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北宋開國懸案: 傳言背後的皇帝之死, 是兄弟相殘還是突然暴斃?

長久以來,關於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的歷史地位與其歷史聲望似乎存在嚴重不匹配的斷層。提及古代帝王,在現代人的第一反應裡往往首先想到秦始皇、漢武帝、李世民、朱元璋之類耳熟能詳的千古帝王,哪怕在主席的

《沁園春.雪》

中,雖將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並列,但其中最黯然失色的依然是趙匡胤。

然而,與這種刻板印象嚴重不對稱的是,關於趙匡胤的流傳至今的典故傳說之多,恐怕少有帝王能與之比肩。諸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金匱之盟、太祖誓約等均是歷史上有確切記載的經典史實,而諸如斧聲燭影、千里送京娘等橋段更是各種影視作品中的經典,甚至常常出現在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少林寺拳術——

太祖長拳

,都是因他而得名,此外如《絕代雙雄》等也是刻畫和傳播趙匡胤形象的大眾傳播影視作品。

而更為大家熟悉的、被改編為各種電影電視劇的《楊家將》,故事的源頭竟然也是彙集到了他的身上:楊家將故事的起初假託趙匡胤燭影斧聲被害後,冤魂在天庭玉皇大帝面前告狀,玉帝為伸張正義,指派赤須龍母化身遼國蕭太后下凡破壞宋朝江山,由此開啟了楊家將的故事。

這種歷史地位與歷史聲望的嚴重不對稱,在關於趙匡胤離奇死亡的“斧聲燭影”的故事中更加凸顯出來,一個卓有功績的開國之君突然暴斃背後的歷史陰雲,既不如“玄武門之變”被後人反覆討論,甚至還不如“九子奪嫡”之類的狗血劇情。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遺憾。

本文試圖對這段故事,進行儘量中立、客觀而又簡要的梳理,將已知的、獲得研究共識的例證簡要說明,讓大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一、一切故事的起源

如果要給這段故事找一個起點,或許可以從與趙匡胤存在諸多相似點的郭威開始。郭威是五代時後周的開國皇帝,他建立後周的方式與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如出一轍,被稱作“黃旗加身”,只不過郭威開創後周在前。根據《資治通鑑》記載:

將士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將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

郭威創國後,在50歲的年紀亡故(趙匡胤同樣在創國後在50歲亡故)。

由於郭威子嗣被屠戮殆盡,他的繼子同時也是他的妻侄柴榮得以繼位,被稱為周世宗。值得一提的是後周世宗柴榮可以稱得上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卓越君主之一,可惜天不假歲月,柴榮在年僅39歲時即倉促離世,幼子繼位無法控制局面,最終使郭威“黃旗加身”的場景再次上演,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北宋一朝及趙匡胤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實際上,早在郭威尚未透露出野心之時,趙匡胤就已成為其手下的重要一員,並獲得郭威的信任和重視,他見證了郭威建立後周的一切細節,所以陳橋兵變的發生,幾乎是趙匡胤有樣學樣的重現了郭威的作為。

二、“斧聲燭影”的故事和主人公

“斧聲燭影”的故事主人公正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二人,實際上趙氏一共兄弟六人,但在北宋建立後,趙家尚在世的僅剩三兄弟——趙匡胤、趙匡義、趙匡美。

趙匡胤登基後,其兩兄弟為避名諱,改名趙光義、趙光美。老三趙光美在“斧聲燭影”的故事後,為避名諱再次改名趙廷美,但最終的兄弟結局卻落得“光義不義,廷美未美”。趙廷美終究沒能擺脫上位者宋太宗趙光義的猜忌和貶斥,史載其

“憂悸而卒”

然而,具體到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正史中的記載卻出人意料的簡單,也正是正史中不同尋常的

極簡記錄

更進一步擴大了這件事背後的想象空間。

例如在

《宋史·太祖本紀》

中,對於開國帝王之死,只記一筆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不可否認正是這樣不合常理的正史記載給陰謀論創造了快速生長的環境。

至於“斧聲燭影”故事的出現,要到100多年以後的北宋中期,當時的和尚文瑩在《續湘山野錄》中,對一個發生100多年以前且沒有第三者在場的皇族兄弟的雪天醉飲,進行了身臨其境的描述,也許是由於文筆出眾且對細節的想象足夠生動,才使這一故事被廣為流傳。甚至引發後人對於“斧聲燭影”中“斧”的考據,有的認為是“斧”乃除雪工具,有的認為“斧”乃紙鎮,但這些爭論似乎只是對於想象的再次想象,史學家通常對於文瑩和尚的編纂並不作為真實史料。

