的首次亮相,始於222年。那一年,劉備慘敗猇亭,正在白帝城養傷。而馬忠,則奉巴西太守閻芝之命率五千士兵趕赴白帝城護駕。當時,在戰爭中失去參謀長黃權的劉備心情很失落。但是,在和馬忠交談之後,劉備卻忘卻了煩惱,並高興地說了一句奠定馬忠前程的話,“雖亡黃權,復得孤篤(馬忠原名),此為世不乏賢人矣。”

不得不說,劉備看人真的很準,馬忠後來的表現的確當得起劉備的評價。如223年諸葛亮調發三路大軍征討南中叛亂,馬忠就是作為東路軍的主帥出場的。這一路兵力雖然不多,卻是諸葛亮平叛的重要一環。因為從宏觀上來說,馬忠率領的這支部隊屬於孤軍,並不像諸葛亮率領的西路軍以及第二任糜降都督李恢率領的中路軍可以互相策應。即使如此,馬忠還是迅速地剿滅了叛亂,並及時地和諸葛亮的主力部隊實現了會師。戰後,馬忠因功勞突出,被拜為牂牁太守。

230年,馬忠奉召北還,出任丞相參軍,和蔣琬一起留守成都。次年,諸葛亮發兵北伐,馬忠隨軍參贊,這也是馬忠人生中唯一一次參與北伐戰事。之所以那麼說,還是因為上文述及的李胄叛亂。因為在北伐戰事緊張的情況下,諸葛亮唯一能派出的宿將,也就是熟悉南中政情的馬忠了。

史料記載,馬忠接任糜降都督的重擔後,利用前任都督張翼給他準備好的戰略物資,很快便平定了叛亂。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員猛將的表現極其突出,他就是張嶷。可以那麼說,馬忠負責的是戰略規劃,真正衝鋒陷陣的,則是張嶷。戰後,老上級馬忠將張嶷推薦為越嶲太守,和他一起鎮守南中。

在南中七郡中,越嶲郡是最不太平的。在張嶷就職以前,蜀漢政府曾在這裡委任過兩任太守,分別是龔祿和焦璜。可沒過多久,二人便死於非命。最後,搞得繼任的太守根本不敢去上任,只好將辦事處遠遠地設在八百里之遙的安定縣。

張嶷之前曾處理過汶山羌人叛亂,對付土匪叛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上任伊始,他便組織了一支精幹的突擊隊,然後以黑虎掏心的戰術長途奔襲,一戰便生擒了越嶲郡最桀驁不馴的捉馬部首領魏狼。魏狼常年作亂,本以為必死無疑,可張嶷卻並沒有殺他,反而好言相勸。魏狼自感不是張嶷對手,當即表示了歸順。不久,張嶷上表朝廷,拜魏狼為邑侯。其他部落首領一看,知道頑抗毫無好處,紛紛上表歸順。這一下,殺死前越嶲太守龔祿的部落首領李求承立即成了孤家寡人,沒過多久便被張嶷領兵剿殺。

越嶲郡被平定了,張嶷又將目光對準了越嶲郡隔壁的漢嘉郡。這裡有一條旌牛道,可極大地縮短南中諸郡和成都的聯絡。換而言之,如果將這條驛路重新開通,南中諸郡進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戰略物資便能更快捷地被輸送到成都國庫。

和之前剿滅越嶲郡叛亂部落不一樣,這一次張嶷採取的是先禮後兵的策略。漢嘉郡諸部落首領知曉張嶷的威名,紛紛與張嶷交好。於是,廢棄百餘年的旌牛道遂被重新開通。後來,南中一帶的少數民族透過和成都盆地的居民互通有無,很快改善了生活質量,叛亂也減少了很多。

