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博雅生活】從釉色到紋飾,一起領略單色釉陶瓷的魅力吧!

2月底,我開始思考如何系統的向大家介紹陶瓷之美,進而確定了

從“釉色”到“紋飾”再到“器型”

的方向。於是整個3月,我們一起領略了單色釉陶瓷的魅力。從常見的白、黃、紅、青到小眾的黑、藍、綠,基本囊括了全部單色釉種類。(詳情請見文末)

至於瓷器“紋飾”,無論釉上彩還是釉下彩,青花還是粉彩,都是技術與色彩運用。而那些飛禽走獸、梅蘭竹菊、美人高士、峻嶺長河,才是紋飾本身的表達,才符合我們“直觀的感受美”的原則。

它們生動鮮活的印刻在千百年前的陶瓷之上,記載著陶瓷裝飾技術的沿革歷程,體現著古人深刻而樸素的美學嚮往,隱含著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自然觀、人文觀、價值觀,更融匯了政治、經濟、社會等高緯度的時代樣貌。

它具象又抽象,理性又感性,自上古綿延而至,讓今人心搖神蕩。

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開啟中國古代陶瓷的紋飾之旅。

今天是開篇,主題毫無懸念,自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圖騰——龍。

一、樸質天真的史前龍紋

1987年,河南省濮陽市的古城牆邊驚現仰韶文化遺址。遺址第四層的墓室,靜臥著一條由貝殼組成的“蚌塑龍”,張嘴伸舌、昂首弓背,似乎準備著重見天日時翱翔九天。

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龍”,距今6600年。

6600年前的濮陽“蚌塑龍”

中華文明幼年時就選擇了“龍”作為圖騰,卻尚未發育出具體的形貌,正如張光直先生在《美術、神話與祭祀》中所言:

龍的形象如此易變而多樣…凡與真實動物對不上,又不能用其他神獸名稱來稱呼的動物,便是龍了。

著名的赤峰紅山玉龍,身似蛇、頭似馬、嘴似豬,鬃毛飛揚。而1000公里外的山西臨汾,龍紋繪於彩陶之上,鱗斑片片,有著誇張的長信,幾乎是惡蟒的翻版。還有仰韶文化裡的“龍身人首”壺蓋、陝西出土的“鳥銜龍尾”瓶……

這些形態各異的龍,展現了一個習慣具象思維的民族對浪漫神秘之物的嚮往與追求,也奠定了其後“龍形九似”的雛形。

而玉器、彩陶,這些上層貴族才能接觸到的奢華器物,承載著年幼的龍紋,雖是一派質樸天真,

卻也預示著龍的尊貴意象開始深入人心。

紅山玉龍與臨汾彩陶

二、肅殺猙獰的商周龍紋

時至商周,龍的形象逐漸轉變為肅殺猙獰之態,大量出現在青銅禮器之上,並延伸出夔龍、螭龍、蟠龍、虯龍等固定形態,且常常對稱組合,稱之為“饕餮紋”,再輔以繁雜的雲雷紋、旋渦紋、回紋,讓人見之生畏。

這種轉變無疑迎合了統治階級的等級觀,有了些許皇權意味,與人間拉開了距離。

婦好墓出土的玉龍,突出飽滿的頭部,闊口尖牙,身體蜷縮卻充滿張力,全身佈滿繁雜的紋飾,與質樸的紅山玉龍相比,無疑更加兇猛獰厲。而外叔鼎、大克鼎等青銅祭祀重器,也均以饕餮為飾,莊重裡帶著幾分肅殺與神秘。

