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一朝兩帝,一代名將身陷皇權鬥爭,于謙為何含冤橫死

滄海桑田天下事,閒談華夏五千年。大家好,我是李師弟。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1457年二月十六日的北京城愁雲慘淡,彷彿天地含悲一般。這一天,一身浩然兩袖清風的于謙於少保迎來了他人生的結局——斬決。

這位一生為國為民,在京師保衛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賢臣可能沒有想到,他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和嘉許,但最終卻死在了“太上皇”的手裡,一代英雄就這樣成為了皇權鬥爭中的犧牲品。

于謙的悲劇,還要從明英宗朱祁鎮的時代開始說起,朱祁鎮少年登基,八歲時就被尊為皇帝。在太皇太后和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史稱“三楊”的內閣大臣輔佐下,一時間邊防安定,吏治清明,經濟發展,大明的國力隱隱有走向欣欣向榮的趨勢。

然而在之後的十年間,幾位輔佐他的重臣接連離世。此時少年天子也已經長成了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青年,強盛的國力讓他異常地渴望想要建立一番定國安邦的偉業。

這位青年皇帝連連發動了幾場北伐,在前三次的亦集乃之戰、豐城之戰、以克列蘇之戰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有效地打擊了邊疆的遊牧民族,讓邊防壓力大減,甚至有餘力裁剪沉雜的兵制。

但是前三次的勝利也讓這位青年皇帝愈發地自大自滿,他開始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做下了御駕親征的決定。二十多歲的他想要效仿自己父親親自帶兵打敗漢王的經歷,一舉以大明鼎盛的實力橫掃蠻夷。

以明朝當時的軍力湊出浩浩蕩蕩的二十萬大軍,按理來說沒有輸的可能。但這位皇帝千不該萬不該把軍隊的指揮權交到一個無能的宦官手裡。王振想讓皇帝和自己一起衣錦還鄉,豈不是天大的榮譽,便命令軍隊向蔚州開拔。

但沒多久,他又覺得大軍過境,必然會損毀家中的田地,於是又讓部隊返回原路。這一來一往之間,耗費了大量的糧草和時間,還令大軍與輜重分離,給了進犯的瓦剌部隊以可乘之機。

在土木堡,明朝大軍被瓦剌部隊圍困,水源又被切斷,斷水斷糧之時,瓦剌太師也先假意議和,又一舉發動總攻,幾十萬大軍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罪魁禍首王振被憤怒的護衛將軍錘斃,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眾文武大臣戰死沙場,而志得意滿的明英宗,也成了瓦剌部隊的階下囚。

大獲全勝的瓦剌部隊順勢南下,兵鋒居然直指京都。大明能征善戰的部隊和將領大多在土木堡一戰皆沒(mo),可以拱衛京師的只有一些沒有被選中出征的老兵和逃亡回來傷兵敗兵。一時間朝野震動,諸位大臣有想議和者,也有想扔下北京遷都南京者。

在這種亂局之下,于謙站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央。以于謙、陳循、王直為首的部分大臣以宋朝南遷後一蹶不振為鑑,堅決反對遷都,主張保衛京師為天下根本。于謙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此時的皇太子僅僅兩歲難堪大任,眾臣聯名奏明皇太后,擁立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為帝,遙尊被俘的明英宗為太上皇,這便是明景帝。

景帝登基以後,支援于謙奮戰到底的決心。面對乘勝追擊的瓦剌大軍,于謙親率大明最後的二十萬軍佇列陣北京九門外,出城之前,于謙立下了可謂是嚴苛的軍令:“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正是懷著這種決死的信念,于謙打贏了這一仗,讓大明的社稷在瓦剌的鐵蹄下得以倖存,避免了靖康之恥再演的局面。

戰後,明景帝對於謙倍加信任,將軍事大權幾乎全部交到他手中,而於謙也不負眾望,擔負起了肩上的責任,把被瓦剌打的千瘡百孔的邊防重新整備起來。但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讓朝局發生了變化。瓦剌大軍俘虜了明英宗以後,騙取了大量贖金,但很快景帝朱祁鈺登基之後,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藉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

北京保衛戰的時候,他們又想以明英宗為人質逼和,但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理由斷然拒絕,這種不在乎他生死的行為讓英宗心中難免產生了芥蒂。大戰過後,瓦剌見英宗已經沒有用處,又不想與大明繼續交惡,便把英宗送了回去。但一山不容二虎,一朝不容二主,景帝已經登上大統,英宗的歸來對於朝廷來說反而成了一個難題。

