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各博物館典藏宋代建盞賞析:一個比一個美

喜歡建盞,除了因為用其喝水有諸多的好處以外,更多的人喜歡的是其古樸的韻味。雖然現代建盞的燒製技術越來越成熟,但是很多人依舊對古建盞情有獨鍾,今天古盞堂小編就帶大家來欣賞一下各博物館典藏宋代建盞。

南宋 曜變天目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宋 鷓鴣斑建盞 日本靜嘉堂美術館藏

宋 油滴天目茶碗 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藏

宋 黑釉盞 故宮藏

宋 建陽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藏

宋 建窯黑釉兔毫盞 故宮藏

南宋 建盞 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 建盞 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 建盞 大英博物館藏

南宋 建盞 大英博物館藏

北宋 建盞 大都會藏

北宋 建盞 大都會藏

肉眼鑑別宋代建盞

一是看外觀(造型)

。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釐米處向內凸起圓稜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釐米、高度5-6釐米、圈足2-3釐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分靈巧,古韻不足。

二是看胎體。

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釐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製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跡。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三是看釉。

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跡,嚴重些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看完上面的介紹,你是否也覺得這些宋代老盞一個比一個美呢?想要買到真正的宋代老盞,除了要掌握上面的三種鑑別方法,選對購買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古盞堂

擁有權威的行業認證和各式精美的建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盞堂珍藏的這幾隻老盞吧。

宋代老盞【編號:49779】

宋代茶葉末喇叭盞【編號:47783】

宋代兔毫老盞【編號:47779】

宋代柿紅老盞【編號:47777】

以上幾款宋代老盞,儲存的非常完整,也不失古樸的韻味,不管是個人收藏還是送人,都是不錯的選擇。

上一篇:瓷質茶具咋保養?我來給您支個招兒
下一篇:來上海最北部,感受一個煙火氣十足、且環境優美的小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