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汝窯之我鑑——(五)汝窯之支釘

支釘支燒工藝不是汝窯所創,早在隋唐五代時期,北方的鞏縣窯,耀州窯,南方的越窯,霍州窯等就已出現了支燒,尤其南方的越窯更是發揚光大,為汝窯的燒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不是汝窯發明的,但支燒最出名的非汝窯莫屬,雖然當朝汝窯,官窯,哥窯,鈞窯都有支釘燒造工藝。但汝窯的支釘非常特殊,精細如芝麻,後世稱為“芝麻掙釘”,芝麻釘也成為汝窯瓷器的一大特色。汝窯為什麼要採取支燒呢,自然是為了實現器物的滿釉。

古代常用的支釘,形狀有圓環形、圓餅形、三叉形、四叉形、直簡形等多種,上面都有齒狀凸起。用支釘支燒的器物,燒成後底部留有支釘痕跡。

支釘的作用:

一、使釉面滿釉,美觀漂亮。如果不使用支釘,一種方法足底不施釉,這樣燒出來的瓷器缺乏美觀;另一種方法施滿釉,但燒成後,足底的釉會和匣缽發生粘連。使用支釘燒既在瓷器底部施釉,又能防止釉和匣缽粘連。

二、使用支釘燒可以使汝瓷瓷器的底製作得很薄,輕巧美觀,又能防止器皿塌底變形。

三、使器足底部內外連通,受熱均勻,顏色一致,讓瓷器更美觀。汝瓷是在強還原環境下燒成,溫度稍有不同或者還原環境稍有不同,就會造成顏色的差異。使用支釘使足牆內外連成一體,溫度和還原環境更趨一致,保證了足牆內外顏色的一致。

支釘的弊端:

遼金以後此法應用很少,原因是這種方法沒有把火焰與製品分開,容易因窯渣而造成較多的廢品;同時支釘破壞了器皿內底的釉面,影響了產品的外觀。此外,堆迭的數量對窯室高空利用不夠,也使燃料的消耗大為增加。

明清時期採用支釘燒造的瓷器非常少,多是高檔瓷器,為的是實現滿釉的燒造。

宋汝窯支釘特點: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汝窯傳世品和清涼寺發掘出土的汝瓷窯,支釘痕基本為精巧的芝麻掙釘,支釘的分佈芝麻花形狀分佈,支釘的長軸基本與瓷器底部的圓的半徑一致,且支釘距瓷器底部邊緣距離適中。

芝麻掙釘式的扁長形狀其防止瓷器底部塌陷形變的效果要優於圓形支釘及其他形狀的支釘,芝麻花狀排列防底部塌陷效果最好,並且本身也顯得很漂亮。為了使防塌陷形變效果更好,芝麻掙釘不能距瓷器底足邊太近,距離應該適中。標準的芝麻掙釘,芝麻花排列且芝麻掙釘的長軸方向和園的半徑方向一致,且距離邊緣寬度適中。芝麻掙釘太靠外或者太靠內,防塌陷變形效果都不好。

芝麻支釘其實很平常普通,就是窯工用當地的粘土隨手捏製而成,沒有任何秘密可言,初期墊餅有支釘和無支釘兩種,支釘製作較粗,釘與餅容易脫落,後期製作偏精,餅薄釘尖;以後再生產墊圈,墊圈有帶支釘和不帶支釘的,有三支和五支釘的,六支釘的作水仙盆用,粘土製好後,素燒成形,便隨時可用,就是如此簡單。後南宋官窯做不成,景德鎮窯也做不成,原因很可能是粘土成份不同。

所有支釘釘尖都是隨手捏成的,尖頂部位有一定的弧線度,與瓷器只有一點的接觸面,

燒成後就成了芝麻支釘(支釘具敲掉後留下一小段線痕)。

《汝窯的發現》作者之一上海博物館周麗麗在《中國名瓷欣賞與收藏》中如此說“足底有三芝麻狀支釘痕,其中兩枚緊靠足牆,支釘斷截面呈白色,這種緊靠足牆的芝麻狀支釘痕成為汝窯器的一大特徵”。窯址出土底足瓷片有很多支釘都是這樣的。其實支釘是窯工很隨意放在器底的。而支釘斷面呈白色是由於斷面下暴露出瓷器素燒後的顏色(見素燒片)。

汝窯的支釘形狀豐富多彩,造型比其他瓷窯多,它繼承了唐、宋初耀州窯支釘支燒的優秀工藝,並創造性地發展了自己的支燒特色。《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新發現》中說:“出土的大量匣缽、墊餅、墊圈等窯具也都區別於民窯”。

除支釘外,遺址還出土了較多用以測試窯溫的試燒插片(火照)和試燒插餅。這說明燒成天青釉的溫度是嚴格控制的。另外,汝窯的支釘越細小,器物就越高階,或者說汝窯支釘的大小決定著器物的高階與否。汝窯的支釘斷面無一例外原始色都是白色。歷經千年傳世品,出土物由於常年的氧化侵蝕支釘就出現了黑色,黃色等。

總之,支釘是一種工藝,不能代表窯口。一般陶瓷玩家鑑定都看底足支釘痕來判斷是否為汝窯瓷器是不恰當的,支釘工藝是在當時成百上千的不同窯址都在使用,不能光憑支釘就說是汝窯,支釘是一種工藝,只要能提高生產效率在很快時間內都會使用,它並不是窯口的標誌,在高古瓷中官窯的支釘工藝比汝窯的還要講究,據說生產總量不低於河南汝窯。

上一篇:汝窯之我鑑——汝窯之支釘
下一篇:農村建房二層設計效果圖,公共區域空間大,真正自在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