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劉邦的這次精妙佈局,使大漢江山安然度過了三次亡國危機

外戚專權、功臣政變、諸侯反叛,在西漢立國之初的短短五十多年中,就先後經歷了三次驚天動盪;

毫無疑問,這三次政治鉅變,無論是擱在哪一個朝代,都極有可能引起亡國滅種的危險;可是,那個出身底層、根基尚淺的劉(邦)氏家族,卻有驚無險地挺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並最終帶領著整個華夏族群,走向了輝煌。

所謂事出有長必有妖——如果說劉氏家族一次兩次地避過危險,還可以用幸運來解釋的話;那麼,在接二連三的權力鉅變中,劉邦家族能夠都能“躺贏”,這肯定不能用“運氣好”來解釋了。畢竟像大秦與大隋底蘊深厚的帝國,只消一次動盪,也會轟然倒塌!

那麼,為什麼劉邦家族能夠接二連三地、安然度過那些可以導致亡國滅種的政治危機呢?

青史君認為,最為根本的原因就是:大漢的創立者劉邦,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幾年,精心佈置了一個完美的權力三角形,從而確保了劉氏江山的穩固。

分封樹藩——建立了劉氏家族的基本盤

關於漢初的政治制度,歷史學家們經常用“漢承秦制”四個字來概括。

誠然,西漢這個由草根階層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在草創時期確實缺少治理天下的經驗與制度;故而,在最初的幾十年間,西漢幾乎是全盤繼承了秦朝的一切,甚至連帝王的服色也一度仿效秦人“尚黑”的習慣(直到漢武帝時期,“改服易色”才結束)。

所以,用“漢承秦制”這四個字來形容漢初的政治制度也可以,但是卻不是絕對正確!

因為,大漢與大秦在建立之初,起碼有這樣一個巨大區別:是否分封藩王,拱衛中央。

當年,始皇帝聽從李斯的建議,徹底廢棄了可以導致地方割據的“分封制”,在華夏大地上全面推行郡縣制。

此舉雖然對於整個華夏大地的徹底統一與融合功莫大焉。可是,對於剛剛建立起來的大秦王朝來說,卻不是最優選擇。

因為,徹底廢棄分封制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一旦天下有變,所有的“星星之火”都需要靠中原政府去撲滅——中央政府必然疲於奔命,最終被活活拖死;私以為,這也是秦朝之所以滅亡的如此迅速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在劉邦建國之時,肯定也察覺到了這個弊端。所以,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后,劉邦並沒有將這些地盤全部收歸中央,而是四處設立劉姓子侄為王、以為屏障。

在“諸呂之亂”時,漢文帝的謀士宋昌曾經明確指出了,劉邦分封樹藩的偉大意義: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

可以看出:劉邦此舉無疑是保證了劉氏家族的基本盤,不管是姓呂的把持朝政,還是姓周的發動政變,但是坐在九五之尊位置上的只能是姓劉的,不然全天下都會出來反對。

白馬之盟——讓功勳集團與中央政府坐上了同一輛利益戰車

說起“白馬之盟”,一般人都知道這麼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它出自《史記·呂后本紀》:

太后稱制,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也就是說,劉邦當年為了鞏固劉家的基本盤(藩王制度),曾經和自己的一幫老哥們,立下了這麼一條規矩:在華夏大地上,除了我們老劉家的人,誰要敢稱王,你們就要弄滅他!

很明顯:這是一條約定,也是劉邦給功勳集團規定的一項義務。

但是,義務與權利向來是如影隨形的——劉邦給功勳集團規定了義務,必然也給他們分配了實惠。

故而,“白馬之盟”其實還有後半段,而青史君認為,這後半段才是重中之重: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小編簡單翻譯一下:如果一個人沒有功勞,也不是皇帝冊封的侯爵,你們也可以滅了他;只要我們大漢王朝存在,你們這些封了侯爵的後代,就永遠有飯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句話的厲害之處,反正小編在看明白之後,對劉邦佩服的是五體投地!意譯一下:

整個天下的蛋糕就那麼大,除了中央政府、劉姓藩王,剩下的利益基本就歸屬於那些現有的侯爵了(功勳集團);

而“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等於是限制了現有侯爵的數量,保障了既得利益者的權益總量不變;

“國以永存,施及苗裔”簡單的八個字,則是十分直白告訴了這些功臣,只要你們跟著老劉家(中央政府)混,那麼你們的子孫後代就永遠有飯吃!

