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桂綸鎂領銜的頂配陣容臺劇, 為何只有豆瓣6.7?

《臺北女子圖鑑》以原作《東京女子圖鑑》8。5分的基礎,加上桂綸鎂、夏于喬、王柏傑、楊謹華、天心、曾愷玹、張孝全、鳳小嶽的豪華陣容,給人拉足了期待。

《上海女子圖鑑》和《北京女子圖鑑》雖一時風頭無二,但其仍然未能完全擺脫浮誇和隔靴搔癢的劇情。

這一次,《臺北女子圖鑑》,表現得如何呢?

臺北

POST WAVE FILM

仔細審視《東京女子圖鑑》這個標題可知,東京是容器,女子是核心,圖鑑則表示這是一部群像劇。

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一部電影氣質的主要容器。

許多內地犯罪題材電影青睞重慶、武漢等地,無非想將故事裝載在一個浸淫在碼頭文化、充滿小市民氣息的小城,近年來的一些影視劇選景東北,也是衝著重工業基地的昨日輝煌與今日廢土。

將“東京”冠於片名之首,是為了東京本身的城市氣質。

如果你看過《東京女子圖鑑》,大概即便沒有去過那片土地,心中都會對當地氣質瞭然:

銀座奢侈,秋田靜謐,惠比壽比較浮誇,三茶有些平淡,可能還有“住在惠比壽的女人比住在三茶的女人優秀”這樣的微妙優越感,是存在於本土居民潛意識裡的細微感受。

《臺北女子圖鑑》這兩集拍了一些臺北市景,但內在氣質還欠奉。

可能很多看過這部劇的觀眾都有個好奇,從臺南坐高鐵只需103分鐘即可到達臺北,兩地是否有這麼大的差距?

大到林怡姍(桂綸鎂飾)只是青少年時期去遊玩過就決定以後去往那裡發展,大到喝醉的林怡姍也要大喊“我要成為臺北人”。

臺北與臺南的差距是否真的有這麼大,並沒有在劇中展現。

一來是林怡姍在臺南的少女時代稍縱即逝,前兩集僅有六七分鐘內容。在展現臺南風土人情方面,《俗女養成記》比它做得更好。

二來《臺北女子圖鑑》對臺北市也沒有深入的描繪,比如女主角林怡姍不斷強調自己想住在永康路,但永康路為什麼如此吸引人,並無細節揭示。

如果對標原作《東京女子圖鑑》,當觀眾看完《臺北女子圖鑑》之後,應該可以大致瞭解信義區、萬華區、中山區、大安區各有什麼不同的氣質。

但目前拍出的臺北,還只是一些空鏡頭和生活場景,視覺僅在觀光層面,而未到人文層面。

《臺北女子圖鑑》出現的的生活場景

所以《臺北女子圖鑑》並不算拍好了“臺北”,剩下的“女子”和“圖鑑”,它好像也抓錯重點,把“圖鑑”作為了要義。

在這部只有11集的短劇裡,圖鑑女多達11種,除了來自臺南的“挑戰性女子”桂綸鎂、“求好心切型女子”夏于喬、“自在型女子”林思宇外;

還有“都會型女子”天心、“踏實型女子”連俞涵、“果斷型女子”陸明君、“操控型女子”張景嵐、“隨緣型女子”姚以緹、“風險型女子”楊謹華、“直率型女子”李霈瑜、“前衛型女子”曾愷玹。

此外桂綸鎂飾演的女主角還有九任男友,他們也都分別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

可是,《東京女子圖鑑》並不是一本概覽性的博物類書籍,並不是要分門別類列出在東京這個大都市的各色女性,然後放上單人圖片,貼上標籤,配上解說文字。

如此拍出來的城市氣質和女子形象,都只會是浮光掠影,只是一些刻板印象的集合。

一部群像劇的奧義不是列舉,而是不同型別的人物交織,勾勒出一個群體的面貌。

那麼《臺北女子圖鑑》對人物的表現如何呢?

女子

POST WAVE FILM

“從小到大,我就一直說,我想成為什麼樣什麼樣的人,可是我一件事都沒有做到啊!”在《臺北女子圖鑑》的預告片裡,桂綸鎂飾演的林怡姍如此說道。

但看了《臺北女子圖鑑》的前兩集,你還是不禁要問:所以女主角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部劇開頭就是一組糖水鏡頭,指女主角林怡姍因為少女時期的一次臺北行,發現了“臺北女生看起來好不一樣,她們都有自己的樣子,在這裡充滿各種可能”。

《臺北女子圖鑑》中女主角對臺北的嚮往以旁白體現

但問題是,為什麼會說“好不一樣”?