婦好墓玉龍與外叔鼎

此時,原始瓷器已經在吳越之地誕生。

百越文化自成一脈,陶瓷還遠遠沒有滲入中原腹地。

因此,統治階級善用的龍紋,多見於青銅、玉器之上。

三、極富美學追求的春秋戰國龍紋

春秋戰國時期,中央集權的衰落,使龍紋逐漸喪失了肅殺之氣;另一方面,思想界的百家爭鳴,也讓龍的形象逐漸完善,並開始鮮明的追尋美學意義。

著名的國寶“曾侯乙銅冰鑑”,八個龍形耳非常突出,弓背昂首、靈動非常,與殷商時期的龍紋迥異。另有戰國時期的谷紋立龍壁,龍腿蹬地有力,龍身扭轉,張牙舞爪,極富氣勢。

曾侯乙銅冰鑑與戰國谷紋立龍壁

這一時期的龍紋擺脫了原始社會的質樸與商周時期的抽象,並藉助戰國時期風行的神仙信仰,

逐漸融入了神性色彩,與飛禽走獸劃清了界限。

而眾多先哲也描繪了龍的形貌與種種靈異之處。如屈原《九歌》: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

在這裡,

龍為帝王騎乘,是溝通天地的使者。

還有《周易·乾卦·文言》:

雲從龍,風從虎。

《山海經》和《呂氏春秋》中也有“應龍蓄水”、以龍致雨”的傳說。

這裡的龍,又成為掌管雲雨的神獸。

先秦應龍紋飾

而《管子》則總結了整個上古時代人們對龍的認識:

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故神。欲小則化如蠶鐲,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謂之神。

至此,

“龍”從遠古先民的想象中走出,完成了初始的“形象設定”。

另一邊,獨樹一幟的百越文化被秦王朝的一統打亂了自我發展程序,掙扎在強行融入中原文明的陣痛中。瓷器距離登堂入室,還有一段遙遠的時光。

戰國末年的原始青瓷盤口鼎

所謂“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

龍與瓷的結合,正處在“潛龍勿用”的階段,等待著彼此成熟的契機。

一、雲蒸霞蔚的大漢龍紋

漢高祖劉邦是第一個將自身與龍聯絡起來的帝王。《史記》: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與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描繪其相貌則是“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就連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也能“見其上常有龍”。

這種明顯帶有“包裝”痕跡的對外宣傳,與當今網紅塑造人設並無本質差別,

效果卻出奇的好:

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之。

善於包裝的劉邦

劉邦當然是個聰明人,他目睹了秦朝二世而亡,深知高壓統治不能長久,必須營造出新的政權合法性。從這個角度看,他無疑是成功的。

而龍也從此作為“天賦皇權”的象徵,影響了後世千年。

高祖如此做派,導致了有漢一代讖緯盛行。大量巫師方士編寫預言、預測吉凶;儒生們則醉心於將神學與儒家經典融合。《晉書》:

漢武帝雅好神仙,世祖尤耽讖術

這種社會風尚必然影響到當時的藝術創作。因此,

漢代騰雲駕霧之獸隨處可見,著名的“馬踏飛燕”就是此例。

而龍作為眾獸之首,自然刻畫的更加飄渺靈動。此外,漢代“四靈”之說逐漸成熟,“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為安定四方的神獸,其形象遍佈大江南北。

“龍”也就在瓦當、壁畫、漆器、織錦等承載上逐漸固化下來。

馬踏飛燕

如下圖的漢代龍紋瓦當,單純洗練、粗放古樸,卻又神采飛揚,充滿了動感與張力,展現出後世難以企及的浪漫風格。

漢代龍紋瓦當

漢朝從來不是陶瓷的時代,昂貴的漆器與金銀器才是上層社會的寵兒,

龍紋在壺、罐、碗等日用陶器上表現極少。

下圖故宮博物院藏西漢凸雕龍鳳紋彩繪陶壺,腹部凸雕青龍、朱雀,畫面色彩明豔,雲氣蒸騰,非常難得。

西漢凸雕龍鳳紋彩繪陶壺

時至東漢,龍的形象更加具化。此時成書的《說文》將“龍”字解釋的非常詳盡:

