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什麼人人都懷念2005年的內娛?

提及如今的內娛,觀眾總是不惜用“已死”來表達對它的失望。

但在那個璀璨泡沫的假象裡,不少明星們卻依舊熱烈地營業,即使口碑崩壞也毫無覺醒。

娛樂圈早已滿眼金色,一晌貪歡,醜聞亂象不止。

眼見他們朱樓起、宴賓客,樓塌了,最後留下遍地唏噓,但仍然不足以警醒。

少有的,我們能看見幾個“娛樂圈叛徒”,總忍不住把他們的話奔走相告。

此前,蟬主寫過郭曉婷一番背刺內娛的孤勇採訪。

近日,初代頂流李宇春也語出驚人:

“不理解流量明星。”

“不認可現在的偶像。”

“不接受這樣的粉絲。”

於是很快,又有人開始跳腳:

她自己不就是靠著粉絲一票票投出道的嗎?

靠流量吃飯,卻又看不起流量,實則是偏見。

真是又當又立,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對於裝睡的人,發聲即是冒犯……

為什麼人人都懷念2005年的內娛?

在《我的青銅時代》第五集中,李宇春的一期走心採訪中,她不僅分享了自己生病的苦楚,更剖析了自己這些年在內娛的感受。

直言自己主動去流量,包括解散粉絲後援會、淡出微博八年,潛心創作。

作為初代頂流,李宇春一針見血地闡述了對於內娛發展變化的感受。

早年間的草根選秀,是質樸的“想唱就唱”,是有自我的。

後來的slogan都變成了“我由你打造”,沒有純粹的自我意識,被動打造出所謂的人設。

只為了迎合粉絲的引流,瘋狂“打投”背後是行屍走肉的假象,所有翻車的背後多少帶著一絲註定。

作為第一個靠著粉絲投票出來的頂流,李宇春為什麼說2005年的選秀不一樣?

2005年那個夏天,一檔選秀節目《超級女聲》橫空出世,獲得了觀眾前所未有的巨大熱情,成為一檔劃時代的節目。

同年8月26日,總決賽當晚,彼時21歲的李宇春獲得了352萬簡訊投票,以壓倒性優勢獲得冠軍。

在那個網際網路還沒有興起的年代裡,觀眾們用手機和小靈通傳送簡訊,一塊錢算一個票數,每張手機卡限投15票。

這是實打實投出來的數字,是真正你一票我一票把偶像送出道。

當年超女總決賽的收視率以黑馬之勢,打破了《新聞聯播》的收視記錄。

冠軍李宇春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封面,雜誌評價她為“草根的力量”。

那個年代的娛樂圈,一切都還簡單純粹。

沒有現在這麼多瘋狂氪金的花樣,沒有做資料衝熱度,沒拉踩引戰和互撕。

勁爆新聞是“仔仔和大S戀愛”、“王菲李亞鵬結婚”、“林志玲墜馬受傷”……

05年,內地仙俠劇《仙劍奇俠傳》上映,沒有幾部作品幾乎算得上一個新人的胡歌,創造了無人超越的經典。

那時還不流行瓜子臉、A4腰,網紅臉還不氾濫,蔡卓妍圓嘟嘟的臉頰也能甜進每個觀眾的心裡。

楊丞琳滿臉膠原蛋白下的青春感滿溢,十年後的熒幕裡我們已經好久不見這樣真實美貌的女主。

後來,一切都變了。

飯圈粉絲席捲娛樂圈,追星和造星變成了模式化操作。

需求可以被製造、市場能夠被引導,群眾也可以被欺騙。

當營銷號瘋狂鼓吹顏值,安利“爆炸式演技”,人氣被水到榜首,粉絲們會先自我洗腦再給別人洗腦:你知道ta有多努力嗎?!