劉邦用簡簡單單的二十三個字,就將功勳集團徹底綁上了中央政府的利益戰車。

為什麼說是中央政府的利益戰車呢?

原因很簡單:不論是外戚篡權,還是藩王謀反,那麼他們肯定有著自己的“從龍之臣”,那麼一旦這些外戚或者藩王篡位成功,原有的功勳集團肯定是要遭到清算的!

所以,我們很容易發現:在漢初的兩次重大政治危機中(諸呂之亂、七國之亂),衝在最前面,保證劉家江山的代表人物,就是功勳集團中的周勃、周亞夫父子。

扶植外戚——構建出最穩定權力三角形

曾經小編在問答上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劉邦明知道呂后家族勢力非凡,為什麼不趁著自己在世時,除之而後快呢?

小編當時就笑了!

因為青史君在想:劉邦為什麼要除掉呂后呢?要知道,劉邦最終選定的繼位人,是呂后的親兒子劉盈,而強大的呂氏家族無疑成為了劉盈最大的靠山。

試問有誰會想自己兒子的靠山下手呢?

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呂氏干政的殷鑑不遠,可是西漢的後代帝王們,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培養外戚勢力呢?比如,漢文帝刻意培養竇氏家族;漢武帝重用衛氏家族,等等等等。

青史君認為,那是因為這裡面存在著一條重要的權力邏輯:帝王重用外戚,那是因為只有我是皇帝,外戚才會有權力、地位;所以即便外戚恃寵而驕,但是,大機率上他不會推翻我,因為即便是外戚推翻我,皇帝那個寶座,也輪不到他!

但是,擁有盤根錯節關係的功臣與實力非凡的諸侯王,就不一樣了——一旦他們擁有了權力,那麼謀權篡位就如家常便飯一樣常見。

這就是劉邦最終會選擇劉盈繼位,向呂后託孤的根本原因——外戚雖然有危險,但是相對於諸侯王和功勳集團來說,頗有實力的外戚才是中央政府穩定的最有力保障(呂后在世時,所以的功勳都蔫著,而所有的劉氏諸王都趴著,這就是最為有利的證明)。

結語:

在自己死後,劉氏家族能否保住得之不易的帝位?這肯定是晚年劉邦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

為了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劉邦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幾年做了如下佈局:

分封樹藩,大肆冊封劉姓子侄——保住了劉氏家族的基本盤,即便是強如呂后,也不能竊取劉家的江山;

立下白馬之盟——將劉氏嫡系與所有的功勳家族用利益捆綁在一起,杜絕了諸侯“起義”,更杜絕了外姓之人覬覦江山的機會。

而中央政權的穩定,才是劉氏家族永遠坐莊的根本,也是劉邦所有佈局的核心意義。故而,雖然劉邦曾經也有過猶豫,但是他最後還是選擇有強大外戚集團支援的劉盈繼位,因為他知道:呂后雖然心狠手辣,但是卻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絕不會廢棄自己唯一的兒子劉盈——強大的呂氏家族,就是劉姓中央政府的有力保障。

從分封樹藩到白馬之盟再到扶植外戚,三者環環相扣,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構成一個保障劉氏江山最穩定的權力三角形。

私以為:將其稱為劉邦一生之中最為精密的一次權力佈局,一點也不為過!

上一篇:《迷你世界》和奧特曼聯動後,暴露出背後boss,原來是虛空一族
下一篇:【教育資訊】新手教師如何應對各種課堂情況,進行有效的課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