三、後朝對趙匡胤之死在正史中的“欲蓋彌彰”

如果“斧聲燭影”故事只是民間的陰謀論,那我們看北宋一朝正史中的記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金匱之盟”,這一盟約似乎已經完美解決了北宋初期兩朝傳承的合法性問題。所謂金匱之盟,也稱金櫃之盟,史料所載宋朝杜太后(趙家三兄弟生母)臨終時憂慮趙家得位是由於後周世宗柴榮死時幼子無力支撐局面造成,為避免重蹈覆轍,杜太后命太祖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實際就是兄終弟及的繼承順序。

這樣有明確記載的歷史資料,似乎是最好的辯護,但它最大的漏洞也是最致命的,這一所謂的“金匱之盟”在北宋初年的宋太祖一朝聞所未聞,到了趙光義的太宗一朝才開始廣泛流傳,這其中欲蓋彌彰的意味,已經昭然若揭。近代史學家鄧廣銘、張蔭麟就曾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考證,並認為“金匱之盟”乃虛構,這一觀點影響至今。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王立群教授也支援這一觀點。

不止如此,北宋著名史學家

司馬光

《涑水紀聞》

也為宋太宗趙光義極力辯解,認為趙匡胤死亡時,趙光義並不在他身邊,只有皇后陪侍在旁。到後來南宋學者

李燾

《續資治通鑑長編》

中繼續利用司馬光的資料進行延展,也同樣為趙光義辯解。

而所有這一切正史上的紀錄,結合記錄者的身份地位和所處的時代,很難不被懷疑是在為當權者

“洗地”

同時,那些在北宋太宗趙光義一朝所發生的種種離奇怪事,反而可以有力證明上面那些所謂的“正史”也許根本不正,只是在

替尊者諱

第一,通常而言,新登基的皇帝都會在先帝駕崩的第二年進行改元。而趙光義卻在登基不久就開始改元,甚至是繼位當年的農曆十二月,在農曆新的一年已經只剩下幾天的時候倉促而行。這也成為他最被詬病的一點,也成了他留下的頗具爭議性的口實。

第二,根據“金匱之盟” ,太祖死後先傳太宗光義,再傳其弟光美(後改名廷美),等到趙匡胤的兒子成人,再由廷美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即趙德昭。然而這一鏈條被完全打碎,趙光義在位期間逼死趙德昭,趙匡胤另一子趙德芳莫名其妙暴斃,趙光義又貶黜趙廷美,使其“憂悸而卒”,所有這些進一步加深了趙光義的嫌疑。

四、關於宋朝趙氏的一些題外話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在我們傳統印象裡,南北兩宋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戰鬥力的窪地,似乎只是一個只佔據了半個中國偏安的短命王朝,然而實際上,整個宋朝(南北兩宋)的國祚長達319年,這在中國的王朝歷史上也僅僅少於兩漢(西漢與東漢)的409年,比其他王朝都要長久得多。

此外,與一般想象中宋代冗官冗兵、軍隊戰鬥力低下、屢戰屢敗的印象不同,實際上在北宋太宗趙光義一朝,當時對軍事理論的見解已經相當之高,趙光義甚至建立了參謀本部制度、陣圖制度和軍事學院體系,這些都是類似現代軍隊的制度,但可惜的是,趙光義確實軍事指揮能力欠缺,實戰能力嚴重不足。

另外,對於北宋一朝開創者的身份問題,傳統觀點認為趙匡胤家族為漢人,祖先來自涿郡。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似乎說明趙匡胤與趙光義兄弟有出身突厥系部落的可能。

最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宋時期應該是對傳統中國社會對於知識分子最為寬仁的朝代,這種寬仁到宋仁宗時到達頂峰,出現了諸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晏殊、韓琦、富弼、包拯等大量名臣,而這一切優待知識分子的根源則在趙匡胤,其曾經的——太祖誓約言明:

“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也許是福澤子孫,趙光義登基後,

“太祖之後當再有天下”

之說一直不斷,直到靖康之變,宋欽宗之弟趙構自立江南,稱宋高宗,南宋朝開啟。此後高宗無子,宋朝的半壁江山在1162年傳位給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人,稱宋孝宗。 186年後,宋朝正統再次迴歸到趙匡胤一脈。

上一篇:科比去世2年半後, 妻子高調曬接吻照: 對不起, 不等了!
下一篇:《脫5》第8期: 3人用新稿扛笑點, 2人靠舊稿晉級, 1人尷尬上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