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7)玉觿

玉觿

主講人:高倩鈺

大家好!歡迎來到渭博“微課堂”,我是講解員高倩鈺。今天由我為大家介紹渭南市博物館“與華相宜 渭南故事”第二個展廳內擺放的一件獨特的玉器——漢代虎形玉觿。

在眾多的玉器品類中,“觿”這種玉器離我們今天的生活特別遙遠,以至於一般人讀不出它的名字。它是古代一種錐形實用器。首先,我們從字面上看:觿,左邊是一個“角”字,說明它早期是用獸骨或角製成的錐形物,後來才出現了人工製作的彎角器或玉石質的觿等。

我館的這件漢代虎形玉觿,青玉質,長7釐米,高3。5釐米,厚0。5釐米。角狀弧形,首端有孔,呈虎頭狀,便於佩系。虎口大張,尾部尖銳,身體扁平,陰刻細線,勾勒出虎各個部位的特徵。根據用途,將一端雕為尖狀,與虎形巧妙結合為一體,極富於藝術裝飾特色。

據相關考古資料可知,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蘇省吳縣張陵山遺址M15中出土一件良渚文化早期的人形玉觿,高6釐米,最寬1。2釐米,距今約5000年,可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玉觿。玉觿於商代、西周和春秋戰國流行,至秦漢而不衰,之後逐漸消失。商代,玉觿造型簡潔,多作牙形,上端穿孔,下首尖銳,身琢簡略紋飾;西周,玉觿頗似月牙形,器身飾龍紋和鳳紋等。春秋戰國時期,玉觿的形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外形大多被加工成龍、虎、鳥等動物形象,製作精確,惟妙惟肖。從目前所見的觿來看,它的形狀和大小不盡相同,但都保留了一頭寬厚和另一頭尖銳的基本形態。

那麼,大家能猜到繩子和玉觿有什麼關係呢?

觿是古代解結的工具。在中國古代社會,繩子的使用相當廣泛,古人用繩子捆綁野獸、縛牢房屋、束縛衣裳。由於我們早期的服飾沒有紐扣,為了避免衣帶散開,他們通常會把繩子打成死結。因此,在使用的過程中,便會遇到一個問題:繩子打結容易,但解結難。於是,古人發明了觿。將觿細尖且彎角的一端,用力插入繩結的縫隙中,使繩子的結產生鬆動,便可以輕鬆地解開了。所以,古人需要隨時隨地佩戴著觿,以備解開生活中的繩結。

西周龍形玉觿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觿也被用來解心中之“結”。在《詩經·衛風·芄蘭》中記載:“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因為芄蘭的莢實與觿都是錐形。詩經中的女主人公與詩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馬,關係非常親密。可是,自從童子佩帶觿以來,對她的態度就冷淡了。於是,這位女子說:“雖然你帶著觿,但只是個解釦的工具,你卻不能解開我心中這個結”。這簡直就是心悅君兮君不知,她希望童子能明白她的心意,從而解開她心中的疙瘩。

觿既然能解開疙瘩,古人認為佩戴著它,也有治煩決亂的寓意。在漢代劉向的《說苑·修文篇》中記載:“能治煩決亂者佩觿”。也就是說,佩帶玉觿的人通常會被認為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如果是古代的君王佩觿,就表示有能力治亂,蘊含強大的政治含義。

從這裡也不難看出:在漢代,佩戴的觿所解的已不再是衣服上的“結”了。所以,玉觿已然成為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鳳形玉觿 大葆臺2號墓出土

幾千年來,人們敬玉、愛玉、賞玉、佩玉,無不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其原因在於,玉在中國人們的心中是高尚、聖潔、美好、吉祥的象徵。它不僅被賦予崇高的精神內涵,而且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道是 “黃金有價玉無價”。

所以大家別看,它只是一件小小的虎形玉觿,卻將我們中國人的大智慧完美的融入其中,給我們講述了一段關於它的前世今生。時間就這樣跨越千年,它讓我們領略了祖先們的精湛工藝和不屈的工匠精神;同時,也讓我們瞭解了國家的珍貴寶藏與燦爛文明!

上一篇:萌化了小貓頭鷹你確定不愛?
下一篇:走進渭南——渭南市博物館(6)銅軍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