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鑑藏】平陽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關於平陽窯調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選自《考古與文物》2005年03期,孟耀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宋金元時期,山西陶瓷業分佈北部以渾源窯 為中心(包括大同窯、懷仁窯等);晉中以介休窯為 中心(包括榆次窯、交城窯等);長治以長治八義窯 為中心(包括襄垣窯等);臨汾以霍州窯、平陽窯為 中心;陽泉有和定窯系統相近的盂縣窯、平定窯; 晉城有和河南系統相近的陽城窯、晉城窯等。以 這個大的框架為綱要,2003年初秋,我們對臨汾 平陽窯進行了詳細調査,取得了較大的收穫。

平陽窯位於山西南部臨汾市堯都區西的龍 祠、峪裡一帶,距堯都區約4公里(圖一)。這次工 作主要在龍祠。龍祠原名窯院,後改今名。據當 地百姓講,村中在幾十年前還有灰渣堆五座,如小 山一般,現多已攤平。窯址面積東西約200、南北 約300米。這次調查是在原來堆積最高現已為一 農戶院落的空地上進行的。在適宜的範圍內我們 開了一個2。5 x5。5米的探溝作了試掘。

探溝深4。3米,地表有約20釐米的擾層, 以下為文化層。文化層可分五層,每層堆積都是 以灰渣為主,包含物也沒有明顯的區別。由於堆 積以灰渣為主,所以試掘時探溝的四壁時有坍 塌,至底時探溝四壁內收成一長方形漏斗狀。探 溝底部為卵石層(圖二)。

這次調査釆集標本有黑瓷、白瓷、鈞釉、醬 釉、茶葉末釉、青黃釉等器物。白瓷多為粗胎, 施化妝土,釉泛黃;細胎白瓷發現較少,從其特 徵看當為霍州窯產品。黑瓷髮色漆黑或黑中泛 藍,有的飾鐵鏽斑,窯變油滴的燒造水平較高。 鈞釉器物的生產在這裡佔有一定的比例,但多粗 糙。裝飾手法有黑畫花、黑戳花、刻劃花、劃花 填彩、刻劃詩文等。

—、遺物

(一)白瓷

細瓷:全部發現於第三層。器形為高足杯和 小碗。小碗足背有五錐形泥釘。碗、杯器內都有 五個支釘痕。胎質細膩、白淨,有粉質感。釉層 勻白,有的硬亮,有的則有細小開片(圖三, 上)。

粗瓷:器形有碗、盤、杯、罐、瓶、枕等。 胎都呈黃白色。釉泛黃,多有細小開片。裝飾手 法有黑畫花、黑戳花、劃花、劃花填彩、詩文 等。外黑內白的一類器物歸入黑瓷中介紹。

盤 淺腹,半釉,分三型。

A型直口,斜腹微弧。黃白胎堅硬。外施 釉至口部,釉下施化妝土。器內有不規則刮釉圈 環。分二式。

I式標本G1①:1,圈足齊整,足牆內側 和器底相接處呈弧形。器內戳印有朵花形醬黑花 三朵。口徑16、高4。1、足徑6。8釐米(圖四, 4)o

II式標本C:l,圈足外撇,足牆內側和器 底相接處呈方角。器內畫三組醬色簡易鳥紋。口 徑17。2、高4。8、足徑7。2釐米(圖四,3)o

B型 敞口,方唇,斜腹微弧。外施釉於口 部,釉下施化妝土。圈足修削不規則,器內有不 規則刮釉圈環。標本G1③:1,器內戳印三朵醬 彩空芯花瓣呈放射狀的朵花。口徑12。8、髙 2。6、足徑5。6釐米(圖四,2);標本G1③:2, 器內壁戳印醬色小團花。口徑16。8、高4。1、足 徑6。8釐米(圖四,1)。

