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成都祠堂街藝術社群,以文化驅動的城市更新樣本

一個貫穿成都百年曆史的街區,將如何煥然新生?

撰文 | Sandie

編輯 | 銳裘

2022年12月15日,一個名為 “新聲·新生” 的藝術展覽在祠堂街藝術社群拉開帷幕,是祠堂街城市有機更新專案正式開街前,最受矚目的一次藝術文化活動的亮相。

祠堂街,這個影響了成都眾多歷史的街區,在沉寂百年後,正式迴歸城市C位,開啟它新的耀眼歷程。

△《新聲·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

01

故事新說 以文化驅動更新

與其他商業專案不同,祠堂街的初亮相,選擇這樣一個低調且有質感的方式開啟,這不僅確立它作為西南藝術與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更強化了其“天府文化現代化新起點”的新身份——可以說,從祠堂街開始,成都以文化驅動的城市有機更新才真正步入正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魂所在,作為城市內生動力,對城市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打造世界文化名城是成都一直在推進的城市級大目標,這個目標隨著城市有機更新的深入,城市文化的挖掘變得愈發重要。

△ 今天的祠堂街藝術街區

在成都最近公佈的一篇政府文章中,提到了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位置:

“保護利用一批特色文化遺產,提檔升級一批文化生活設施,孵化推動一批文化產業專案,規劃建設一批文化地標,不斷最佳化城市文化設施和文化產業的空間佈局。”

而祠堂街作為成都核心商圈的文化新地標,率先給出了優解。作為上個世紀成都城市生活與文化的核心區域,祠堂街從民國時期開始便是成都文化藝術和潮流時尚的文化高地,優美的建築、時髦的生活方式、先鋒的文藝是這個區域的代名詞,人們喜歡在這裡看電影、看演出,逛書店、“轉”商店,泡茶館、“下”館子,逛新鮮、看熱鬧、追時髦……

△《新聲·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中,祠堂街具有文化的一面

當年有這麼一句話流傳,“在成都,春熙路熱鬧的是生意,祠堂街熱鬧的是文化!”

因此,如何讓這樣一個無論在內容亦或格調上都對成都有著深遠影響的街區重新煥發生機,並起承轉合將它的歷史去蕪存菁,生長出當下適應成都、適宜城市生活的新場景成為專案團隊的核心目標。

02

貫穿百年的文化故事

“祠堂街藝術社群”,位於成都中心,由蜀都大道、祠堂街、東城根南街圍合而成的三角地帶,保留著百年街巷格局和以川西民居為主、民國時期中西合璧建築為輔的歷史建築群落。

毗鄰人民公園的祠堂街,因清康熙年間在此修建的年羹堯生祠而得名。祠堂街的歷史文化價值在於,在街坊格局上,它還保留著少城時期魚骨形街區佈局的樣貌,後經歷代改造,呈現出街坊縱橫相通的格局;當然,還有它在歷史跨度上所積累下的各時期精彩篇章。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祠堂街是成都的文化與藝術中心,文化的引領讓這個片區實現了成都的諸多“第一”:

成都第一座公園、第一家“川菜西吃”的餐廳聚豐園、彼時最洋氣的童裝店綺羅、共計81家書店、3家茶社及1家電影院;每年在祠堂街舉辦的各類藝術文化展覽多達30多場,其規格之高、密度之大令國內其他城市難望其項背。

△《新聲·新生——祠堂街百年影像展》中,祠堂街歷史上輝煌

目前,祠堂街共保留了6座古建築,均來自於民國時期,包括

金秋茶社、原四川美術社、新華日報駐成都辦事處以及原著名畫家張采芹的畫室等

抗戰時期,革命家們與名流雅士彙集祠堂街,曾展出張大千、徐悲鴻、吳作人、傅抱石、潘天壽、黃君璧、趙少昂等大家的畫展,許多進步書刊雜誌在此創立(如,《大聲》週刊、《星芒》週報),著名的生活書店、開明書店、成都戰時出版社等也曾坐落於此,文藝在此真正走向了大眾。

左:新華日報駐成都辦事處舊照 羅生石/圖(圖源:青羊區檔案館)

