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袁世凱叫新軍效忠自己,清朝為何不管?只怪慈禧太后算錯了兩點

在電視劇《走向共和》之中有一次新軍閱兵,無數受閱的新軍將士們都高喊:

吃袁大帥的飯,穿袁大帥的衣,為袁大帥效力。

其實這段體現的事情,在中國古代軍隊中,算不得什麼事。

因為中國古代的軍隊,對於武將在軍隊中樹立個人權威,都持很高的容忍態度。

原因也很簡單,失去了絕對權威的部隊,往往戰鬥力都不咋滴。

比如北宋時候,總是刻意防止武將做大,就弄將官輪換制,弄的禁軍戰鬥力極其差勁。

中央百萬大軍徒有其表,引發了一出靖康之恥。

而靖康之恥時,最能打的反而是武將權威更重的西軍、折家軍這樣的部隊。

後來南宋中興時候的四大名將,所屬的軍隊也都是如,岳家軍、韓家軍這樣強化武將權威的部隊。

所以,電視劇中演繹的那種口號,雖然有過分的嫌疑,但實質情況其實跟口號喊得差不多。

(袁世凱小站練兵)袁世凱確實是將北洋新軍往自己私人武裝路線上帶,而清政府意見也不算太大。

至於原委嗎?對清政府而言,只要能控制好新軍的人事權、並且拿捏好後勤保障體系就行了。

只要這兩大權利在手,無論袁世凱如何有個人權威,新軍也翻不起天來。

那個時候的袁世凱知曉這事情嗎?答案是,當然知道!

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雖然看似很受重用,其實也不過小角色而已,不用慈禧太后出馬, 一個榮祿就可以整死他。

如何整?簡單,斷供唄,斷了你的後勤補給還有兵餉,你看這軍隊還聽袁世凱的嗎。

但是這一切,在後續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因為清政府的一連串操作失誤,還有人才匱乏,而變了味道。

變的只有袁世凱一人,可以撐起新軍,進而讓袁世凱尾大不掉,成了清朝奪命人。

(八國聯軍構成)這話說來話長,要從八國聯軍侵華之後說起。

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後,西方列強拿著銀子,一個個都撤軍了,唯有一個國家列外。

那就是致力於黃俄羅斯計劃的沙皇俄國!

俄國是個嗜土成命的國度,在西方國家一個個撤軍後,他愣是留著17萬俄軍在東北不走了。

這留下的俄國佔領軍,讓坐鎮北京的慈禧太后整日裡坐立難安。

東北是大清朝的老家,龍興之地,居然成了俄國人的地盤,是可忍,孰不可忍啊!

眼瞅著這樣的時局,袁世凱深諳老佛爺的心理,就上來一封奏摺,意思大概是說:

清政府之前的精銳部隊,在對壘八國聯軍的戰鬥中損傷慘重,朝廷中央部隊奇缺,連禁軍都湊不齊了,要使俄國人不守規矩,悍然越過山海關,北京城將不保,因此建議朝廷儘快編練新軍,緩解中央的壓力。

慈禧太后一看這奏摺,再想想前不久的東南互保,難免心寒。

(慈禧太后)於是從善如流地准許了奏摺所言,還委任了袁世凱做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這言外之意就是在張之洞和李鴻章之後,在扶持起一個能為自己所用,也能控制的漢族大員。

隨即,接到任命之後的袁世凱擬定了著名的

“北洋營制餉章”,

透過中央劃撥為主,直隸出資為輔方式,劃定了新軍的編制和軍餉,組建起了北洋新軍,就此開始了小站練兵的時代。

小鎮練兵之初,袁世凱第一件事就是將他之前統御的七千新軍擴編成一萬人,弄了一隻不滿員的新軍(滿員1。2萬)設定的番號則是“常備軍左鎮”,作為新軍的試點部隊!

試點沒多久,袁世凱又加緊擴編練就了三萬新軍,隨後又在舊有軍隊中,進行一輪裁汰整合之後,編成了步兵協和馬隊標各一個,然後以這支軍隊為基礎,編組了“常備軍右鎮”。

這常備軍左右兩鎮軍就是北洋新軍最早的成建制部隊,主要的戰略目的就是拱衛京師。

(北洋新軍)時間到了光緒31年5月(1904年),這兩支軍隊經過整訓,正式成軍之後。

為了強化清政府對於新軍的控制力,在慈禧授意之下,這支軍隊從常備軍左右鎮,變成了北洋常備軍第一、二鎮。

短短數年時間,袁世凱練兵效率之高,成果之著讓慈禧太后非常高興,為了給袁世凱鼓勁,也為了讓袁世凱安心。

慈禧太后不僅支援袁世凱參與新政改革,還放手任命他繼續練兵。

隨即,袁世凱從新軍具體的編練工作中抽身,委任段祺瑞繼續練兵,段祺瑞也不負所望完成了北洋常備軍第三鎮的編練工作,並自任指揮官。

(北洋之虎段祺瑞)就此北洋六鎮中的三鎮出爐了,在三支部隊齊備之後,袁世凱開始起心思了。

在他舉薦授意,段祺瑞執行之下,段祺瑞的北洋第三鎮成了第四鎮第五鎮的種子力量。

編練第四鎮的時候,抽調的骨幹是第三鎮的人,編練第五鎮的時候,又抽調第四鎮的骨幹參與籌備。換言之就是,段祺瑞北洋第三鎮,是北洋第四鎮,第五鎮的孵化器,而其中掌握軍政大權的人,大多數都是出生段祺瑞第三鎮的部下。

段祺瑞對袁世凱那是忠心耿耿,他手下的人,對段祺瑞也是忠心耿耿。

這不就等於說,北洋軍大部分,都成了袁世凱的部下嗎?

