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斥資12億美元、動用了59萬群演拍一部電影, 蘇聯為何要這麼土豪?

每個國家的電影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蘊,所以即便是同樣的題材,拍出來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現在回想蘇聯,如果有一個字來概括印象,那就是

“大”

。龐大的國土、強大的軍事實力、浩大的聲勢,就連拍電影他們也追求最大的場面。

最具代表性的一部電影他們拍攝了5年、累計動用了59萬人,成品長達427分鐘。

光是看這幾個數字,就知道投入與收益肯定不會成正比的,那為什麼蘇聯要付出這麼多去拍攝一部電影呢?

點選載入圖片

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就是

時代背景

蘇聯人歷來拍攝主旋律電影都講究龐大的規模,在其成立之初拍攝的

《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

這兩部史詩大片,動用的‘群演’在那個時代也算很多的了。

這兩部作品都曾經在各個社會主義國家播放過,或許上了年紀的人會記得那一句“列寧同志已經不咳嗽了”。這是他們早期宣傳列寧的。

在二戰結束之後,蘇聯為了紀念偉大的衛國戰爭,又拍攝了《攻克柏林》、《解放》等著名電影。當年基本上沒什麼特效,蘇聯是比較追求極致的,儘可能地還原了真實戰場、也動用了正規軍隊,投入的資金非常大。

只不過這些電影大部分的中心點是為了突出二代領袖斯大林,比如說《攻克柏林》,這部1950年上映的電影未刪減版長達五個小時,片中每當有什麼重大決策,鏡頭必定給到斯大林,而且這些決策都是由他主導提出。

最藝術加工的一點是在影片將要結束時,

斯大林乘飛機抵達已被蘇聯攻佔的柏林,接受蘇軍的歡呼,朱可夫基本上沒露面。

所以從上面這些例子我們就能看出蘇聯電影中深深的時代烙印。

點選載入圖片

二戰結束後,世界進入冷戰格局,初期蘇聯由於戰爭受損嚴重,所以各個方面都不如美國,也忍氣吞聲了一陣。不過隨著建設恢復,蘇聯開始與美國展開競爭,

不管是經濟、軍事、航天、生活方面,雙方都要表現出“自己是第一”的樣子。

1955年美國與義大利聯合拍攝了俄國名著

《戰爭與和平》

女主角是著名影星奧黛麗赫本,情愛片段佔了很大篇幅,還在國際上前前後後拿了一百多個獎項,最關鍵的是這部電影還在蘇聯公映了。

這就讓蘇聯人相當不開心,《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壯闊史詩,屬於他們的文化憑啥讓美國人來拍?於是在1961年2月,蘇聯眾多科學家、文化名人、軍方將領聯名向蘇共中央寫信,抱怨美國人竊取了他們的文化遺產。

蘇共中央也非常重視,當然官方是不好以此去指責美國人的,所以他們就要拍出一部更好、更有意義、能蓋過美國人的《戰爭與和平》。

點選載入圖片

蘇聯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從某種方面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因為這部電影關係到了國家的軟實力以及臉面,當局批准了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可以動用全國所有的資源。

這部電影前前後後動用了59萬群演,其中有一部分是自願免費前來拍攝,而且很多群眾把自己的私人物品捐贈出來供劇組拍攝,影片中大多珠寶都是透過這個渠道得來。

為了能有時代感,全國大部分博物館都提供出傢俱、餐具、裝飾物、軍刀、槍支等老物件,道具團隊還製作了

9000多套軍服,3000多套平民服飾、符合那個年代的大炮

等等。

那時候也沒什麼電腦特效,想要還原大場面就得靠真人來,在拍攝一場大會戰的戲時,蘇聯動用了12萬正規軍隊以及3萬匹戰馬,導演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用了35天、前後拍攝了8次才滿意。

總之為了盡大可能地還原,每一個細節他們都考慮到了,所以從

開拍到上映整整用了5年、耗費了4000多萬盧布。當時是蘇聯的上升期,盧布還非常堅挺,大約相當於如今的12億美元,這真是個天文數字

。並且他群演中有近30萬是正規軍,即便是我國後來的《大決戰》系列人數也比不上。

點選載入圖片

蘇聯版《戰爭與和平》成品長達427分鐘,1966年一上映就好評如潮,同樣也斬獲了諸多獎項,一舉蓋過了美版

,該電影也讓世人看都了蘇聯的實力,這種力求完美、不計成本的方式,也只有蘇聯能夠做到了。

1971年蘇聯再接再厲,又推出了一部總時長487分鐘的《解放》,劇情由1943年對德反攻開始一直到1945年攻佔柏林,戰爭場面相當恢弘。

只不過這時赫魯曉夫已經批判過斯大林,所以片中斯大林的戲份較少,主要突出朱可夫。

之後的蘇聯陸陸續續拍攝過一些反應經濟的電影,投入和場面同樣還是很大,但是自從國際油價暴跌之後,蘇聯就改變了拍電影的方式,畢竟其經濟的一大支撐點就是靠石油,沒錢了面子自然也就撐不起來了。

點選載入圖片

所以說藝術很多時候也是離不開政治、離不開時代背景的,上述的幾部影片中只有《戰爭與和平》不是蘇聯正經歷的時代,因此沒有過多的美化或醜化,文學價值非常高。

當年要不是美國先出一部,或許蘇聯也不會憋著股氣創造出如此佳作吧。

上一篇:吳亦凡桃色事件再升級! 本尊最新迴應來了
下一篇:甄嬛傳:沈眉莊為保全溫實初的孩子獻媚復寵,皇上為何沒有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