C型標本C:2,敞口,圓唇,曲腹,圈足 規整略外撇,足心突起。紅胎,胎內有黑點和白 色石英粒。僅施化妝土,器外腹部以下不施。器 內劃雙圈線兩組,內側一組中劃一臥兔,作回首 顧盼狀。口徑12。8、高3。6、足徑5。6釐米(圖 五,6;圖六,上)。

枕 有腰形、長方形等幾種。施半釉,釉下 施化妝土。為粘接牢靠,枕面與枕側相接處都有 劃出的成組凹線。分二型。

A型腰形枕

標本G1①:2,枕面劃雙圈線,左下角刻劃 野草一撮。中心劃一物,可能為兔。枕面寬 15。6釐米(圖五,7;圖六,下);標本G1①:3, 枕面雙圈線內劃一嬰孩,頭枕枕頭,仰面半側 身。枕面寬12釐米(圖五,3;圖七,下)。

B型長方形枕

標本G1②:1,枕面劃雙圈線,內刻劃詩文, 僅存“東園”二字。枕面寬17。2釐米(圖三, 中右);標本G1①:4,枕面劃雙圈線,內劃草葉 紋,草葉紋內有褐色填彩(圖三,中右)。

另有一件褐畫花枕面,畫草葉紋,枕型不明 (圖三,中下)。

罐標本G1①:6,圓唇,直頸,鼓腹,平 底略內凹。頸肩部有對稱雙耳。以雙耳為中線, 腹部兩側戳印醬色朵花紋各三朵。內滿釉,外半 釉。高6釐米(圖八,5)o

杯標本G1③:3,斂口,曲腹,足外撇,平 底內凹。足牆和底轉折處斜削一刀。內滿釉,外半 釉。口徑8、高3。6、足徑4。8釐米(圖八,17)。

盂 標本G1①:7,小口,鼓腹,臥足。口唇 部和器內無釉。高3。8釐米(圖八,7)o

玉壺春瓶 標本G1①:8,喇叭口,頸部有雙 圈醬黑色畫彩。器內頸部以下不施釉。口徑5。7釐 米(圖三,下左)。

高足杯(?) 標本G1③:4,僅有喇叭形座。 器表畫一黑色寬頻。足底和足內無釉。足徑6。5釐 米(圖九,4)。

缽(?) 標本G1①:8,僅餘口腹部一小片。 斂口,垂腹。外白釉,內茶葉末釉。口徑7釐米 (圖九,5)。

(二)黑瓷

器類有碗、盤、缽、瓶、盞、罐、杯、壺、器 蓋等。胎多呈黃白色。施釉多不及底。有的器物外方美觀。

碗 有直口、斂口、撇口等幾種。器內多數 滿釉,有的為刮釉澀圈,器外都施半釉。有的直 口碗在半釉以下再刷醬釉,器足也有不規則點刷 醬釉。可以看出,直口碗是這裡比較講究的器 物。胎質略粗,呈黃白色。足底多有雞心點。外 白內黑的一類,器內多有黑或醬色畫花。分四型。

A型 直口碗。直口,口部以下硬折,腹斜 向內收至底°分二式。

[式圈足外撇。器外腹下部刷醬釉,底足 上也點刷醬釉,底部雞心點明顯。器足修削規則。 標本G1⑤:1,器內和器外口部以下為窯變油滴 釉,油滴呈銀白色。口徑17。2、高8。8、足徑 6。4釐米(圖四,6);標本G1④:2,造型同上。 釉為醬褐色,除外腹部以下刷醬釉處外,器物內 外滿布鐵紅色斑點。口徑18。8、高8。8、足徑 6。2釐米(圖九,1)。

II式 標本G1④:1,圈足修削規 矩,不外撇。腹部有修坯留下的瓦楞。 器內和外壁直口為白釉,口部以下為 黑釉,不刷醬釉。口徑16。8、高8、足 徑5。5釐米(圖四,12)o