在林怡姍的生活環境裡,典型的樣式是什麼?而臺北給林怡姍帶去巨大沖擊的事物是什麼?這些敘事基礎是缺失的。

我們在前兩集看到的林怡姍是這樣的:

她對媽媽說,想去臺北的原因是隻有臺北才能找到彩妝的工作。但去了臺北之後不久,她就在一次挫敗中離開了彩妝行業。

她得知小阿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姨”)是小三,以男人的金援才可以定居在臺北,她的世界觀坍塌了,由此痛哭流涕、借酒消愁,但此事對她的衝擊是否真的大到如此地步,讓人難以共情。

她在穩定的工作中一切向好,有了更多想法。此時男友的餐館面臨搬遷,兩人出現分歧,最終分手。

這些事件雖說有些流俗,但客觀來說,這些事件也讓林怡姍有了一個覺醒的過程。

她從最開始追求著一種模糊的目標,只是想成為臺北人,具體意味著什麼,她並不清楚。

到後來逐漸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那種“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不用看價錢”的人生,也有了想在臺北買房的慾望。

很多人說林怡姍單純得過了頭,但也許懵懂著、混沌地進入大城市,原本就是大多數小城姑娘最開始的樣子。

這個人物身上最大的問題,還是轉變得太生硬。

和開頭用一段自白表示羨慕臺北生活一樣,林怡姍後來的很多轉變,也都是靠對話表現的,比如跟閨蜜說自己想在臺北買房了,想過“想買什麼就賣什麼,不用看價錢”的人生了。

她並非見過優裕的生活,也並非遇到了困難,總之她就是生活著就懂得了金錢的重要性。

當然,這個道理大家確實都懂,但還是需要情節去推動,而不是僅靠對話。

與此同時,已經出場的其他型別女子也乏善可陳,夏于喬和六月都像是隻來客串一趟,不知她們會有什麼故事,天心飾演的小阿姨倒是有故事感浮出水面了。

但這個人物能否在短短11集當中擁有自己的那幾筆,而且那幾筆還要是精準有效的,實在是有難度。

觀望

POST WAVE FILM

《臺北女子圖鑑》才更新了兩集,若說現在的感受便是定論,那未免為時尚早。

但以目前的兩集來看,它很難成為《俗女養成記》《我們與惡的距離》這樣的話題之作,其故事正規化已經被使用很多次,本土化又沒有做到太極致。

值得肯定的是桂綸鎂的演出,三十八歲的她依然保有《藍色大門》時期的靈動。

在這個按部就班的劇本里,她的表演為人物加了更多解讀的維度。

《俗女養成記》拍得豐盛熱鬧深刻動人,讓人不敢相信只有十集。

而《臺北女子圖鑑》出了兩集之後,只會讓人擔心,剩下的九集,能不能把林怡姍這個主線人物故事講好,又能讓其他十位女性角色散發光芒,還能不讓九個男友喧賓奪主,把女性成長劇變成鬧劇。

《東京女子圖鑑》之中,女主角與東京的本質矛盾是階層差異——一個離開土地的人,一個脫離了原有階層的人,進入城市,如何在不同的階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東京女子圖鑑》當中那些人際關係的流動,很多時候不只是簡單的gossip,而是階層差異。

這種差異,《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不會拍給你看。

事實上,大部分內地影視拍的只是貧富差異,你也許可以在港臺製作之中看到華人社會的階層差異。

目前看來,《臺北女子圖鑑》也沒有深刻涉及這個議題,唯一算是接近此話題的,就是第一集有人偷了林怡姍的創意,主管開除的卻是林怡姍,只是因為偷創意的人是董事長的孫女。

臺版對這種劇情的處理,更接近韓劇,側重事件對人的影響,而不像日劇那樣,側重表現的是一個階層對另一個階層的傾軋。

當然,不排除後來的林怡姍,會在升級打怪的過程中,面臨更紛繁的社會圖景,也許能拍出原作的精髓。

作者丨李慧慧

正在吃補劑

編輯丨三水 排版丨石頁

推 薦 閱 讀

這部罵了美國總統五年的劇,終於收官了!

上一篇:劉德華曝梁玉瑩獲好聲音總冠軍, 李克勤又向謝霆鋒炫耀, 原因超搞笑。
下一篇:梁山的十個三人組合: 最厲害的兩個連宋江都害怕, 都是哪些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