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更重要的是,青瓷於東漢末年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龍紋與瓷器的結合終於擁有了現實的土壤。二者相融的藝術表達,自此開始。

二、獨樹一幟的魏晉龍柄壺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

動盪之中的讖緯之學再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取而代之的是超脫死亡、崇尚自然的老莊之風。

反映到瓷器上,則表現為動物器型盛行。雞首壺、羊燭臺、虎子等造型寫實,質樸可愛,恰恰迎合了魏晉高士們的隱逸田園之趣。

魏晉虎子

同樣的,

龍紋也一改漢代雲氣蒸騰之感,從天上回到地面。

如下圖著名的北朝青釉貼花龍柄盤口壺,龍形以圓雕形式出現,龍腿蹬抓有力,攀附於壺身之上;龍首探於壺口,好似正在一番痛飲。這時的龍已經脫離了紋飾,變得非常具體,融入了市井人間。

青釉貼花龍柄盤口壺

此外,大分裂時代也帶來了文化的多樣性。自晉之後,佛教在南朝迅速發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玄學則退居北方。因此龍柄壺於北方多見,南方則繼續著一脈相承的青瓷傳統,並受佛家影響,向著禪意、詩化的方向邁進。

這樣的文化分野對瓷器裝飾影響深遠,一直蔓延至元明。

三、包容並蓄的唐代龍紋

時至大唐,我們終於等來了瓷器的第一個盛世。一方面,自大分裂時代蔓延而至的文化多樣性,形成了“南青北白、南越北邢”的瓷業大格局;另一方面,

李唐皇室的開明心胸,讓西域風情逐漸融入中原文明,這在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北方表現的更為明顯。

南方瓷業則延續了南朝傳統,茶聖陸羽一番“邢不如越”的評價,讓越窯在文人士大夫的鼓勵中愈發內化。

下圖是一件非常著名的鳳首龍柄壺,出自大唐北境,與上文的北朝貼花龍柄盤口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唐代的異域風情更加濃郁,其腹部力士蓮花采用的模印技術與圖案紋樣,均為西域所出。奇妙的是,中國傳統的龍形與之搭配,絲毫不顯突兀,反而更添一份神秘與靈動。

鳳首龍柄壺

此外,大唐雙龍柄壺也非常精彩,龍身彎曲的曲線、頸部與腹部的比例、龍首裝飾的繁簡程度,全部恰到好處,“多一分則胖、少一分則瘦”。

以至於到了清代,雍正還專門下旨,要求景德鎮御窯照此仿製。這就是藝術的魅力。

唐代白釉雙龍柄壺與雍正粉青雙龍柄壺

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盛世大唐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走向衰落。帝國北方飽經戰亂,大量瓷工南遷避難,

越窯也在這種交流與衝擊之下接納了龍紋的表達,並於晚唐五代之時逐漸成熟。

下圖越窯青瓷龍紋碗,在小小的方寸之地刻畫三龍,首尾相接、團身昂首,神采飛揚。細緻的雕工秉承了越窯的一貫風格。

北方的巨龍游到南方,也變得秀美精緻起來。

青瓷龍紋碗

有趣的是,大唐一番盛世氣象,卻沒有成就威武剽悍的龍紋。從北到南,從盛唐到晚唐,龍紋從靈動寫實轉為精巧華麗,既沒有商周之時的嚴酷肅殺,也沒有漢時的“天賦皇權”。唐人是自信的,他們似乎不需要神獸的庇佑,就能傲然屹立於世界之林。

龍在他們手中,不用高高在上,不用雲蒸霞蔚,只需要適時出現,為農耕民族播雲耕雨,見龍在田。

一、雄壯有力的宋代龍紋

五代十國的大分裂讓趙匡胤心有慼慼焉。於是乎,理學盛行,道家興旺,整個社會一改大唐的雍容華美,在官方倡導下變得素淡簡樸起來。更重要的是,統領兵馬的大將被他視為禍亂之源,於是“杯酒釋兵權”。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成為大宋王朝的主旋律。

