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為歌而贊》第十一期:用音樂講述中國的故事,用音樂講述中國故事

作者 | 蔡雨濛          編輯 | 範志輝

塑造了華語金曲的樂壇唱將們,如何與新世代音樂人一同演繹經典?唱跳出身的偶像女團,如何與“臥室音樂人”一起製造驚喜?在《為歌而贊》第十一期的舞臺上,我們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

從第一期《為歌而贊》播出至今,這檔節目翻熱歌、推新歌的節目設定,現場探討音樂話題產生的節目效果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功推出了唐漢霄的《爛泥》、阿雲嘎的《變形記》、鳳凰傳奇的《海底》等登上各大音樂平臺榜單的歌曲。讓好音樂被聽到,是《為歌而贊》、也是音樂行業從業者們一直在追求的目標,目前看來,這檔節目的確向大眾輸送了不少優秀的音樂人和音樂作品。在參加節目時,新世代音樂人劉柏辛曾說:“被聽到是人類一個基本的需求,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創作者也有想要被聽到的渴望,這個節目讓我們都做到了。”

劉柏辛

而在第十一期節目中,則出現了“張信哲x丁芙妮”、“楊千嬅x餘佳運”、“楊宗緯x李昃佑”這樣的夢幻聯動。與平日裡的各自為陣不同,當來自不同的音樂時代、平臺,有著不同音樂風格的音樂人們,在一個平等的舞臺上真實地發生交流與碰撞時,樂壇唱將與新世代音樂人的“神仙組合”,把不同成長路徑的音樂人聯結在了一起,既定印象中的音樂圈壁壘被打破了。

就在下週,《為歌而贊》將迎來最後一期收官之戰,節目將在百贊音樂盛典中決出年度冠軍歌曲。除了第十一期的歌手們,這檔節目之前還請來了崔健、馬思唯、陳粒、胡彥斌、鳳凰傳奇等不同音樂風格的音樂人們作為嘉賓,在媒介互動中製造不少破圈的的話題與作品,不管是對於音樂本身還是音樂傳播而言,都是一個可供參考的、鮮活的音綜案例。

一場破壁之旅

經典的力量是永恆的,而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如何對金曲進行再創作、打動當下的觀眾,或是將新作演繹成新時代的經典,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在第十一期《為歌而贊》中,楊千嬅和餘佳運翻唱的曲目為《一生中最愛》,這首歌的原唱是譚詠麟,在1992年的香港電影《雙城故事》中作為主題曲出現。在節目錄制中,沒有參加過什麼綜藝,作為“綜藝小白”出現的楊千嬅,聽說要面對“百贊團”,在彩排時感到了一些壓力。在這期間,餘佳運幫助楊千嬅試調、與她一同溝通了對歌曲的理解。

楊千嬅與餘佳運

現場表演時,楊千嬅的歌聲將觀眾瞬間拉回了那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讓人回憶起來電影《春嬌與志明》中那個感性的都市女孩,餘佳運的詮釋也帶著專屬於自己深情特質,卻不乏青春感,百贊團們評價道:“譚校長的經典歌曲再次被演繹出新的感覺新的溫度,感動”。

同樣是翻唱經典歌曲,在張信哲與丁芙妮的合作中,張信哲則更想保有《愛就一個字》這首歌本身所帶的最本真的質感和情感體驗,只加入了一些現代感的配器。在彩排過程中,張信哲與丁芙妮更改了原曲的調式和和聲,為張信哲清新的聲線、丁芙妮溫柔的嗓音找到了合適的位置。

張信哲與丁芙妮

從“百贊團”中的一員到站上舞臺成為表演者,丁芙妮作為新生代音樂人,不斷吸收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音樂養分,在與張信哲的合作中結出了繽紛的音樂果實。可以看出,在一個平等、豐富的舞臺上,新世代音樂人可以透過努力獲得的成長與進步。

完成演出時,張信哲與丁芙妮默契地擁抱,聊起準備演出的過程,丁芙妮說,張信哲像一個大哥哥,又像一個父親,給了她很多很多幫助,“我壓力超級大,因為是從百贊團來的,最終能頂著大部分的恐懼勇敢起來,是因為看到哲哥我很安心”。

與此同時,新世代音樂人們也在創造新的經典。來自The9的謝可寅、安崎、陸柯燃與周星星的組合在音樂中融入了電子、indie pop等元素,富有當代感,女孩們用擅長的舞蹈增強了對舞臺的掌控力,為觀眾製造了一場年輕的盛宴,也讓周星星這個“臥室音樂人”走向了真正的舞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新歌《念念》的再創作中,身為實力唱將的楊宗緯作為前輩,將表現力最好的段落留給了抖音音樂人李昃佑,安撫他“情緒放出來一點沒關係,你不用擔心”。鏡頭記錄下了兩人對原曲一起分析、理解的過程,李昃佑後來感慨,“楊老師就把我當弟弟一樣,給了我很多很多愛”。有音樂作為紐帶,兩人之間的溝通並沒有被年齡、輩份所限制,共同演繹出了《念念》這首作品中對於舊愛的懷念與無法釋懷的感傷。