B型 斂口碗,腹斜或略弧。圈足 外撇。這類器物有黑釉白唇口、外黑 內白兩種。器外皆半釉。分三式。

I式標本G1①:9,白唇口,腹 略弧斜,器心下塌。醬黑釉中泛鐵鏽 點。口徑14。8、高6。8、足徑5。2釐米 (圖四,14) o

口式標本G1①:10,腹較I式碗直, 斂口顯窄,白唇口。口徑18、高8、足徑 6。8釐米(圖四,13)。

ID式略同H式,斂口寬。外黑 內白。器內畫黑或醬色花紋;標本G1 ①:11,器內腹圈線之間畫折枝菊花。 口徑17。6釐米(圖四,8);標本G1 ①:12,器內腹圈線間醬畫水草魚紋。 口徑18。4釐米(圖四,9);標本C:3, 器內口部以下畫折枝菊花紋。口徑 14。4釐米(圖五,4;圖七,上左)。

另有幾件外黑內白、器內繪黑或 醬花的碗,口部殘。應和前面的三例相近,這裡 也規入ID式中介紹。標本G1①:13,器內有圈線 分隔,醬畫花紋兩層,碗心畫蝶紋,腹部畫鳥 紋,作飛翔狀。足徑6釐米(圖五,1);標本 G1①:14,碗心雙圈線內黑繪一簡易鳥紋,外圈 線上有三組草葉紋,器腹繪有花紋。繪彩呈鐵鏽 色。足徑6。4釐米(圖五,17);標本G1①:15, 僅圈足背無釉。器內醬繪榴形花,花中書一 “李”字。足徑5。6釐米(圖五,19);標本G1 ①:17,器內有刮釉澀圈(留化妝土),器底畫圈 線紋,腹部畫折枝花和鳥紋。足徑6。8釐米(圖 五,14) o

C型 撇口碗,口外撇,方唇或尖唇。器內 皆有澀圈,外半釉。分二式。

I式 標本G1④:3,方唇,腹略弧斜。口 徑16、高1。4、足徑5。6釐米(圖四,10)o

II式 標本G1①:16,尖唇,腹較I式直。 口徑14。4、高5。2、足徑5。6釐米(圖四,7)

盤 有折沿、直口、敞口等。有的為外黑內白釉。折沿器內或白釉繪黑花,或單色黑釉、醬釉,都不刮澀圈。直口和敞口器物都有澀圈,有雞心點。分三型。

A型 折沿盤,折沿、沿面平或內凹。分二式。

Ⅰ式 標本 G1④∶4,折平沿內斜。黑釉泛醬色,腹部有兔毫狀結晶,器底有斑點狀結晶。外半釉。口徑 10。8、高 3。8、足徑4 釐米(圖五,12);標本 G1①∶19,型同上,內白釉,器外折沿下為醬黑釉。口徑 12 釐米(圖五,9)。

I式標本 C∶9,折沿,沿面弧凹。內白釉。器內有圈線分隔畫兩層花紋。器底畫梅花,外層畫魚紋。畫彩為鐵鏽色。內底有四個支釘痕。器外和器底飾黑釉,黑釉泛紫。口徑 12。8、高3。6、足徑5。6釐米(圖五,2;圖七,中)。

B型 直口盤,直口,內斂或略外撇。分二式。

Ⅰ式 標本 G1①∶20,口略外撇。器內有澀圈,器外半釉。灰胎。口徑 12。4、高 3。2、足徑 5。6 釐米(圖五, 16)。

Ⅱ式 標本 G1①∶21,口略內斂。內澀圈,外半釉。口徑 11。6、高 3。2、足徑5。2釐米(圖五,8)。

C型 敞口盤,敞口,澀圈,器外半釉或無釉,平底或圈足。分二式。

Ⅰ式 標本 G1⑤∶2,器外施半釉。口徑18。8、高4。8、足徑7。6釐米(圖四,11);標本G1①∶22,較前一件小且粗糙。器外無釉。口徑 12。4、高 2。8、足徑5。6釐米(圖五,5);標本 C∶8,內白釉,外口一週白釉,腹部黑釉。器內腹鐵繪飛鳥紋。器底有刮釉澀圈 (留化妝土)。口徑14。8、高4。4、足徑5。6釐米(圖四,5;圖七,上右)。

