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在他絢麗多姿的山水意趣中流連忘返——劉銀葉山水近作淺析

劉銀葉文並畫

與銀葉兄相識已久,屬君子之誼。近日得觀其山水系列近作,但覺清風拂面,氣度從容,心中平添敬佩。銀葉兄長於山水,兼擅花鳥。其畫如人,樸雅、方剛、清澈,莽莽蒼蒼中層次漸顯,雄闊蕭疏中理路分明,南北兼融,通博幽峻,很有品位。銀葉兄曾兩次進京辦展,名動京城;亦因畫風雅正、有格,氣勢開張,深受市場青睞。銀葉兄做事勤勉,不善清談,更多交流必是說“畫”。談及繪畫,他謙和中透出自信,源自對宋元山水的感悟,對明清各家的研習,一路痴迷繪畫的他上下求索,品評“四王”“四僧”;剖析“新水墨”,縱論古今變革,置一杯清茶,他也會與道友暢敘幽情。他是個典型的“筆墨”派,推崇八大、青藤等人筆意,認為承啟開合要有繼承,以尊重傳統為念;他同時講究出新,造型取勢求新意象,畫面經營又似有傅抱石、李可染等現代大家機趣,重視寫生,師法自然,強調基於時代和生活之表達,標示當代風範。銀葉兄的山水可以承古意、借程式,自在放鬆,筆墨恣肆,以超越之態“陪山伴水”,澄懷觀道,達成心象;也能夠實景入畫,刻意求真,暗合西畫光影、結構、構成之法,不僅“可居、可遊”,還可實現山水畫的可辨識、分四季、知陰陽,體現一種蓬勃向上的時代生機。他有一顆文心,更有一個執意孤思的膽識,曾深居熊山腹地,意會古人,問道自然,“筆耕”不輟,願將眼中之山、胸中之山、手中之山融為一體,表達他樸素的詩意。藝術評論家李曉文先生概括銀葉兄作品有三個特點:一是“形”畫得準,表現了湘中山水四季的變化;二是“情”融於筆墨之中,以水墨的形式表達了湘中山水帶來的神韻;三是“境”昇華於作品之外。竊以為,近期這批山水畫作可謂銀葉兄的回望、遠觀之作,已有胸中丘壑,墨色更多時光沉澱,執筆更加淡定,常有信手妙得。畫中少了些層林盡染、雄渾飽滿、沉鬱蒼茫氣象,多的是簡約洗練、大開大合、明淨幽雅和秀逸多姿。君不見《熊山春曉》、《紫鵲秋溟》、《資水情韻》、《秋山訪友》等皴擦點厾靈動,薄施青綠、淡赭,筆墨語言更趨純淨,一枝一葉關乎情、關乎境,更多形式講求,畫者自如沉靜的狀態隱然。銀葉兄的山水小品多以風景為主,而且取材大多來自他的家鄉新化。一隅一角、一草一木,一片土地,幾幢房屋,他以其熟練的筆墨技巧表達著對這方土地的鐘愛之情。就像是一種對於母親的愛意,即使這些房屋低矮,圖片貧瘠,讀者也能從他的畫中感受到來自農業文明時代的美,並挖掘出這種美之所在。他筆下的景象彷彿是讀者面前的場景,依山而建的房屋,豐收的土地,垛起的穀草,還有放牧的牛羊,或在明媚的陽光下、或在夕陽的餘暉中,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我曾有幸在銀葉兄畫室觀其創作,那些蒼茫沉鬱、厚重凝神的筆墨,看似曲折無序,實則成竹在胸。筆意自如灑脫,水墨氤氳含彩,畫面開合得度,雖不太喜歡用中彩渲染,可於虛實濃淡中總能體味到絢爛繽紛的筆墨韻致,讓人回味無窮,印象深刻。細品其畫,能夠解讀出銀葉兄給予毫端的筆情墨意,體驗到他傾注在峰巒溝壑、山石草木、林泉曲徑裡的詩情畫意。他在貌似從容自然、隨意自由的皴、擦、點、染中,加入了自己對於山水畫的獨特體驗和自然特質。用筆善於由中鋒轉向側鋒,在皴擦與橫掃後,補入苔點。因此,無論是渾厚綿延的遠峰近壑,或湍急流淌的河水溪流,還是茂密蔥蘢的草木植被,或隱約林野的茅舍亭榭,總能巧妙的排列組合在一起,使區域性與整體氛圍相互協調,使筆法與墨法變化彼此得體。既讓人能覺察到來源於現實後的提升,又能感受到藝術再創作後的自然。他的這批山水近作,總體上具有一種靜謐厚重、蒼勁雄渾、以意傳神的面貌。構圖空靈神秘,匠心獨運,疏密相間,濃淡相宜,虛實相合。筆墨酣暢淋漓,以氣帶勢,以神催採,以韻生味,不但能給畫面上注入一股流動、粗獷、暢然、安逸的生動氣象,而且能把自己生活中所熟悉的湘中山水的神韻和蘊藏其中的巨大活力展示出來。久而久之,銀葉兄的筆墨之間也日漸昂揚出一種難得的梅山文化氣息和人文歷史狀態。縱觀其山水意境與筆墨表達,讓人能從中體悟到他脫穎於傳統經驗之後所呈現出的另一種獨特的精神面貌,這種面貌既有朦朧而暢逸的詩性傳達,又有畫面空靈意境昇華到一種愉悅人性之後的美感流露。基於這種妙不可言的感受,所以在欣賞他的山水畫時,既可以退後數步而遠觀,觀沉凝斑駁的色墨,亦能走近俯身而自賞,賞滿紙氤氳淋漓。恐怕最妙的就是步入其間,於高遠幽深、蒼茫朦朧的畫面景緻中,用心去體會作品在追求“渾厚華滋”的美學意象和“造化心源”的藝術修為中所傳遞出的山水氣度、意韻長度和精神高度。

作者簡介:

僅次於狼,雄性。非著名藝術評論家。居廣州

上一篇:中國旗袍文化成為西方人瞭解中國一個視窗
下一篇:安視美鏡片聯合低濃度阿托品臨床使用效果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