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玉壁城之戰,高歡生命中的最後一仗,卻打得如此淒涼

在高歡波瀾壯闊的人生中,出現過許多敵人,比如杜洛周、爾朱兆、爾朱世隆、斛斯椿、元修,但這些人的分量,沒有一個可以和宇文泰相比。爾朱兆等人只是歷史上的小蝦米,在舞臺上走個過場就下臺領盒飯了,宇文泰才是和高歡同級別的大腕。論出場費,高歡早期遠高於宇文泰,但宇文泰經過不斷的努力,已經拍馬追了上來。

高歡已經明顯感到了競爭的壓力,為了吃掉宇文泰,高歡曾經發動過幾場大規模的戰役。讓高歡沮喪的是,他非但沒有消滅宇文泰,反而讓黑獺越來越強大,最終形成東西對峙的局面。

和早期沙苑之戰時的巨大優勢相比,現在高歡對付宇文泰已經越來越吃力了。雖然在邙山之戰,高歡吃掉了宇文泰的六萬(或三萬)精銳,但西魏軍事機器的造血功能已經形成,宇文泰休整兩年後,實力基本上恢復到以前的水準。

高歡是個不信邪的人,他知道消滅西魏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但現在的高歡已經過了知天命之年,高歡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在有限的餘生中,如果能掃平關西,高歡此生無憾!

東魏武定四年(公元 546 年)八月二十三日,東魏大丞相高歡悉發山東精銳悍戰之兵,浩浩蕩蕩出了鄴都,向西北方向挺進,目標是晉陽。高歡準備在晉陽休整一段時間,然後從晉陽沿汾河南下,強取西魏的河東重鎮——玉壁。

高歡率軍來到晉陽,停留幾天後,數十萬東魏軍浩浩蕩蕩南下。在秋風高爽的九月,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抵達了西魏的前線重鎮玉壁。

在高歡的指揮下,數萬東魏軍立刻開始建立營盤,史稱連營數十里,一眼望不到盡頭。

隨著東魏陣中呦呦的牛角聲響起,數萬由鮮卑人組成的東魏鐵血軍團迎風呼嘯著,衝到了玉壁城下。工兵已經在城牆下架起了無數具高高的雲梯,步兵們開始攀爬城牆。

在韋孝寬的有效指揮下,西魏軍頑強地守住了尊嚴的底線。玉壁城在東魏軍第一波的攻勢面前,倖存了下來。

高歡不想在同一座玉壁城下跌倒兩次,在攻勢暫停後,高歡騎馬在城下來回溜達,他發現玉壁是一座瀕臨汾水建立的軍事城堡,因為城中沒有水源,所以玉壁城中西魏軍的飲水問題都要依仗著汾河水。

高歡直接帶著大隊人馬扛著挖河器具來到汾河邊,改變汾河的流向,讓玉壁城中的賊軍沒有水喝。

但只要韋孝寬不想投降,在沒有水喝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堅持好幾天。高歡必須在西魏的大隊援軍趕到之前,吃掉韋孝寬。

高歡開始在玉壁城下堆起土山,來扭轉對玉壁的海拔差距。但韋孝寬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玉璧城中有兩座城樓,高度和高歡的土山相差無幾,韋孝寬立刻在城中尋找木料,拆屋扒梁。大批木料源源不斷地堆積在城樓上。

等東魏軍興高采烈地站在山頭上時,卻發現, 。他們需要仰視玉壁城中那兩座城樓。

地面上進攻不利,高空作戰不利,那就只剩下一個辦法了,就是地下作戰。

在工程技術人員的指揮下,數萬士兵分成十隊,齊頭並進。從地道中挖出來的土,高歡全部倒在城南的土山上,繼續增加土山的高度。

但高歡還是小瞧了韋孝寬。

自從知道東魏軍要挖地道之後,韋孝寬迅速制定了一個周詳的應對戰術。韋孝寬的辦法其實難度並不大,具體來說,就是用地道戰來瓦解地道戰。

按照韋孝寬的應對部署,西魏軍立刻在玉壁城門附近的地下,開挖了一道圓形的大溝。然後由精銳的西魏軍將士舉著火把,蹲在坑道口。韋孝寬之所以把地道挖成鴨蛋形,就是考慮到他不確定東魏軍會從哪裡冒出來。有了這個大溝,無論東魏軍出現在哪裡,都會有人招待他們。