Ⅱ式 標本C∶4,平底內凹。口徑 9、高2。8、足徑4。8釐米(圖五,11)。

器蓋 有荷葉型、覆盤型和淺帽型幾種。或圈足鈕或扁扣式鈕。除圈足鈕部分不施釉外,蓋面施釉,蓋內不施釉。分三型。

A 型 荷葉蓋

標本 G1③∶5,子口內斂。蓋面凸起。扁扣式鈕。釉面漆黑,翹邊部分色呈鐵紅。直徑 12、高4。1 釐米(圖八,9;圖九,2)。 B型 覆盤型蓋,分二式。

Ⅰ式 標本 G1①∶23,直母口,蓋面凸起。圈足鈕切削規矩。釉為鐵鏽色。直徑 12。8、高 3。6釐米(圖八,13)。

Ⅱ式 標本 G1①∶24,直母口,平蓋頂。鈕背切削幾近圓形。直徑 16。8、高 3 釐米(圖八, 14)。

C型 淺帽式蓋

子口內斂。釉呈漆黑色。直徑 10。8、高 3。6釐米(圖八,8)。

瓶 分二型。 A 型 玉壺春瓶

標本G1①:25,喇叭口,垂腹。器內頸以下 不施釉。殘高6。2釐米,屬小型玉壺春瓶(圖 三,下右)。

B型天球瓶(?)

標本C:5,方唇,筒形頸口,鼓腹。頸腹部 有凹弦紋。口部一週內外無釉。殘高17。2釐米 (圖九,3)。

罐有斂口、敞口、直口、竹節形口等幾 種。溜肩,頸肩部有對稱雙耳,雙耳或雙系或單 系。內外施黑釉,釉呈色為黑、醬黑、或黑色和 鐵鏽色相雜。分四型。

A型 斂口,卷唇,唇口部刮釉。分二式。

I式 標本G1①:26,頸至口部漸收。頸肩 部設雙系,系腳貼壓小泥丸。殘高7釐米(圖 八,1)。

II式標本G1④:5,圓唇。頸肩部設葉形 單系。釉呈醬黑色。殘高11釐米(圖八,4)。B型敞口,束頸。

標本G1③:6,頸肩部設扁雙系,系腳貼壓 小泥丸。黑釉多呈鐵鏽色。殘高8。8釐米(圖 八,10) o

C型直口,圓唇。

標本G1①:27,對稱雙扁系。黑釉中雜鐵鏽 點。殘高5。6釐米(圖八,3)。

D型竹節形頸口。

標本G1①:28,小折沿,頸腹部貼扁系。黑 釉中雜鐵鏽點。殘高5。5釐米(圖八,2)。

壺 索紋提樑,圓唇,直頸,短流,溜肩或 圓肩,圈足。分二式。

I式 標本G1②:2,圓肩。釉為黑色和鐵 鏽色相雜。殘高7。2釐米(圖八,12)。

II式標本C:6,溜肩,短流。圈足上沾有 支釘珠。內滿釉,外半釉。殘高7。6釐米(圖 八,ll)o

另有壺流2件,原器形不清,歸入壺類。標 本G1②:3,流作獸首形。三角立耳,乳凸狀雙 眼,嘴設為器流(圖五,10);標本G1②:4,流 設於圓形壺的折肩部。短流,兩側有雙扁系,流 根貼設乳凸狀餅飾(圖五,13)o