此時已被尊為太上皇的明英宗回朝,景帝固然是沒有理由拒絕的。景泰元年,也就是1450年的八月,被俘已經一年的明英宗抵達北京,由安定門入城。然後改乘法駕,入東安門,朱祁鈺親自出迎,對他行拜見之禮,明英宗答拜,兄弟兩人互拉雙手,淚涕沾襟,相互推辭遜讓了許久。

但這對兄弟的溫情脈脈僅僅是表面功夫,並沒有能維持多久,英宗回到北京以後,朱祁鈺便將其軟禁在南宮之中,不許群臣覲見朝拜,這一關就關了近八年。景帝對這位太上皇可謂是嚴加防範,時刻派人盯著他的一舉一動,還接受了手下一名太監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都盡數砍伐,就是為了防備有人會越過高牆和英宗聯絡。

朱祁鈺還試圖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來取代原本英宗的兒子,為此甚至賄賂朝臣來讓他們支援自己。最終經過百般嘗試以後他還是如願以償了,卻不想自己唯一的兒子剛被立為太子一年多便突然夭折,這讓他受到了巨大的打擊,違背天命的流言也悄然傳起。1457年初,正值壯年的明景帝突然一病不起,國無儲君的問題又顯示出來。

正月十六這日白天,以王直、于謙為首的一眾大臣商議一同上奏,復立被廢的英宗之子為太子,但奏疏寫成之後已經很晚,來不及上奏。而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卻夥同宦官曹吉祥在這一天夜裡發動了政變,迎接回被軟禁的太上皇英宗復登皇位。

石亨掌管皇城鑰匙,政變軍隊一路暢通無阻地進入皇城,徐有貞還在軍隊通過後重新反鎖城門,並把鑰匙直接扔進水渠中。眾軍直接撞開南宮宮牆,剛開始英宗朱祁鎮還以為是自己死期將至,但見到眾多人馬紛紛下跪山呼萬歲不禁喜形於色。在部隊簇擁著他去往奉天殿的時候,他挨個詢問眾軍姓名,並表示一定不會忘記今日功績。

當朱祁鎮登上寶座,已是早朝的時候,石亨敲響鐘鼓召集早已在等待上朝的群臣覲見。朱祁鎮對百官宣佈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復位,眾愛卿仍任原職”。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而病重的朱祁鈺此時正在乾清宮梳洗,聽聞朝殿上鳴鐘擂鼓,竟先問是不是于謙謀反了,再得到左右下人的報告得知真相後,這位皇帝連聲說好,然後返回寢宮睡覺了。

英宗復位當日,曾立下不世之功的于謙就和禮部尚書王文一起被下獄。五天後,兩人被以謀逆罪處死,並且抄沒家產。行刑當日陰雲蔽日天地同悲,受命抄沒于謙家產的人發現堂堂兵部侍郎的家中除了生活用品竟無半點餘財。皇太后聽聞于謙的死訊以後也為之嘆惋流淚,哀悼了幾日。英宗在一段時間後也對此感到十分後悔。

再過去一個多月,年近三十歲的明景帝突然暴死,英宗賜其惡諡“戾”,以親王之禮將至下葬,朱祁鈺也就成了大明遷都北京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寢陵的皇帝。戲劇性的是,景帝的哥哥在他死後仍給他加上“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的惡名,而當初曾被景帝廢除太子位的明憲宗在登基以後卻為這位叔叔恢復了不少名譽。

又過七年,明英宗少年即位,青年有成,被俘、被幽禁又重登大統的一生也結束了,年僅三十七歲。

一場皇權之爭到此終於落幕,但其中有無數英傑卻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其中最令人扼腕長嘆的必然是一代民族英雄于謙少保。

他一生正直廉潔,為了國家安寧夙興夜寐,而家中起居清貧如洗。他用生命踐行了自己清清白白做人的宗旨,忠魂雖去,但一身浩然正氣長留人間。

本期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有什麼看法的話歡迎來和我們一起探討,感謝你的閱讀!喜歡的話還請您點贊轉發關注我們的文章,咱們下一期再見!

上一篇:網友讓張恆回國還錢,張恆發文迴應回國另有難言之隱,沒提回國還錢的事
下一篇:既有建築改造重在加固,建築基礎加固各種方法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