當偶像人設被隨意打造,娛樂圈很難不進入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

更重要的是,針對明星的評價,再也沒有了“理中客”,只有路人粉、死忠粉和黑粉。

誇的就是隊友,批評的就是對家。

作為被投票出道的李宇春見證了內娛的巨大變化,感受也同樣是深刻的。

被迫失去“自我意識”,對她來說是痛苦的。

流量和利益的拉扯下,她只好選擇“去流量”來保留核心的自我。

曾在節目《十三邀》裡,李宇春和許知遠探討“偶像的意義”:

李宇春:我覺得偶像是質疑。

許知遠:我覺得偶像也是信念。

李宇春:偶像是生意。

許知遠:生意是吧?偶像也是價值。

李宇春:偶像是忍辱負重。

許知遠:偶像也是大放異彩。

在許知遠的表達裡,偶像是正向化的,象徵著某種精神火種。

但作為“偶像本身”的李宇春,感受到的卻是負面與壓抑,是資本生意下的無可奈何。

“流量明星,塑膠演員”

李宇春說出這番話,是極具代表性的。

作為一個“劃時代的巨星”,李宇春見證了偶像商業化的更迭,因為命運的饋贈走向了足夠光芒四射的更大舞臺。

但暗中標好的價格也讓她成為了被資本操控的商品。

冥冥之中的感受是“比賽結束了,好像有點回不去了”。

作為橫跨兩個型別娛樂圈的偶像,李宇春當然有自己的掙扎。

有人質疑她去流量化的真誠,恰恰相反,這些年的沉寂就是抵抗流量的最佳答案。

她在最火的時候急流勇退,暫停事業,去演了一年的話劇,因為害怕失去自我。

明知自己作為明星,躲避視線意味著會被遺忘。

主持人陳曉楠問:這個真字那麼重要?

畢竟娛樂圈“假人”氾濫早已見怪不怪,但對李宇春來說:真實對我很重要。

可環境已經壞了,最後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這些年的內娛,好歌沒聽上幾首,好劇沒瞧見幾部,超出認知、踐踏法律的“瓜”倒是吃了一大堆。

前有流量女星代孕、後又被爆偷稅漏稅,罰了2。99億;後有男星涉嫌強姦未成年女性,鋃鐺入獄。

各種層出不窮的道德敗壞和踐踏法律的行為一再重新整理著群眾的三觀。

說到底,不過是走向”神壇“太過輕鬆,一夜之間、人氣飆升、日進千鬥,千萬級代言敲門。

亂花漸欲迷人眼,突然的財富他們也未必接的住。

多年前,知名導演李少紅曾經批評過一些演員:“下意識地程式化表演,快樂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

被流量高高捧起的明星拿著與實力不對等的高收入,真正的老戲骨卻只能苦苦等待一些小小的機會。

才有了演員陳道明在一次文藝座談會上的憤怒發言:

“他們不是文藝界的,他們是流量界的,他們是被包裝炒作出來的‘塑膠演員’。”

被“流量”糟蹋的娛樂圈

我們再次將時間再次撥回2005之前。

那時候的追星,是幾塊錢的雜誌,花的再多點的錢,也只是買專輯,聽一場演唱會。

偶像們也沒有那麼多恃寵而驕,反而會在社交網站留言。

“說他有錢,不需要我們花錢。”

反觀現在,逼著粉絲打投,還要批評愛得不夠努力。

被粉絲三百萬供養,留下“你是我的姐”的發瘋文學。

堪稱活久見系列之荒唐的內娛。

當年的偶像,稱得上信念般的存在,為了離偶像更近而努力發光的女孩不在少數。

雖然也會有不理智的存在,但普遍不會為“愛”痴狂,更不會助紂為虐。

可不知道從何時起,粉絲們開始跪著追星。

愛豆們逐漸成為資本、流量、資料、話題共同灌溉的花朵。

一些沒啥實力的明星莫名被推向行業頂峰,他們無法割捨這些追捧的聲音,最終也只能被迫擺爛營業。

流量捆綁了偶像和粉絲,資本笑著把錢揣進兜。

突然想到近期的熱搜。

電視劇《愛的二八定律》即將開播,一段不到兩分鐘的預告,在熱搜榜上出現了十幾個話題。

而這次,已經免疫的網友也不再一味誇誇,路人忍不住開啟吐槽模式:

“熱搜包月的水平”

“在熱搜上看完整部劇”

“聽夠xx演技、xx臺詞、xx好蘇、xx好嗑……”

終於在經歷了流量的吹捧下,有人指出了“皇帝的新衣”。

慶幸在普遍迷失中聽見理智的聲音,所以即使“內娛已死”的聲音甚囂塵上,偶爾也還抱著一絲希望。

網際網路時代,內娛的變化更迭,在等到下一個黃金時代來臨之前,道路註定是曲折的,前途,或許是光明的吧?

上一篇:劉德華此生唯一虧欠的女人喻可欣!
下一篇:7位被名字“耽誤”走紅的女星: 以為取得有個性, 實則拗口又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