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痛仰樂隊主唱高虎: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但我不想成為流水線上的人!

(圖片來源:pixabay)

痛仰樂隊前幾天釋出了一支混剪影片。影片裡,樂隊主唱高虎在各個階段的訪談片段,和B站在青年節推出的演講影片《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交叉出現。你會驚奇地發現,從二十多歲到四十多歲,高虎都和B站影片裡的初中生神同步,都表示不想成為流水線上的人、沉迷對立思維的人、不負責任的人、沒有同情心的人。要不說搖滾人永遠年輕呢。

人們喜歡調侃“看不懂這屆年輕人”,其實是時代變化太快的緣故,每一代人的青春體驗都太不一樣了。但不管時代怎麼變,真善美總是被珍視的價值,不然00後的初中生和70後的搖滾主唱,也不會這麼異口同聲。

“飯圈”現象被視作當代年輕人群體的迷惑行為之一,早已是熱搜常客。但4月底開始流傳的一段“倒奶”影片讓輿論徹底炸開了鍋:影片裡,一群大爺大媽拆開某款牛奶飲料的包裝,飲料呼啦呼啦倒進溝裡,留下的東西,叫作“奶票”。

知識點來了。“奶票”指的是印在飲料瓶蓋內側的二維碼,用來給選秀綜藝《青春有你3》的選手投票。粉絲們為了心儀的小哥哥能高位出道,二維碼自然多多益善,但奶卻成了累贅。於是就有了影片裡的浪費場景。

很難說倒奶的大爺大媽是不是粉絲們僱的,畢竟二維碼才是真正的硬通貨,早就被黃牛盯上了。但倒奶背後的邏輯卻再清晰不過,

冠名商把產品銷售和比賽規則深度繫結,明擺著是要誘導粉絲超量購買。

至於可能造成囤積浪費什麼的,反正也不算進kpi不是嘛。帶貨功力一流,相比之下,李佳琦簡直弱爆了。

倒奶事件之後,粉絲群體成了輿論首當其衝的靶子。冤倒是不冤,但我注意到,在眾多批評的聲音中,粉絲們是以無腦的形象出現的。果真如此嗎?對此我有不太一樣的觀察。

偶像團體成員的粉絲,早就不是我們印象中憑一股沒來由的“痴情”追星的“迷弟”和“迷妹”了,

他們瘋狂打榜投票、應援偶像,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太懂這個圈子的商業邏輯:粉絲所展現出的“實力”,和偶像的商業價值直接相關。

所謂流量,精髓在流量背後的粉絲群體的購買力。作為偶像產業的一個環節,粉絲群體本身也產業化了,組織力驚人。公允地說,當這股力量朝向善的方向發力時,它的效率經常讓人刮目相看,比如做公益的時候。而且,對成團綜藝所營造的“粉絲決定一切”的“權力幻覺”,許多粉絲也是清醒的,知道節目平臺、藝人背後的公司才是決定因素。

轟轟烈烈打投完一個節目,粉絲常有“受騙”之感,但卻完全不妨礙他們興高采烈加入下一個節目的遊戲。

這種在理智和狂熱之間來回橫跳的現象其實不難解釋,無非是花錢買快樂。再往深了講,也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心理學的理論支撐,比如並不新潮的“擬社會人際互動”。不是老有粉絲說,把偶像送“出道”就跟把娃送進大學一樣欣慰嗎?

偶像和粉絲之間,很容易產生單向的情感連線。而且不同於傳統明星,偶像團體是粉絲導向的,至少看起來,偶像和粉絲之間距離並不遙遠。

為啥明明小偶像們沒作品,卻有那麼高的人氣?粉絲們追求的就不是音樂或者影視作品,而是見證偶像成長的滿足感。他/她成長了,彷彿也是我的成就,他/她進步了,我也受到鼓舞。

這本身其實無所謂好壞。花錢買快樂有什麼不對呢?問題是,

如果一個圈子的價值和秩序靠金錢來定義,就十分可疑。

過度消費、浪費只是飯圈“金錢秩序”最表面的惡果。在我看來,

更深的傷害在於,在一種集體無意識的裹挾之下,飯圈似乎執行著一套特有的是非觀。

比如為偶像刷資料幾乎是常規操作,但好像誰也不覺得這是造假或者不正當競爭。比如集資,那幾乎是在法律邊緣瘋狂試探,然而粉絲們也心甘情願。再比如不同偶像的粉絲之間的拉踩、互撕,明裡暗裡挑動對立。倒奶事件之後,部分粉絲叫屈說,他們只是花錢買了投票碼,根本不知道奶被倒掉了。

這是真的很傻很天真,想不明白其中的操作,還只是拒絕思考,不願承擔呢?這些男孩女孩,或許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三觀正常,但到了飯圈的氛圍裡,怎麼就成了年輕人口中“不想成為的人”了呢?

飯圈的種種怪象亂象,有點像叢林競爭,激烈而無序。這種局面的背後,是偶像工業生產體系在挑唆。粉絲市場看起來熱鬧,但體量可能真沒你想象的龐大。飯圈有句黑話,“全網秀粉三百”,通俗講就是追選秀的其實就那麼一小撮人。

有限的市場要壓榨出最大的價值,自然要變著法子反覆割粉絲的韭菜,鼓動粉絲群體“內卷”競爭,也算是個捷徑。

要我說啊,

別老瞎感嘆年輕一代“墮落”啥的,也不看看,他們成長、活動的環境究竟鼓不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追星雖說不是啥高尚的活動,卻也再正常不過。有時候我也看一點選秀綜藝,有些小哥哥小姐姐確實有才華有魅力,粉絲們對他們的喜愛也很真誠。我想說的是,

大可不必妖魔化這個產業本身,但真善美、公序良俗總歸是底線。

飯圈亂象已經被列入今年網際網路“清朗”行動的整治物件,打榜倒奶這點事,昨天還上了國新辦的釋出會。從鄭爽事件起,我們就明顯感受到,整肅娛樂圈風氣這事兒,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一些舊的潛規則,一些陋習和暗箱,都可能被打破。也許,深刻改變即將發生。

(文/張靜雯)

上一篇:他追了我六年,但我特別感動,但是答應和我在一起,所以我不再相愛
下一篇:趙麗穎離婚後一個月就是事業巔峰,網友:她是下一個楊冪,你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