一身素淡的趙匡胤

與之相應的,

宋初的龍紋開始向寫實、厚重之風邁進,威猛之態呼之欲出,似乎大宋孱弱的武力需要藉助龍的力量彌補。社會政治心態潛移默化的影響藝術創作,在我國古代不勝列舉,讓人嘖嘖稱奇。

而龍紋的發展也由此進入了成熟期,潘魯生在《中國龍紋圖譜》中說:

宋代是龍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而龍紋成熟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其形象的確定。北宋著名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譜》中,詳細記述了龍紋的畫法:

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出;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虎、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窮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仍要鬃鬣肘毛,筆畫壯快,直至肉中生出為佳也

龍形九似

自遠古綿延而至的龍紋,走到此時終於擁有了定式的形象。“龍形九似”開始深入人心。

如下圖磁州窯龍紋梅瓶,黑龍闊口利齒,鬚髮皆張;身形矯健虯壯,佈滿鱗片;龍爪鋒利如刀,伸展有力。整體細節非常詳實,

與當今龍的形象已經十分接近了。

只不過,宋朝是單色釉的時代,這就決定了其裝飾必須以刻、劃、印為主,磁州窯這樣的描繪龍紋僅是曇花一現,不成氣候。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磁州窯龍紋梅瓶

自宋始,朝廷對龍紋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如皇帝用五爪龍,親王用四爪龍,成為皇權的象徵。

徽宗執政前,瓷器御供一直以白瓷為主。因此龍紋定窯尤多。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定窯刻花龍紋盤

趙佶此人,篤通道教,酷愛丹青,欣賞瓷器也是一把好手,唯獨對當皇帝興趣缺缺。汝窯官窯在他手中登峰造極,龍紋數量卻大幅下降。

既然此時的龍已與皇家統治掛鉤,其表現也冥冥中預言了國運的走向。

靖康之恥,宋室南渡,吳越之地的龍泉窯接過了宋家瓷業的大旗。富庶的江南之地讓南宋皇室忘記了國恨家仇。“暖風燻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整個國家再也強敵環伺之下,驚人的呈現出一個“國泰民安”的“詩化”的社會。

龍紋也在此時變得繁複起來,出現了貼塑、堆塑等工藝繁雜、造價高昂的技法。

如下圖龍泉窯堆塑龍紋蓋瓶,一條小龍盤繞於瓶頸,呈現出融入了江南煙雨的曖昧梅子青,一副遊山玩水的天真模樣。正所謂“西湖歌舞幾時休”,

南宋國祚就如同這條貪玩的小青龍,沉醉於吳儂軟語的江南風情。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龍泉堆塑龍紋蓋瓶

二、鮮為人知的遼代龍紋

遼國興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形成了“隨水草,就畋牧”的獨特漁獵文化。其瓷業發軔之初,主要依靠鐵蹄擄掠而來的宋朝匠人,

卻又巧妙融合了水草山林之美,精彩非常,於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

但遺憾的是,

龍紋在遼瓷上的表達非常少見。

下圖的遼三彩龍紋盤,龍形與大宋一脈相承,細節卻處理的極為潦草,應是其陪葬的用途所致。而另一邊,金屬器上的龍紋卻比比皆是。

這無疑傳達了契丹貴族的鮮明態度,既龍是尊貴的,但瓷器的地位卻遠不及陪伴他們跋山涉水、縱馬呼嘯的金銀器物。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遼三彩龍紋盤

總之,

宋遼龍紋一方面進化的極為詳實,“龍形九似”的誕生,讓隱匿雲間的神獸似乎有了可以掌控的具象;另一方面,龍紋也成為了皇權統治的象徵,與民間拉開了距離。正所謂“或躍在淵”,進退有度。無論抽象還是具象,龍紋都在此時逐漸印入了中華文明的血脈。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潘魯生先生在《中國龍紋圖譜》中說:

