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以佛自渡,以道施術,以儒圓功,三教合流——姚廣孝

晚年的姚廣孝曾經奉旨到蘇湖賑災,這其實是朱棣特意給的閒差,為的就是能讓姚廣孝衣錦還鄉。當姚廣孝到長洲拜見姐姐時,姐姐閉門不見。姚廣孝尋覓舊友,故友只是託人傳話:和尚誤矣。

這是一位足以和漢初張良,明初劉基相提並論的謀士,是被朱棣奉為“靖難首功”的元勳,卻也是一位不被世人理解的佛門子弟。不是因為迫於生計,不是因為追逐權勢,姚廣孝的造反,似乎只是單純為了造反而造反,於他而言這更像是一場人間遊戲。

但是我也許能理解他。

因為時勢,因為年紀,因為他博採道法儒三家之長。

姚廣孝 像

姚廣孝出生於蘇州,家族世代行醫。吳地人傑地靈,儒風盛行,姚廣孝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十四歲那年進入佛門做了一個小沙彌,十八歲的時候正式剃度出家。

元末的天下大亂沒有影響到姚廣孝的清修生活,他先是修習法華宗,後又投於禪宗。期間還在靈應觀道士門下讀書學道,兼習兵法韜略,陰陽五行。他周遊天下,遍訪各地名士,取經論道,論古談今。從姚廣孝後來輔佐朱棣發動“靖難”和治國理政上來看,姚廣孝走的又是廣義上儒家的路子,且深諳此道。

可以說,這是一位精通三教的全才。

儒家精義

大乘佛法講究渡己渡人,所以做和尚要心懷慈悲,勸人為善;道教精義說的是清靜無為,所以做道士要遠離塵囂,獨悟天道;儒學理法教育的是經世濟民,所以做儒生退要獨善其身,進要兼濟天下。

姚廣孝無疑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個體。

雲遊之時,他悲憫眾生之苦,曾以蟲害秧苗來比喻元末的亂世;而當有相士以嗜殺異僧比他之時,他又大喜狂笑;他反感洪武年間朱元璋的殘忍嗜殺,不少好友因此含冤而死;而他幫助朱棣締造的永樂盛世,又是以屠戮建文舊臣而拉開的序幕。

故宮

其實姚廣孝一直都是那個姚廣孝,始終未曾改變。

年少之時,家族在談論姚廣孝未來人生時,其伯父曾有一語:為學有成則仕於朝, 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這是兩套方案,而首選方案是做官。

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時候,姚廣孝已經是頗有名氣的大僧了,而此時他也已近50歲。

他不是沒有想過做僧官。朱元璋建國後,每年都會邀請天下的名僧來南京禮佛誦經,為亡靈超度,為百姓祈福。洪武元年的時候,姚廣孝大病了一場,沒有趕上。洪武八年的時候,姚廣孝好不容易趕上了,卻一直待在京郊的寺廟裡,未能再進一步。

明太祖 朱元璋

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要為兒子們隨身配一名和尚,想讓諸王能受到佛法的薰陶,也為了能給已故馬皇后誦經超度。姚廣孝再次來到了南京,並與朱棣見面。二人聊得很投機,從那一刻之後,二人的命運似乎就被捆綁在了一起。

從建文帝登基以後,姚廣孝就一直是慫恿朱棣起兵造反的首席說客。不客氣地講,朱棣最後敢造反,甚至成功攻下南京城,姚廣孝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文帝上臺後,輕徭薄賦,重用文官,當時是頗得民心的。朱棣就曾說過,朱允炆此刻如日中天,民心所向,現在造反恐未到時機。姚廣孝當場就回了一句:

臣知天道,何談民心!