楊宗緯與李昃佑

在《為歌而贊》的舞臺上,重要的不是歌手們來自哪裡,音樂人們都專注於改編和表演本身,不管是音樂人之間還是音樂人與觀眾之間,音樂是最重要的連線;音樂人之間也並不存在“壁壘”,反而透過碰撞交流實現了效果升級。

就像節目過程中,華少所說的那樣:“一首歌像是一個點,在幫助人們標註人生的意義,重要的不是音樂來自哪個時代或者紅不紅,而在於那首作品有沒有留在你心裡。”

同臺演唱背後,

是音樂產業邏輯的變遷

張信哲、楊千嬅到丁芙妮、李昃佑等音樂人的同臺演唱,其實對映一整個音樂產業的從生產製造到傳播媒介的更新換代。

在華語金曲時代,張信哲、楊千嬅等唱片藝人過去所處的傳統唱片工業中,決定權其實更多地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歌曲從創作、製作、演唱到錄製、發行、推廣,都有著明晰的分工和步驟。寫歌的人和唱歌的人往往不是同一個人,想要成為一個知名歌手,必須努力進入到唱片公司嚴格的系統中。

臺灣樂評人馬世芳曾概括過這樣的路徑:“以前在臺灣,一個有心進入這一行的素人,一路奮鬥當上歌手,從nobody變成somebody,有一個「由外而內、從下到上」的過程,那是音樂工業的結構。”

唱片時代的楊千嬅

與之相對照的,在傳播路徑上,傳統唱片工業實際遵循著“自上而下”的原則,在所謂的實體唱片黃金時代,發行商和音像廠堵在唱片公司門口希望拿到授權的事屢屢發生,唱片公司因此也掌握了極強的造星能力,只要掌握了電視、廣播、實體店等渠道,一張唱片在全國範圍內的爆紅是容易發生的。

但眾所周知的,網際網路的出現使這一切開始消弭。

對於音樂創作者們來說,原先受到地域等因素影響而不平等的音樂資源開始變得觸手可及,即使身處流行文化的邊緣地區,也可以及時收聽到來自國內外的最新音樂。

與此同時,錄音、編曲軟體的普及也讓音樂創作的門檻變低,在製作範圍內的知識壁壘也逐漸被打破,一臺電腦、一套錄音裝置、一個編曲軟體,就能滿足音樂人們基本的創作需求,不需要再花費昂貴的價格租賃錄音棚。在節目中與來自The9的謝可寅、安崎、陸柯燃合作的抖音熱門音樂人周星星,就自稱為“臥室音樂人”。

周星星

“大眾造星”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抖音音樂人的誕生和崛起,實際上是大眾選擇的結果,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一首歌能夠被喜歡、被傳唱、在影片中被多次使用,那麼這首歌的創作者、演唱者就會成為新的熱門歌手。在參加《為歌而贊》時,胡彥斌曾分析過音樂的走紅渠道:“現在音樂走紅只有三個渠道,一個綜藝節目、一個OST、一個抖音”,可以看出,傳統歌手與抖音音樂人,代表了兩個傳播路徑完全相反的時代。

在《為歌而贊》的舞臺上,傳統歌手與抖音音樂人同臺獻唱的背後,其實是音樂產業邏輯的變遷,代表了一種更為平等、健康的生態,而《為歌而贊》正是這種生態的培養皿。

新媒介時代,

好音樂從不問出身

《為歌而贊》即將收官,這檔節目從出現、發酵到出圈所留下的時代啟示並不會過期。

當一首“抖音熱歌”出現在大街小巷,成為朋友們會心一笑的“新梗”時,不管是作為聽眾還是作為創作者,都無法忽視新媒介時代的來臨。

相較於過去,如何創作出有品質又有流量、好聽又好用的歌這樣的問題更為直接地展露在音樂人們面前。在這個過程中,《為歌而贊》並不止是一個12期的電視綜藝,而是透過在節目中創新設定“百贊團”,首次將歌曲的推廣與新媒介的宣推模式在節目中進行結合與嘗試,並由百位創作者將節目之外的歌曲推廣和節目內容連結起來,延續了單期節目的週期生命力。與此同時,透過大資料的方式進行歌曲宣發,既使得每個受眾都能參與到創作演繹中,又能找到歌曲的最佳受眾群體。

如此一來,節目的生命週期也不再侷限於單期節目的播出。隨著傳播鏈路的打通,臺端綜藝在有效觸達電視使用者後,透過西瓜影片等長影片分發,也透過抖音進行短影片發酵,既能夠多點送達使用者端,又能夠充分發揮平臺特性實現全民創意,滿足了多使用者的需求。臺網雙端的有效互動,使得節目播後仍舊保持著有效的發酵時間,帶來熱度、話題、音樂及舞臺關注度的不斷上漲,使節目維持著超長的生命週期。