龍作為一種吉祥裝飾意像,起源於新舊時期時代交替的遠古時代。

而聞一多先生則在《伏羲考》中解釋了龍的起源:

大概圖騰未合併以前,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於是就成了我們現在知道的龍了。

我們看到的各種遠古龍紋器,也無一不符合二位先生的考證。

商周時期,龍更多的是代表了森嚴統治的符號,刻畫於青銅禮器之上。

春秋戰國時期是龍紋發展的第一個重要節點,眾多先哲開始為符號化的龍賦予了神性,使其成為溝通天地的使者、行雲布雨的神獸。

漢代流行的讖緯之學,為龍的神性添磚加瓦;但從三國至唐末,龍似乎又回到了人間。

這種反反覆覆的轉變,無疑體現了龍紋與漢文化相融合相適應的過程。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唐末 越窯青釉龍紋盒

另一邊,

瓷器的發展卻遠遠滯後於龍紋,這在兩漢之時表現的尤為明顯。

即使到了隋唐之際,因為龍的“尊貴”身份,其在瓷器上的表達也遠遠不如貴金屬器來的順暢。如唐代呈現龍紋最多的銅鏡,就是皇帝在中秋節賞賜群臣的專屬器物。唐玄宗還寫有《千秋節賜群臣鏡》詩:

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分將賜群臣,遇像見清心…

好在,這種窘境在宋朝得以突破。

一方面,此時龍紋發展的更加具象,並鮮明的與皇權掛鉤,就此確定了後世龍紋的方向;另一方面,徽宗首設御窯,瓷器終於登堂入室,龍與瓷的結合變得自然而然。

雖然此時流行的單色釉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龍紋的表達,但相比青銅之肅殺、漆器之仙異、金銀之華美,瓷器上的龍紋無疑多了幾分靈動、幾分親切、幾分來自人間的煙火氣。

在瑩瑩釉色的映襯下,龍紋如同遊進了稼軒筆下的元宵月夜,“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下期的《龍紋瓷器——巔峰篇》,

我們將看到青花、五彩、粉彩在元明清三代依次登場;而封建社會末期高度的中央集權體制,又將龍的形象推至巔峰。這些,都意味著龍紋瓷器即將迎來極致的高光表現,並助力著從遠古走來的神獸,歷經6000年風雨,最終成長為國家精神的標誌、炎黃子孫的象徵。

龍紋瓷器——成長篇:從遠古圖騰到宋代名窯,5000年成就皇權象徵

《中國龍造型的演變及內涵》

《原始社會至唐代龍鳳紋的演變及規律分析》

@文眼豆子

說單色釉系列:

一、白富美還是矮窮矬?古人對白色的情感糾結,白瓷坎坷的前世今生

二、華美紅釉背後:“高科技”千年求索路,中國紅映照下的堅韌民族魂

三、華貴黃釉瓷器的心酸背後:千年未曾登堂入室,轉眼又被鎖進深宮

四、青瓷王者之路——成長篇:詩經裡的青蔥歲月,盛世大唐的秘色風流

五、青瓷王者之路——巔峰篇:大宋王朝的青色美學,沉淪於江南煙雨

六、青瓷王者之路——餘暉篇:皇權與藝術的糾葛,封建王朝的詩意句點

七、中國人才懂的黑釉陶瓷之美:集儒釋道三家氣韻,再來一片人間煙火

八、文明交融下的藍釉陶瓷:駝鈴與鐵蹄帶來一抹幽藍,成長於華夏沃土

九、綠釉陶瓷的坎坷一生:從墓穴到宮廷,一場關於“尊卑有別”的鬥爭

上一篇:為什麼說黃色崇拜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尊貴的帝王之色?黃釉瓷
下一篇:《這就是街舞3》裡的土男神,如今卻被網友稱為最帥的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