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蕭瑾瑜穿紫色官服,為何韓尚書還對他自稱下官?原因很簡單

文|少年常樂遊

《御賜小仵作》雖然劇情完勝,但不得不承認它還是一部成本比較低的小網劇,在鬥茶宴那一集中,蕭瑾瑜身著紫色官服被迫赴宴。

即便官員的衣服有點一言難盡,但從他們的身穿的官服顏色還是可以窺見一些東西的。

在鬥茶宴的空鏡中,我們可以看到,蕭瑾瑜的師傅薛汝成和景翊都身著紅色官服,韓尚書、景閣老與蕭瑾瑜一樣身著紫色官服。

那麼為什麼韓尚書還會對蕭瑾瑜自稱下官呢?

那是因為官服顏色一樣並不能代表他們官階品級是一樣的。

唐代官服,融合了周代的嚴謹、戰國的舒展、漢代的明快和魏晉的飄逸,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

唐代百官常服承襲前制,為圓領袍服,它的前後襟下緣用一幅整布接成橫襴,所以也稱圓領襴袍。從《御賜小仵作》中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官服和這個描述幾乎是差不多的。

同時,與常服配套,官員還會頭戴幞頭,腳穿烏皮六合靴,以腰帶、魚(龜)袋等做飾物。

唐代官員分為九品,每品內又分為正、從,所以官員一共為十八個等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還分為上下階,事實上,文官的散官有三十個等級,武官散官有三十二等級。

而想要透過服裝來判斷唐朝官員的品級就得先了解它的兩個制度,一個是品色制度,一個是章服制度。因為這篇文章主要是從顏色方面來分辨官服,所以就重點講講品色制度。

品色制度,就是根據官員品級的不同,配以不同顏色、質料、紋樣的官服,同時腰帶飾物也作了規定。

章服制度,就是官員隨身佩戴魚(龜)袋的制度。之前我在《

御賜小仵作:輿圖、文牒、坊區,種種聯絡在一起,實在太高能了》這篇文章裡也有提過,唐朝官員的身份證叫魚符,這也是一種身份文牒的象徵。

他們還給魚符配了一個裝魚符的袋子,叫“魚袋”,只有這兩樣東西同時在的時候才能承認身份。

隨身佩戴魚袋的目的,一是用它作為朝君應見的憑證,二是用來明尊卑、嚴內外。

唐朝經過多次規範官服制度,至上元元年時,基本奠定了唐代官服的制度基礎,標準如下:

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袍官服,配金玉帶;

四品官員改著深緋色官服,配金帶;

五品官員改著淺緋色官服,配金帶;

六品官穿深綠色,配銀帶;

七品官穿淺綠色,配銀帶;

八品官穿深青色,配鍮石帶

九品官穿淺青色,配鍮石帶。

後文明元年又將八九品的青色改為碧,因為青布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易與紫色相混。

總的來講,三品以上為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為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為綠袍,無魚袋。

王爺與韓尚書、景閣老都身著紫色朝服,說明他們是三品以上官員,不過韓尚書既然和王爺自稱下官,那麼王爺的品級應該比韓尚書還有再高一些,而景翊和薛汝成身著深緋色朝服,則是五品以上官員。

另外,高品服還可以“賜”和“借”。

賜紫、賜緋,就是用賞賜以顯示恩寵,對於官階不夠的官員也允許他們穿紫色或緋色服飾。賜服通常可長期穿用,直到告老退休。

一開始,賜服的數量十分有限、範圍也很小,大多賜予了有大功或王室的人。但到了武周時期,出於排除異己的需要,掀起了舉報之風,舉報人也因此獲得了這樣的恩寵。由此,“賜紫”和“賜緋”,在這期間十分盛行。

唐中後期,雖然文宗、宣宗對品色服制進行了更嚴格的規範,但執行力度不夠,甚至出現了地方私自賜紫的現象。

此外,還有“借紫”、“借緋”,即官員的職位低於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時,但職任滿期後,必須繳還,仍恢復舊的官服。

這樣的情況在唐前期施行較為正常,但到了中唐以後,戰爭頻繁,政府為酬賞軍功,借緋、借紫的人也變得很多。

好了,這期就先講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吧,拜拜~

END

本期看點:唐代官服顏色

歡迎關注我@少年常樂遊,從影視入手,講些有趣的文化。我們下期再見。

上一篇:孟子義質疑郭麒麟想和她炒CP,男方評價她:想耍小心眼又老讓人看出來
下一篇:車一週開一次可以嗎?可以是可以,但要看開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