右:成都戰時出版社(圖源:青羊區檔案館)

左:1947年 岑學恭在祠堂街辦展覽(圖源:網路)

右:成都美術社門市部(圖源:網路)

在百年曆史當中,祠堂街既是成都“紅色文化發聲地”,也是“西南藝術溯源地”,更是“天府文化的現代新起點”。

03

重塑 新生

回溯國內早期的更新專案中,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往往流於表面,少有經得起推敲的商業邏輯和轉化路徑,因此無論在產品形態抑或價值釋放方面都差強人意,而這方面的缺失又常常導致專案的空心化和後續乏力,最終帶來專案的僵化和落敗。

對於一座擁有三千年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城市,成都的城市有機更新是一個更加複雜和精細的系統工程——大量的歷史遺蹟散落在城市中,如何讓它們被喚醒、被啟用,重新煥發生機,成為城市的價值支點,是每一個更新型專案必須解答的問題。

△ 祠堂街藝術街區

基於此,未來的祠堂街將定位為藝術社群——

以哺育藝術、孵化文創、拉動消費、繁榮業態、引領風尚為運營理念,在保護中更新,在傳承中創新

而要達到這一定位,並打造出一個可體驗、可感知,實現新舊結合、傳統與時尚融合的全新空間內容系統並不容易。在重塑祠堂街的過程中,專案團隊已經實現了不少領先的舉措與方法,這些都將在未來的藝術社群中體現,例如:

在成都首次啟用的社群色彩體系,

採用最先進的國際NCS體系,最終確認了17種祠堂街專屬的基因色;

邀請國際知名的設計團隊設計的VI視覺識別系統,

既體現了成都在地文化的特色,又不失國際流行文化的潮感;

在「不同年代的建築風格如何融合」的問題上找到最優解

,設計師借鑑中國“焗瓷金繕”的理念,透過新老建築既對比又融合的匠心手法,讓整個社群的新老空間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

而針對古建築群落的「商業性」利用,祠堂街則提出了“古建經理人”的創新概念,根據祠堂街的精神文化脈絡與商業基因,提出契合社群未來發展方向的招商全景圖和產業規劃。

△ 四川美術社舊址

當然,更重要的是開放後的文化內容輸出。未來,隨著一批批符合社群氣質的商家和業態的進駐,祠堂街藝術社群不僅將成為成都新興的城市文化地標,也將在活化古建築和歷史社群的同時傳承歷史文化,重塑社群新活力,並讓社群擁有自我的造血功能,從而成功打通文脈傳承和商業轉化之間的屏障,為城市有機更新呈上一份新的答卷。

如此放鬆舒緩,但又言之有物,新的祠堂藝術社群將使得城市的歷史人文資源真正做到可持續的轉化與利用,生長成為成都切實的城市價值。

其實,任何一次的城市更新專案,其核心都是區域經濟結構的重塑。作為百年前成都最先鋒、最時尚、人氣最旺的街區,時間跨越百年,祠堂街煥新歸來,直擊人心的仍然是創新的文化核心和引領城市風尚的生活方式。

與其說祠堂街是一個基於商業服務的藝術社群,運營團隊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個令人驚喜的城市產品。

△ 祠堂街藝術街區

對他們而言,祠堂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街區,而是以打造

“新型城市目的地”

為目標,力圖藉由藝術,重塑與破解Z世代場景審美的奧義,使之成為獨特性的、藝術生長的高地。

而對於遊客而言,祠堂藝術社群就不再是“到此一遊”的城市傳統景點之外,而是值得“專程拜訪”和復購的城市新場景和新目的地。

從祠堂街這一案例,我們不難發現國內歷史文化型專案的更新已經邁入了一個新階段。

城市發展的注意力,正從鋼筋水泥的新城建設,轉至深挖在地文化及人文精神的城市街區更新;講好“百年新生”故事的同時,用更具創新的模式,煥發專案活力,融入城市肌理,從而使得城市更具有生命力。

這是好的開始,也將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

上一篇:張核子事件進展,廈門實驗室經營異常,寧夏實驗室成為了功臣
下一篇:與陌生女人同居的日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