沒過多久,在地道口蹲守的西魏軍在火把的照映下,發現對面的土開始有些鬆動。當東魏軍工兵破土而出的時候,迎接他們的,是一身黑衣的西魏軍。

等東魏軍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西魏軍一哄而上,動手捆綁,動刀砍人。好不容易鑽出地道的東魏軍,不是被五花大綁地擒到地面上,就是橫屍地下。

西魏軍初戰告捷,但有個問題卻讓韋孝寬非常棘手。西魏軍人數有限,主力都在城牆上防守,派到地洞裡的兵力並不多,可東魏軍卻可以仗著人數上的巨大優勢,源源不斷地從地洞裡鑽出來。長此以往,西魏軍根本吃不消,堵住了這頭,東魏軍就在另一頭鑽空子,防不勝防。

韋孝寬決定改變防堵策略,用科技的力量取代人海戰術。

韋孝寬讓弟兄們在各個地道出口堆滿木柴,等發現東魏鑽過來時,就把這些木柴點燃,然後用“鼓風機”吹這些燃燒的柴草。柴草被巨大的風力吹動,就能燒退東魏軍的進攻。

地上進攻不利,高空作戰不利,地道作戰依然不利,高歡幾乎抓狂。高歡反覆思考,高空和地道作戰都是輔助型進攻方式,最常規也是最有效的戰術,依然是地面進攻。透過雲梯爬城失敗,不代表其他的地面作戰方式也會失敗,高歡決定改變地面進攻戰術。

高歡喜歡逆向思考問題,既然西魏軍仗著玉壁城牆堅固,爬城不利,那麼,就把這所謂的堅固城牆撞塌吧。

東魏軍中有許多輛特製的撞城戰車,這些戰車都是用上等好鐵精心打製的,衝擊力非常強。

東魏軍士兵推著鐵甲戰車,在咚咚戰鼓聲中,在震耳欲聾的喊殺聲中,義無反顧地衝向了玉壁。

玉壁城牆非常堅實,但在這種戰車的衝擊下,漸漸地,城牆開始鬆動,不斷有泥土掉落,城上一陣驚呼。韋孝寬面色凝重,如果再讓這些鬼車撞牆的話,用不了多久,玉壁城就要變成玉壁村。

韋孝寬立刻讓軍中的繡匠動手,找來城中最好的布匹,縫製一張超大面積的幔帳。縫製好之後,由士兵扛到城上,韋孝寬下令,一張漫天大網從而天降……

關於韋孝寬用布幔阻止戰車攻城的記載,史書上沒有交代清楚,感覺有些疑問。東魏戰車在地面上攻城,當然撞的是城牆根,西魏軍的大布幔卻是懸在半空中的,戰車如何能夠得著半空的城牆?

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東魏軍的戰車並不是單純的地面力量型工具,而是可以在地面操作的高空作業工具。戰車上有可伸展的大型鐵錘,相當於現在的機械手臂,透過地面人員的操縱,大鐵錘不停地擊打最上面的城牆。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可以解釋西魏軍的布幔懸在半空中,東魏軍的戰車無法撞擊城牆。因為布幔和城牆之間有一定的空氣阻力,就比如拳頭打在棉花上,有勁使不上。

高歡很欣賞韋孝寬的科技研發成果,但對這個小兒科的東西,高歡有辦法對付。

高歡讓士兵們找來乾柴松枝,浸灌了大量的油,綁在戰車前部的竿子上,用火點燃後,高高伸起,去燒布幔。高歡不相信,玉壁城中的布匹會比城外的松枝乾柴還要多!

