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那麼清明節的時候,你知道是什麼嗎?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與其他節日不同,它兼具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因為清明節不僅是傳統的祭祖節日,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很多人都只知道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節日,殊不知它也是踏春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好時候。

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草長鶯飛,正是郊外踏青春遊的好時候。清明節掃墓祭祖主要是提醒人們不忘本、弘揚孝道親情,而踏春遊玩也是為了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和親近大自然、瞭解大自然,充分提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統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所以清明時節,老傳統“吃3樣做5事”不能忘,消災祈福、好運連連。

吃3樣:青團、寒食、粽子

1、青團

青團的名字非常多,比如它也叫艾團、清明果、艾餈、艾草糰子等。青團的做法非常簡單,直接把艾草汁拌進糯米粉裡揉成一個光滑的團面,然後分成小劑子,用包包子的方法包一些豆沙餡和蓮蓉餡進去,搓成一個圓球,上鍋蒸熟即可。青團在古代主要是作為祭祀用的,但是現在主要是作為一種節日小吃。艾草主要是一種野草,所以現在很難買到新鮮的艾草,所以也可以用一些綠色的蔬菜汁來代替艾草汁。

2、寒食

清明節吃寒食是因為古代有寒食節這樣一個節日。在古代,寒食節是中原一帶比較隆重的節日,在這個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最初的寒食節時間非常的長,最長的有105天,最短的也差不多要一個月,而三四月份的氣溫還比較低,長期吃生冷的食物對人的健康是不利的,所以在宋朝的時候,清明節就取代了寒食節的地位,並且融合了寒食節禁火和吃寒食等習俗。現在我國北方依然有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寒食的習慣,比如山東一帶的人吃冷餑餑、冷煎餅卷生苦菜、冷高粱米飯,據說這樣就不會遭冰雹,而且吃了冷煎餅卷生苦菜眼睛明亮。

3、粽子

在大多數人的眼裡,端午節才是吃粽子,清明節怎麼吃粽子呢?清明節吃粽子的習俗主要是在浙江湖州一帶,在清明節前,家家戶戶都會裹粽子,粽子不僅可以當做祭品,而且還可以做踏青帶的乾糧。粽子相信大家都是吃過的,南方的粽子主要是甜口的為主,用糯米和紅棗、紅豆等包的。

做5事:掃墓祭祖、踏青、植樹、放風箏、插柳

1、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祭祖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習俗,也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之一。清明祭祖跟其他節日祭祖不一樣,不僅僅要燒紙錢、供奉祭品,還要修整墳墓、去除雜草、添新土,叩拜逝者。一年之中,平日裡是不能進行修整墳墓、去除雜草、添新土這些活動的,只能等到清明時節才可以。祭祖一則是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和緬懷,二則在古代人的信仰裡,祖先的墳墓跟子孫後代的興衰福禍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每年都要修整一下墳墓,祈求祖先的庇佑。掃墓的時候年長的人都會跟後輩講一下先祖的一些光榮事蹟和做人原則,讓後輩學習祖輩一些好的行為習慣、吸取教訓,這就是中國人講究的一種傳承精神。

2、踏青

清明時節,正是草長鶯飛、綠樹成蔭、繁花盛開的好時候,帶著家人一起出遊,享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壯麗美景,放鬆一下心情,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快樂時光。如果說掃墓祭祖是為了緬懷故人,那麼踏青就是為了讓人們多跟家人在一起,懂得珍惜當下的人和物。踏青主要是讓人們親近大自然、瞭解大自然,也體現了人們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3、植樹

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據說是為了紀念教人們耕種的神農氏,後來發展成了祈求長壽的意思。清明時節春陽、春雨都比較多,這時候種植樹苗成活率比較高而且長得也快,所以清明時節植樹是非常好的。現在的人植樹主要是為了保護環境,給後人留下好的生存環境,中國有句諺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放風箏

4、放風箏

春風和煦,牽著風箏線,在綠色的大地上自由地奔跑,是一件多麼幸福快樂的事啊。而且在郊外放風箏,奔跑之後出出汗,呼吸新鮮空氣,對身體也是非常好的。以前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之後就把線剪斷,讓風箏隨風飄搖,據說這樣可以消災納福,給自己帶來好運。

5、插柳

清明插柳也是比較熟知的一個習俗了。古代沒有天氣預報,所以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用來預報天氣,古代有諺語:“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還有一種說法是插柳能驅鬼辟邪,因為觀世音就是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所以古人就覺得柳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明柳樹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所以與其說柳枝能預報天氣和辟邪,不如說是為了讓人們學習柳樹頑強的精神。

以上就是清明時節應該牢記的老傳統“吃3樣做5事”,覺得有用的朋友可以收藏或者轉發,喜歡我的美食,記得點贊、關注我喲。

上一篇:孩子不好好吃飯,就給他做這道菜,保證連碗都給舔乾淨. . . . . .
下一篇:孩子長高的秘訣,竟然是這些!這5種零食,吃了可以讓孩子變高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