缽斂口,方唇或圓唇,平底內凹。坦胎。 器外施釉不及底。分二式。

I式 標本G1③:7,方唇。口徑17。2、高 8、底徑7。6釐米(圖八,15)o

II式標本G1⑤:3,圓唇,口較I式斂。 口徑17。2、高9。2、底徑7。2釐米(圖八,16)o

杯C:7,斂口,曲腹,凹底。外半釉。刮 釉尖唇,唇部施化妝土。釉醬黑相雜。口徑8、高3。6、高4釐米(圖八,18)o

(三) 青黃釉器物

發現有碗、盤等。

碗 標本G1①:29,小碗。器內外刻劃草葉 紋。土黃胎。釉下施化妝土。青釉泛黃,有剝釉 現象(圖五,18)o

盤G1①:18,折沿,沿面弧凹,淺腹,圈 足。器外半釉,釉下施化妝土。釉呈醬黃色,聚 釉處呈青綠色。口徑12。4、高3。2、足徑5。2釐 米(圖五,15) O

(四) 鈞釉器物

發現於第一層至第三層。器物主要為碗、 盤。胎體多厚重。胎質堅硬,呈火石紅或黃白、 灰白色。內滿釉,外半釉。口部釉層較薄,器物 腹部多有聚釉現象。釉色呈天藍或天青色,沒有 見到窯變現象。碗的器形較大(圖一O)。

(五)窯具

工字型支具坦 胎,不規矩。支面直徑 8。8、高9。2釐米(圖 一一,1) 0

支柱地胎,不規 則。器身有凸楞。徑 11。2-14、高 16。1 釐米 (圖一一,2)。

筒狀匣缽堪胎, 周身有凸楞。缽底凸 起,有中孔。直徑 33。6、高28釐米(圖 ~, 4)。

漏斗型匣缽分二 式。

I式增胎。漏斗底比器壁高,器壁空懸, 壁有不規則凸楞,平底。口徑31。5、高11。2釐 米(圖 ,3)。

II式 增胎。漏斗底和直壁高度一致。平 底。漏斗壁近底處一週分置三個半圓形透孔,應 是為燒窯時均衡匣缽內的溫度而設。口徑29。4、 高8。4釐米(圖一一,5)0

二、結語

平陽窯早期文獻資料中沒有記載。《飲流齋 說瓷》中有:“平陽窯,在山西平陽,宋時所建。 其胎與釉皆白中閃黃,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 居多,故又稱曰土定。平陽真者,其胎之色純似 黃土,其質在半瓷半瓦之間;其釉光而且潤,細 而發黃,多有蛇紋開片”。許說有謬誤之處,但 他所言平陽窯白瓷的胎釉之色卻還和今天的考古 發現相近,已屬不易。

平陽窯雖然發現較早,但至今還沒有報告發 表。從這次調査看,平陽窯燒造的器物多數為粗 瓷。雖然也有細瓷發現,但基本上可以確認為霍 州窯產品。平陽窯在龍祠、峪裡一帶,窯區範圍 較大,這次調査僅是在小範圍內進行的,要想對 此窯進行全面總結歸納還有一定的困難,僅就這 次調査所見,作一小結。

平陽窯燒造的器物以白瓷、黑瓷為主,兼燒鈞釉器物和青黃釉類器物。瓷器多粗胎。器形 碗、盤、罐、瓶、枕、杯、缽、盂、壺等多見。

白釉多泛黃,有如許氏所言。裝飾沿用了宋金以 來常見的手法,有刻劃、繪畫等方法。戳印黑 花,應是當時新出現的裝飾法。裝飾手法總體上 看還是比較草率粗糙,呈現出衰落的趨勢。黑釉 器物有的黑中泛藍,光可鑑人;有的黑色和鐵鏽 色相雜,或幾乎為鐵鏽色;有的在高溫下燒成醬 紅色。油滴和少量的鐵鏽斑是黑釉器物主要的 裝飾手法。鈞釉器物在以往臨汾市城市建設和墓 葬中多有出土,但都不明燒造地點。平陽窯的發 現為這些器物找到了歸屬。

