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國演義·夷陵之戰】為什麼說夷陵之戰是劉備伐吳的最後一次呢?

夷陵之戰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雲別傳

公元221年,漢昭烈帝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義,御駕親征討伐孫權。雖然劉備前期取得區域性勝利,並且得到武陵蠻王沙摩柯的響應,但後期在夷陵一帶被陸遜擊敗,在陸遜的火攻之下,蜀漢精銳幾乎損失殆盡,大量忠臣良將陣亡,劉備只好退守白帝城。不久以後,悲憤交加的劉備病逝白帝城,將千瘡百孔的蜀漢託付給諸葛亮。

當年的朝堂之上,劉備提出伐吳之時,包括諸葛亮在內的大多數蜀漢群臣都選擇了沉默,與關羽關係最親密的張飛更是歡呼雀躍,只有趙雲和秦宓這時候提出了反對意見。

能言善辯的秦宓試圖以天時不當勸阻劉備,卻被執意伐吳的劉備下獄,幸有諸葛亮求情才被赦免。

趙雲則指出: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並且先消滅魏國,東吳自然臣服,曹操雖然死了,但是逼迫獻帝禪讓的曹丕還活著,應該集中兵力進軍關中,這樣關東的義士都帶著糧草,騎著戰馬響應王師,不應該把魏國置之不理去與東吳交戰,與東吳一打起來,戰爭也無法立即結束。

然而,劉備卻並未接受趙雲的勸諫,依舊堅持要討伐孫權。

從結果上看,夷陵之戰導致蜀漢精銳盡失,使得蜀漢國力進一步下降,徹底失去問鼎中原的資本。但是,假如劉備接受趙雲的建議,結果真的會比伐吳更好麼?

蜀漢難伐魏

趙雲指出“且先滅魏,則吳自服。”這句話咋聽還有些道理,但細想之下,根本禁不起推敲。消滅了魏國,東吳的確會主動臣服。

但是,天下十三州,魏佔其九;即使在劉備勢力最巔峰時期,曹魏的實力也遠遠在其之上。如果劉備連相對於曹操實力很弱的東吳都無法消滅,拿什麼去消滅魏國?而且孫權也不會坐以待斃,他難道不知道消滅了魏國下一個就輪到東吳了麼?哪怕蜀漢真的有消滅魏國的實力,這也勢必導致魏國與東吳的聯合,就算不聯合,也會乘機出兵撈好處坐收漁翁之利,並不會坐視魏國滅亡。當年的樊城之戰,東吳不就是這樣的麼?

北方無義士

趙雲指出“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這句話就更是想當然了。

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的時候,北方又有幾個義士發動起義討伐曹丕?

關羽發動樊襄之戰,也只不過是許都以南的幾個盜賊響應了一下,北方那些義士去哪裡了?

曹操、曹丕父子在北方經營數十年,反對他們的人早就被清理的一乾二淨了,北方又有幾個忠於漢室的臣子呢?

對於古代百姓來說,只要還有一口飯吃,就不會輕易造反,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使得人民在戰亂中安定下來,北方人民感激曹操還來不及,為什麼要響應劉備?

對於百姓來說,只要能吃飽飯,誰當皇帝有區別麼?君不見,諸葛亮後來多次北伐,也不見北方人響應呀!

劉備唯一的選擇

實際上討伐東吳,是劉備唯一的選擇,劉備伐吳,表面上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實際上是為了收復荊州,以繼續推行隆中對戰略,不能因為他最終失敗了就否認伐吳這一舉動,因為劉備已經別無選擇,這是他為復興漢室,做出的最後的努力。

參考文獻:三國志

上一篇:【主播】《斗羅大陸》超前點播,吃相難看,但不尊重消費者
下一篇:《真兄弟》第三屆濱海國際電影節參賽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