另一方面,這樣的創新模式也能夠真正實現新媒介環境下的推歌效果。透過創作者對歌曲的理解及二次創作,再依託於抖音平臺的大流量池,形成了強大的音樂宣發鏈路。在這樣的宣發力加持下,能夠真正讓不同的使用者參與其中,實現廣泛而又深度的歌曲推廣。

百贊團

但在浩瀚的網路世界中,創作者們與聽眾其實並沒有太多正面、真實的交流,在這個層面上,《為歌而贊》更像是一場大型音樂社會學實驗,試圖探尋在音樂創作者與影片創作之間,可能碰撞出的可能性。除了音樂人之間的“破壁”,音樂人與現場觀眾之間的“破壁”一直在發生。從第一期開始,“百贊團”的影片創作者們為表演嘉賓提供了即時的、真實的反饋,與此同時,音樂人也有機會把自己對於音樂的觀點表達出來。

楊宗緯與李昃佑

即使分眾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但壁壘本身可能沒有想象中的堅實,在音樂人們站在“百贊團”前,直面市場時,依然誕生了很多好的作品。

比如,第三期《為歌而贊》中阿雲嘎的出圈,就是音樂人與影片創作者們良性互動的結果。在節目中,阿雲嘎演唱了一首根據卡夫卡小說《變形記》改編的音樂劇,通常來看,這樣的作品屬於嚴肅文學與音樂劇的結合,二者都不屬於大眾文化。但現場的“百贊團”成員在驚訝之餘,最終也被這樣真摯、有力的作品打動了,阿雲嘎最終獲得了全場最高的票數。

阿雲嘎

除了阿雲嘎,從開播至今,《為歌而贊》更是創造了不少出圈案例:唐漢霄的《爛泥》在第一期播出之後登上了QQ音樂、酷狗音樂等各大音樂平臺的飆升榜,第二期節目中在抖音創作者們的助力推廣下,唐漢霄的作品《綠色》總播放量高達5。4億;被大家貼以“廣場舞歌曲”的鳳凰傳奇在參加節目時表示,“生活在舒適區人是會安逸的,我們這些人要擁抱年輕人的時代”,他們將原本憂傷、陰鬱的抖音熱歌《海底》改編出了治癒的希望感,節目播出後,鳳凰傳奇版的《海底》位居網易雲音樂飆升榜Top1、網易雲音樂新歌榜Top1、網易雲音樂熱歌榜Top1,重新整理了聽眾對於他們的既定印象。

鳳凰傳奇

流行的作品不一定是低質的,對小眾有執念,有時反而會閉門造車,忽略對時代的觀察和理解。對於創作者來說,積極瞭解、接觸、直面受眾和市場,能夠獲取更多的資訊,也可以對當下的世界有所體察。

不管是小眾音樂人還是流行歌手,“臥室音樂人”或是選秀明星,《為歌而贊》在音樂行業、影視行業和抖音中間建立起了一道橋樑。在節目之外,百贊團的創作者們對歌曲進行二次影片創作和推廣,在交流、碰撞和融合中創造了新的可能性。億量級粉絲的宣發資源加持,透過抖音平臺的不斷傳播和發酵,節目搭建起內容和傳播的全鏈路通道。憑藉抖音平臺強大宣發力,《為歌而贊》真正實現了音綜由打歌節目向內容消費的全鏈路轉變,不僅延長了內容的宣發週期,更是打通了內容與受眾的深度連結——讓音樂找到適配的受眾,也讓受眾參與音樂的創意延展,進而實現內容的有效發酵點。

多次參加節目的張信哲也提到過新媒介對於音樂傳播的正面影響:“抖音場景化的音樂對音樂人幫助很大,透過各類場景,引發音樂人對音樂的創新,拓寬音樂人的創作思考。”事實證明,當抖音音樂人與樂壇唱將們同臺競演或合作,當抖音熱歌與歌手新歌被放置在同一個維度去比較,最終看到的是多種排列組合所迸發出的無限火花。正如鳳凰傳奇的《海底》,資深歌手與抖音熱歌的奇妙組合,讓大眾看到了歌手的實力出圈,也看到了好內容的紮實有力。在這樣的舞臺上,優秀音樂人和好作品從來都不問出身,好音樂永遠是最適宜的精神流通貨幣,可以跨越不同的時代與環境,缺的只是幫助這些音樂找到屬於他們的受眾的橋樑,而《為歌而贊》正在實現這件事。而在抖音上,許多火爆的歌曲使用者也會自發演繹或者產出內容等。

第十一期的音樂人合作為《為歌而贊》獻上了一個漂亮的尾聲,而年度冠軍歌曲即將在6月5日的百贊音樂盛典中誕生。雖然節目收官在即,但不同領域音樂人們之間的交流、平臺之間的互動並沒有停止,壁壘在變薄,鄙視鏈在消散,一個更正向的音樂傳播生態也正在形成。

排版 | 安林

本文為音樂先聲原創稿件,轉載及商務合作,請聯絡我們。

上一篇:柯震東坦承想嫁蕭亞軒,曾說自己最想嫁的女人是她,蕭亞軒也是她!
下一篇:元氣森林燃商標與統一商標構成近似商標元氣森林訴國家智慧財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