平陽窯以往發現的資料中,沒有見到有紀年 的器物,它的燒造時間還缺少直接的印證資料。 但這批遺物時代特點明確,和一些紀年墓葬出土當在元代。直口碗在探溝第一層至第 五層中都有出土,況且器型變化不大,和山西曲 沃曲村出土的黑釉B型碗一致,是標準的元代 器物氣A型II式黑釉雙耳罐和曲村的M6043:2 元墓出土的罐較相近。白瓷刻劃詩或劃花填彩枕 在晉南出土較多。曲村M6M7中出土一件白釉 枕面雙線框內刻劃詩的弧形前抹角枕,枕底墨書 有“至順三年仲夏中旬後四日張宅置到瓷枕一 個”,此枕和前面白瓷枕中的刻詩枕在釉色、胎 質、風格等方面基本一致。鈞釉碗的形制和山西 大同元至元二年(1267年)馮道真墓②、北京昌 平元代初期墓③、河北三河元墓©等地出土的碗 基本相同。這次調査中的不少黑釉瓷罐因為不可 復原或為常見的粗糙器物,文中未作介紹,這些 罐元代的特徵明確,和侯馬、襄汾等地元墓出土 的罐基本相同或相近。2002年山西省考古研究 所在配合西氣東輸工程的考古發掘中,曾在臨汾 的土門鎮發掘了一座元至元元年墓葬,出土的一 件隨葬碗為白瓷黑畫花⑤,從器形、胎質、黑畫 花的佈局和手法等多方面看都應是平陽窯產品, 但它在繪畫風格上和這次發現的黑畫花器物比 較,已經明顯的衰落,圖案簡化,筆法更為生 硬,此墓紀年的元至元元年應是元代的後至元元 年(1335年)。平陽在1218年已被蒙古木華犁所 破,至1234年蒙古滅金的這段時間,北方一直 處於戰亂,即使這段時間平陽窯一直生產,它也 應在金代的基礎上進行,所產器物應當多具金代 的特徵,而這次採集的標本器物,已然擺脫了金 代的風格,完全具備了元代的特點,由此可知, 這批遺物的燒造時間應在元人滅金或略晚至後至 元元年以前。多年來,山西霍州以南地區經常出 土一些宋至明代的瓷器,有的可以確認產地,但 多數為不明窯口的當地燒造,臨汾、侯馬和運城 等地的出土和流散文物中經常可以見到。外地較 為集中的是楊永德伉儷捐贈給南越王墓博物館的 一批瓷枕,捐贈圖錄一書中收入的近一百多件瓷 枕中,標出窯口為山西晉南的達三十多件,其中 至少有十多件就是平陽窯的產品。該書把這些枕 的時代都界定在金代,而這次對平陽窯的調查就 可對其進行校正。山西南部霍州窯為人們熟知, 但霍州窯以外,山西平陽窯也是規模較大的窯口 之一。

這次調查和2002年夏天對河津市、鄉寧縣、 臨汾曾作過的調查都有賴於古陶瓷學界專家的信 任、秦大樹先生的幫助,經費由香港林寶照古陶 瓷基金贊助,特此致謝。

註釋

①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商周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著:《天馬一 曲村》,科學出版社,2000年。

②大同市文物陳列館等:《山西省大同市元代馮道真、王青墓清 理簡報》,《文物》1962年10期。

③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昌平白浮村漢唐元墓葬發掘》,《考 古》1963年3期。

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三河縣金元時代墓葬出土遺物》, 《考古》1993年12期。

⑤《配合西氣東輸工程考古發掘紀實》,《文物世界》2003年2 期。 ’

(責任編輯王小蒙)

上一篇:用20張照片展現俄羅斯難得一見的生活百態
下一篇:富貴竹買回家,插在水裡不髮根,水都臭了,教你髮根的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