此時此刻的袁世凱,已然將手伸向了北洋軍、

他的做派,慈禧太后一清二楚。

但將人事權還有後勤補給權拿捏穩穩的慈禧太后並不擔心袁世凱有異心。

可,八旗貴胄們受不了了啊,眼見最強軍隊,致力於拱衛京師的軍事力量當家人不是自己人。他們當然怒了,於是紛紛去慈禧太后那裡告狀。在他們一通鼓譟之後,才有了北洋最後一鎮,也就是由八旗子弟為主組建的北洋第一鎮的出爐。(原第一鎮變第二鎮)

這第一鎮的軍事首腦是鐵良,軍隊組成也都是年輕力壯的八旗子弟,他們的番號除了北洋第一鎮之外,還有個名稱叫:

京旗常備軍。

(八旗新軍)袁世凱練兵練出來的北洋新軍五鎮,加八旗子弟組成的第一鎮,北洋六鎮出爐了。

這六鎮新軍中,倉促成軍的第一鎮無疑戰鬥力最弱,練兵最久的第二鎮無疑戰鬥力最強。

這就讓八旗貴胄不好想了,因為這新軍之中,漢軍兵力超過了滿族兵力太多。

按照之前的軍制慣例,滿漢八旗軍的兵力比大致都是一比三,也就是10滿八旗配30萬漢八旗,可今日這兵力比差得太多了。

為了安心,清政府又在1908年的時候,編練兩口一支由八旗子弟組成的新軍,番號大清

:禁衛軍。禁衛軍統領則是溥儀的七叔,愛新覺羅·載濤。

這隻禁衛軍的出現,目的就是平衡新軍中的滿漢部隊數量比,也有壓制袁世凱的意味在內。

至於原因嗎也很簡單,那就是清政府意識到袁世凱的勢力已成,難以控制了,希望能儘快祛除袁世凱對於軍隊的影響力。

(八旗子弟難堪重任)可惜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當慈禧點將袁世凱主持練兵那一刻,就意味著慈禧的無奈,這無奈就是,八旗貴胄實在爛泥扶不上牆,沒有一個能拿的出手可以練兵的人物。

由此,才有“知兵”的袁世凱上位。

那個時候的慈禧,打的算盤是,先讓袁世凱練兵,然後自己派遣八旗子弟留洋學習軍事,等他們回來之後,就能接替袁世凱,完成軍隊指揮權的更迭了。

可惜的是,這如意算盤算漏了兩點。

第一:當然是八旗貴胄們大多都是廢材,幾乎沒有合格的軍事人才,弄的新軍中高階軍官一水的漢人,都是袁世凱的親信。

第二:則是慈禧太后沒想到自己安排的後事,讓接班的攝者王載灃弄的一團糟。

如果不是攝者王載灃胡作非為,清朝按照慈禧太后的謀劃,弄君主立憲,搞虛君制,清朝或許不會那麼早滅亡。

但,被權欲迷住眼睛的八旗貴胄們,卻一個個容不下任何漢族大臣們。

他們弄的皇族內閣,斷了立憲派最後的幻想。

他們弄的新軍奪權,雖然讓袁世凱下野歸鄉,卻也讓新軍離心離德。

一場上海金融風暴,斷了清政府的財源。

一場辛亥革命,弄得清政府狼狽不堪,所謂的新軍完全不聽使喚,無人可用的狀況下,只能請出袁世凱,挽回敗局。

(辛亥革命)至於以八旗子弟為主建立的新軍第一鎮和禁衛軍,上了戰場完全不堪其用。

看北洋新軍建立的過程,就可看出袁世凱對北洋軍的掌控,也是一步步從小到大漸進發展的。八國聯軍侵華前,袁世凱控制的新軍僅僅只有七千人,朝廷對他當然可以無懼和無視。

等到八國聯軍侵華後,因為俄國駐軍東北的威脅,還有武衛軍被打垮,朝廷無人可用的現實,讓袁世凱獲得了主政新軍的大權。

獲得大權之後的他,在慈禧的配合之下,在自己的努力經營之下,透過在新軍中多方安插心腹,成了手握實權的實力派。

清政府雖然掌控了新軍的後勤和人事權,卻因人才缺失,不由自主地失去了軍隊的控制權。

(袁世凱)

由此可見,清政府最後的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八旗子弟太過沒用了。

攝者王沒用,連手下帶兵的人,都挑不出幾個。

鬥雞走狗才是他們的特長,讓他們領軍,那是個偽命題。

上一篇:優質師資打造核心競爭力,阿卡索師資儲備領跑行業
下一篇:絕地求生PCL韋神再現雷神操作,三個擊殺PERO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