鑑於人才難得且越嶲郡太難治理,蜀後主劉禪一直都沒捨得讓張嶷離開。

誰承想,這一待就是15年。

254年,姜維再次籌劃北伐。張嶷聞訊,再也坐不住了,遂一再上表請求回朝參戰。劉禪拗不過,只好將張嶷調回成都,准許其隨軍效力。

史料記載,當張嶷卸任取道旌牛回成都時,夷人男女老少紛紛夾道歡送,無不傷心流涕,甚至還有一百餘人跟隨張嶷來到了成都。可惜的是,這一次是張嶷在戰場上最後一次露面了。在一次戰鬥中,張嶷親自領兵衝鋒,不幸陷入魏軍重重包圍。在殺傷了大批敵兵後,老將張嶷壯烈殉國。

04安南將軍霍弋

馬忠逝世於249年,他將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奉獻給了南中地區。史料記載,馬忠鎮守南中共計17年。從客觀上來說,蜀漢政權軍需不缺,馬忠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因此,蜀漢政權對糜降都督一職的人選十分慎重。

那麼,馬忠死後,又是誰繼任了糜降都督一職呢?

史料記載說是張表,也就是和法正一起策劃迎接劉備謀蜀的張松之子。不過,關於張表治理南中的事情,史料記載的並不多。史料對馬忠之後的糜降都督重點著墨的,反倒是最後一任糜降都督閻宇。確切地說,是閻宇的副手霍弋。

說起霍弋,不能不提他的父親霍峻。212年,劉備和劉璋爭奪益州,若不是霍峻死守葭萌,確保了劉備後方基地的穩定,這場爭霸戰劉備不會贏得這麼輕鬆,軍敗身死也說不定。後來,劉備奪取益州,感念霍峻的功勞,直接將其提拔為了梓潼太守。可惜霍峻年壽不長,在劉備爭奪漢中前便病逝了。

史料記載,霍峻死後,痛惜不已的劉備聞聽其留有一子,遂將霍弋接入宮中撫養。也正是在宮中的這段生活,讓他和蜀後主劉禪打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

223年,劉禪登基稱帝,霍弋的職務也水漲船高。253年,糜降都督張表病亡,閻宇受命走馬上任。不過,因為權宦黃皓急欲聯合閻宇對付大將軍姜維,閻宇在南中並沒有待多久便回了成都。後來,為了防止糜降都督這個要職被姜維一派接管,閻宇便推薦了蜀後主的心腹近侍霍弋擔任糜降副貳都督。

史料記載,霍弋鎮守南中時,參考馬忠治理南中的經驗,對南中的少數民族恩威並施,治理的也頗為成功。那麼,霍弋理政頗佳,領兵打仗又如何呢?要知道,無論是糜降都督,還是糜降副貳都督,朝廷主要看重的還是其軍事才能。不得不說,霍弋這一點做得也很不錯。他鎮守此地6年,除了他上任之初的永昌郡叛亂之外,南中七郡一直都很穩定。不過,南中地區雖然很穩定,但蜀漢帝國的國祚卻走到了盡頭。

前文已述,姜維北伐時為了集中兵力,改變了魏延時代設定的國防戰策,致使鍾會大軍輕易攻入漢中。史料記載,霍弋聽聞魏軍來伐,曾多次上表請求率軍趕赴成都協防。歷史就是這樣微妙,假如蜀後主採納霍弋的建議,讓他的百戰精銳迎戰鄧艾的疲敝之師,或許蜀漢的國祚還能維持幾年。可惜,劉禪任命了志大才疏的諸葛緒。結果,綿竹一戰,諸葛緒全軍覆沒,蜀漢帝國遂被傾覆。

鄧艾劇照

史料記載,霍弋在蜀漢帝國滅亡後,並沒有馬上投降,而是等劉禪安全地東遷到洛陽後,才率領南中諸郡太守遞交了降表。魏國權臣司馬昭很欣賞霍弋忠於故君的精神,依舊委任他為南中都督。

263年,交趾郡的東吳官吏呂興叛亂,霍弋奉命出兵,幾經奮戰,順利奪取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東吳聞訊大驚,趕緊調兵遣將收復失地。這一打,讓東吳的精兵猛將整整滯留了八年時間。271年,東吳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收復了失地,但他的國力卻被極大地消耗了。九年後西晉順利攻滅東吳,當有霍弋一份功勞。

