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他是一個被譽為最牛的小夥,十五年後卻成為了一名英雄

《左傳》曾說:“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英雄之所以被稱為英雄,就是因為他們在面對危險時的挺身而出,但是當他們弱小的時候呢?固然挺身而出是為英雄氣概,但是無能力而為之,反倒為義行所累。

1973年,一個小男孩降生在了四川雅安石棉縣,他的名字叫做賴寧。在十五年後,他將會為了保衛集體財產不被大火吞噬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而以他名字命名的賴寧精神更是激勵一代人砥礪前行。

賴寧在學校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他不僅喜歡讀書看報,更是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而且也在很多比賽中獲獎。在即將進入初中的時候,他堅決地放棄了了保送資格,而是以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當時最好的初中。

進了初中之後賴寧也是勤勉好學,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擁有著極高的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在他十歲的時候,就曾寫信向當時的縣政府舉報當時在大渡河過度捕撈水產的違法行為。

雅安本就是山火高發區,在之前的幾次大火中,賴寧都是積極參加滅火救援行動,保護了處在危險中的人民財產。在完成滅火之後他便是低調地離開了,如果不是林業部門的感謝信,學校的老師還不知道這些事情。

在1988年3月13日,山火再一次的爆發了,這一次是在石棉縣的海子山,山火迅速蔓延,當時的衛星電視轉播臺和石油公司的油庫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就在這個時候,賴寧帶著自己的小夥伴們果斷挺身而出,積極地參與到了滅火之中。

也許是因為火勢過大,人們撲救了整整一天,都沒有撲滅。眼看天色漸晚,當時滅火的指揮員派車將這些參與滅火的孩子們送回了家。山火就這麼燃燒著,人們雖然痛心,但是也暫時無能為力。

賴寧看著那吞噬了整個山頭的火焰,最後偷偷的跑上山繼續參與滅火。只不過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在第二天撲滅山火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賴寧的遺體。

人們悲痛欲絕,但是即便再悲痛,也改變不了這讓人難過的事實。1988年5月,賴寧被授予了“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在這之後,賴寧精神更是寫進了課本,伴隨著那一代人成長。

時光飛逝,一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小英雄賴寧卻是被課本移除,照片也被摘下,這究竟是為何呢?原來不少專家表示,對於學生的影響過大。因為那個年代對於這一切都過於模糊了,並沒注意到這些精神帶來的影響。

2007年1月13日遼寧省建平縣,三名小學生正在冰面上玩耍,但是不幸的是冰面忽然破裂,其中的一個孩子落入水中,其他的兩個孩子施救未果,其中一個人返回鎮上向大人求救,而另一個卻是選擇再一次下水救人,這一次那個下水救人的孩子再也沒能回來。

年輕生命的消失不由得讓人扼腕嘆息。不過長期以來,捨己為人,見義勇為,一直是在學校被提倡,這正好切合賴寧精神,但是有沒有想過這些孩子本不具有施救能力。

捨己為人,這是一個高尚的品德,尤其是在當下的社會,我們欽佩孩子們的選擇。但是我們本不應該讓他們去承擔自己不能夠勝任的事情,每一次這種事情都不由得讓人惋惜。

看見集體財產受到侵害,看到有人落水,挺不挺身而出是正義與否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見義勇為在很多時候要求我們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身體素質,以及各種的技能等等,而未成年人恰好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

我們不希望整個社會都陷入高調的道德誤區,未成年人是祖國的花朵,也是整個社會的未來,他們是我們必須保護的物件,因此將賴寧從課本中移除,以及摘下他的照片,是一種務實和理性,也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保護。但這也並不代表著賴寧精神已經不被整個社會所需要,見義勇為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

《論語·為政》中說道“見義不為,無勇也”,見義勇為固然是美好的品德,但是我們也不提倡未成年人毫無考慮的去見義勇為。更多的時候更是要見義智為,讓他們在危機中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這樣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別人。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要學會在危機面前學會思考思考以自己的能力究竟可以做到些什麼,不要被一時的勇氣衝昏了頭腦。

上一篇:孫淳:65歲無兒無女,卻花60萬克隆愛犬當孩子養,原來另有隱情!!
下一篇:【946·新聞】邢臺8名雙證網約車司機被罰!網約車司機要受重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