明成祖 朱棣

好一句天道勝民心,這妥妥的造反言論。但不可否認,在封建王朝,這樣的言論的確是有巨大的鼓動性。

因為說白了,姚廣孝是把道統論和血統論對立了起來,以道統壓血統,這就是古時候所謂的天命。

這句話其實最早是孟子說的,當時孟子的說法是君王臨朝,既要符合血統,也要符合道統。姚廣孝一句話,就拔高了道統,其實是在偷換概念。

但歷朝歷代,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哪怕是明朝,後來嘉靖皇帝在討論自己生父是否配享太廟時,嚴嵩也是用道統和朱棣的例子來幫助嘉靖皇帝完成心願。

太廟

只此一句,足以表明姚廣孝對儒學的深刻理解,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解縉初修《永樂大典》時,朱棣覺得不滿意,馬上就換上姚廣孝去主持的原因之一。

姚廣孝懂兵法,知陰陽。朱棣有三次重大的戰略決策,都是由姚廣孝確定下來的。朱棣圍攻濟南三月不克,姚廣孝讓朱棣退兵;朱棣於東昌兵敗欲做休整,姚廣孝讓朱棣整裝再戰;朱棣苦悶於戰爭的漫長,姚廣孝讓朱棣直搗南京。

再比如,朱棣誓師出征的時候,狂風捲落了屋頂的瓦片。全軍駭然,覺得這是不祥之兆。姚廣孝卻哈哈一笑,言神龍騰飛之時,必定風起雲卷,此為大吉。幾句話便安定了軍心。

明軍 圖卷

這是韜略兵法,也是陰陽之學,更是道家的辯證思維。冷不丁地來一下子,以奇招取勝,這倒是很符合朱棣以燕地一隅而抗建文帝全國的情形。而在姚廣孝這,他用了道家的術,而捨棄了道教的勢。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最終勝利而告終,功成名就的姚廣孝婉拒了朱棣要他蓄髮還俗的請求,依舊住在京郊寺院裡,以和尚的身份出現在世人面前。只是白天上朝的時候穿官服,下朝之後穿回僧袍。而皇帝賜給的金銀美女,他都一一謝絕,僅有的那點私財後來回鄉時也分贈給了族中親友。

很多人覺得很奇怪,如果姚廣孝只是想不負平生所學,那麼他大可以在朱棣登基後隱世而居,為何仍願意做官?如果姚廣孝願意入仕為官,為何又不願意放棄和尚身份?

姚廣孝 畫作

其一,朱棣太像朱元璋,功勳之臣絕非無後顧之憂。

這點可以理解為姚廣孝表現出對名利的淡薄,是在安朱棣的心,也是在為自己創造一個寬鬆的生活環境,避免自己步了洪武年功勳老臣的舊路。

其二,姚廣孝要的還沒有完全得到。

儒學講“三立”,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姚廣孝當時應該是沒考慮這麼多,這多少也算是後人的工作。立功做到了,朱棣登基,大明的年號改成了永樂。那麼立言呢?姚廣孝後來參與《永樂大典》的編修工作,無疑也是為了完成自己這份心願。

《永樂大典》

其三,佛家清修的理念。

佛門弟子,戒貪,戒嗔,戒痴。這就要求不能有太過浮誇的物質生活,以免亂了心境。多年的清修生活,早已經融合進了他的血肉。

更何況他要的並不是錦衣玉食,位高權重。他不是看透,而是要的東西更高階。那種精神上的滿足,遠遠比周身簡單的物質供給,更為重要。

姚廣孝此舉,得到朱棣一家的尊敬,從朱棣,到兒子朱高熾,再到孫子朱瞻基,都發自內心地尊重這位和尚。姚廣孝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擔任實職的太子少師。明宣宗朱瞻基就經常受姚廣孝的教導。

明宣宗 朱瞻基

所以,說了這麼多,我最後可以給我眼中的姚廣孝下結論了。

他披佛家之衣,行道家之事,成儒家之功。本質上,他是一位眷戀紅塵的儒生,以道家所學施展抱負,只是不知道最後他能不能以佛法來原諒自己。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上一篇:DNF:小遊戲也能玩出大花樣,命運的抉擇趣味玩法大盤點
下一篇:率土之濱和三國志戰略版,全面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