05車騎將軍鄧芝、巴東太守羅憲

蜀漢的國防,從宏觀上看,可分為三大防區,即漢中都督、糜降都督、江州都督。

漢中都督,這裡是最要的地段,被派到這裡的都是蜀漢最優秀的將軍,如劉備時代的魏延、劉禪掌權時期的王平。理所當然的,駐守此地的部隊也是蜀漢帝國最精銳的野戰兵團。

糜降都督,前文多有論述,此職執掌的是南方七郡軍政大權。簡而言之,它的任務就是和少數民族打交道。因為南中自然資源豐富,可滿足蜀漢帝國的大部分軍需民用,故而其地位僅次於漢中都督。正是因此,蜀漢帝國對此地很重視,選派的都督一般都是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民的統帥之才。

江州都督,是三大防區中最薄弱的守備區,主要因為它面對的是結盟數十年的東吳友軍。我們知道,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疆域最廣、人口最多、軍事實力最強,蜀國和吳國加在一起也遠遠不如。因此,整個三國史基本上是兩弱結盟對一強的戰略格局。於是,在諸葛亮時代至劉禪掌權時期,選派的江州都督一般都是以外交見長的人才。其中,成績最突出的,當是第五任江州都督鄧芝。

史料記載,鄧芝是東漢開國功臣大司徒鄧禹的後代,他入蜀的時間很早,可追溯到建安末年。215年,劉備奪取益州,偶然間碰到鄧芝,深入交談之下,劉備對鄧芝的才幹大為驚奇,遂將其一升再升,最終提拔為了廣漢太守。

從一個落魄計程車人一躍成為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鄧芝當然有理由對蜀漢政權心懷感激。這一點,表現在劉備去世的那年,因為諸葛亮急欲恢復猇亭之戰的戰創,很想找到一名合適的辯才。正在這時,鄧芝主動請纓,當了出使東吳的第一個外交使者,並促成了吳蜀友好條約的簽訂。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發兵北伐,鄧芝也作為一方軍事主官出陣,主要是配合趙雲兵團佯攻箕谷,吸引曹真大軍。這也是鄧芝首次擁有自己的軍團。

234年諸葛亮去世,蜀漢改攻為守,鄧芝因和東吳有過交往的經驗,特地被朝廷派到江州主持軍政。在這裡,鄧芝兢兢業業地幹了16年。這16年,也是國際風雲變幻最莫測的時期,耳熟能詳的曹魏政權被司馬懿篡奪,東吳帝國接連發生流血政變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吳宮喋血

251年,鄧芝病逝,後來繼任的江都都督,史料重點著墨的,是巴東太守羅憲。他的成名,並不是政績有多突出,而是因為他在蜀漢亡國之後,還能以三千孤軍數敗十倍於己的吳軍,連東吳軍事能力最強的陸抗亦奈何不得。當然,羅憲能堅守永安城,除了三峽水道的艱險難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正值雨水氾濫的夏季。暴漲的水道和頻繁的洪水,抵消了東吳軍隊的數量優勢。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雨季稍弱,那麼羅憲憑藉的天險便失去了作用。好在司馬家族及時派來了援兵,吳人唯恐後路被切斷,遂放棄了攻取江州重鎮永安的企圖。

戰後,羅憲因成功守住益州的門戶,受到司馬昭的賞識,仍留任原職,加拜凌江將軍,獲封萬年亭侯。和他一起歸降司馬氏的,還有他的侄子羅尚。三十七年後,羅尚將登上歷史舞臺,其對手,則變成了著名的流民統帥李特。

參考資料:《三國志》

上一篇:詩妮娜惹事了,手機中發現西拉米信件,難道貴妃才是幕後的推手?
下一篇:為什麼唐朝以後,草原民族越來越難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