不過韋孝寬早就猜到了高歡的戰車作戰受阻後,會想用這個辦法來燒布幔。韋孝寬提前打造了一種對戰車火竿非常致命的武器——長臂鐮刀。

這種長臂鐮刀的構造非常簡單,就是挑選上等好刀,把刀刃磨的鋒利無比,然後把刀接在一枝長長的竿子上。等東魏戰車火竿高高升起,即將燒掉布幔時,西魏軍就把這種長臂鐮刀放下來,專砍火竿。戰車火竿應該是木製或竹製,不然是砍不斷的。

這個辦法非常有效,西魏軍的長臂鐮刀很容易就割斷了東魏軍的長臂火竿,火竿上的燃燒物紛紛掉落下來,燒得下面的東魏軍士兵吱哇亂叫。

高歡腦海中一瞬間又閃過一個歷史鏡頭,那是在十四年前,也就是公元 532 年的正月。高歡進攻鄴城,守城的劉誕拒不投降,高歡採取挖地道,在地道下立木柱,然後燒木柱塌城的辦法攻克了鄴城…

東魏軍這次挖地道,並沒有利用舊有的十條坑道,而是另外挖了二十條規模更大的坑道,避開西魏軍在地下的放火點。東魏軍按照高歡的要求,掏空玉壁地下的土層,透過架木樁的方式,將玉壁城地上面的承受力由土層轉移到木支架上,只要放上一把火,木架燒成灰燼之後,玉壁城就將變成玉壁地宮。

高歡的計劃幾近完美,但有一點卻失算了。不知道韋孝寬是從哪裡得到高歡要採用從地下支起木架塌城的訊息,當韋孝寬確定高歡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他有些犯愁,他現在也已經沒有太好的辦法阻止東魏軍再次鑽地道了。

東魏軍的弟兄們在一鍬一鏟地往洞外運土,彎著腰鋪設木支架。在地道下面,東魏軍並沒有發現有西魏軍在地道出口處駐守,弟兄們一陣竊喜,這次終於可以不再品嚐燒烤的滋味了。

一切都很順利,東魏軍鋪設好木支架,然後放火燒掉。隨著地道上面的土層不斷的掉落,一縷縷充滿生命氣息的陽光,滲進了瀰漫著死亡味道的地洞。

東魏軍將士在歡呼。隨後,他們全都傻眼了。一道木柵欄把他們的出口圍住了。

木製柵欄其實並不是難對付,但問題是,西魏軍的木柵欄是建立在地面上,和地面下的東魏軍相比,佔有居高臨下的優勢。而且木柵欄和地面是垂直的,東魏軍如果用刀砍,角度不夠;如果用火燒,恐怕木柵欄沒燒成,自己的頭髮就要燒焦。

在西魏軍的鬨笑聲中,東魏軍垂頭喪氣地原路返回。

高歡現在已經沒什麼好辦法了,也許只有一條路,就是派人進城,勸說韋孝寬投降。

替高歡進城當說客的,是後來的北齊名臣、時任倉曹參軍的祖珽。

祖珽見到韋孝寬後,略作寒暄,然後直截了當地向韋孝寬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不過祖珽的說辭與其是在勸韋孝寬投降,不如說是問韋孝寬為什麼不投降?祖參軍的原話∶“君獨守孤城而西方無救,恐終不能全,何不降也?”

韋孝寬對高歡派祖珽進城勸降非常不理解,世上哪有這種事! 戰敗者要求勝利者投降,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高歡坐在大帳中,聽完了祖珽的彙報,默不做聲。

天氣越來越冷,從九月打到現在,已經五十天了,東魏軍不但沒有拿下看似不起眼的玉壁城,反而損兵折將。死亡人數多達七萬,戰死的東魏軍屍體堆積如山,玉壁城外,一片狼藉。高歡的旗幟,悽徨地飄在半空中。

高歡圍著玉壁不停地轉圈,他還在試圖尋找哪怕是百分之零點一可能性的突破口,但高歡悲涼地發現,他這虛幻縹緲的百分之零點一的希望都看不到。對於這個殘酷的結果,高歡實在無法接受。現實是無法改變的,不能接受也要接受,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斜陽深處,高歡獨自徘徊。高歡病了。

在高歡生病的當天夜裡,東魏軍的大營突然墜落了一顆流星,聲震天地,東魏將士驚憂不已,人心惶惶不安。

高歡在大帳中痛哭流涕。

高歡不想死在玉壁城下,他要回家。東魏武定四年(公元 546 年)十一月初一日,高歡抱病下令,全軍撤出玉壁,沿汾水東岸北上,回到晉陽。

潮水般地來,潮水般地去。

上一篇:《怒火一刀》打金扛米的手遊
下一篇:張公謹:玄武門之變的功臣,平定東突厥的名將,死後李世民親自弔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