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我的姐姐》:一部家庭題材的電影,如何讓觀眾更接近真實的你

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裡,院線中最受矚目的電影要數劇情片

《我的姐姐》

,一定程度上來說,它算是“出圈”了。

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多關注,相比起影片本身的質量,更多還是因為它過於典型的“家庭題材”戳中了太多國人的內心。

目前關於《我的姐姐》多數討論,都是圍繞著結局的選擇以及許多現實中的辛酸、不易、齟齬和思考。

我想說的是,在目前國產電影的大環境下,希望大家

對這類適當多給予一些客觀的事實判斷,而非簡單的價值判斷

——當然,一部電影和它的觀眾們不可能沒有主觀的價值判斷,這也反映出了影片所具有的特殊價值:

無論我們身處什麼時代,都永遠需要優良的現實題材作品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部分劇透。】

先談談電影本身,如果單純從故事設計、節奏把控、鏡頭語言、拍攝手法等等角度出發,《我的姐姐》算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不算很好,卻也不差。

影片中處處存在著一體兩面的“共生性”。

比如姐姐安然和弟弟安子恆羈絆日益深厚的日常細節,充分展現了安然從牴觸到接納、安子恆從無助到依賴的過程,優點是吵鬧離合的戲份夠典型、夠到位,敘事效果拉滿,缺點則是過於刻意,相當程度上失去了留白和韌性。

又比如安然和親戚們尤其是姑媽安蓉蓉之間的衝突和理解,擺明了就是衝著挑動觀眾神經和情緒去的,是好是壞不說,有用是真的有用。

《我的姐姐》所擁有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對現實社會的提煉和呈現之上,也正是因為這點,影片才有了充分咀嚼的空間。

不得不承認,

這部片子裡關於家庭成員、家庭矛盾以及社會現象的設計和囊括實在是太典型了

,包括但不限於:重男輕女思想的傳承,一代又一代的“扶弟魔”,父權社會下的男性話語權,為親戚忙裡忙外的老好人姑媽,本性不壞但就是不上臺面的窩囊舅舅,年輕一輩之間越來越淡的、總帶有怨恨的是親情,憶苦思甜飽含愛意、剪不斷理還亂的也是親情……

安然的家庭與所見所聞或許是“離奇”了些,但放在中國這個大社會下,

你或多或少總能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

咱們這片土地上有著千千萬萬個與安然大同小異的“姐姐”,也有著千差萬別卻殊途同歸的父母、弟弟、姑媽和舅舅——

憑藉著這個最大公約數,《我的姐姐》確實能引發那麼多人的共情和討論。

換句話說,影片中一會兒疊一個敏感Buff,動不動就踩在情緒G點上,這麼經典的“複合型”故事,我們往往只能在知乎問答、八卦小組、情感節目/專欄/論壇、**聊天群裡看到,這次卻能在一部電影裡一次性看個夠,怎麼想《我的姐姐》都會是部話題之作。

正因為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具有普適性的故事,所以它的劇情走向大多都能一眼看到尾。

例如安然全情投入卻又脆弱不堪的戀情:假若父母沒有出車禍身亡,那麼未來的安然會是一個不會被原生家庭拖累的“理想”媳婦;而當趙明沒敢向自己父母提出要考研去北京時,無論安然的生活有沒有出現重大變故,最終都會與趙明分手,因為像她這樣強勢倔強的女生,往往只有非此即彼的決絕。

但這種“確定性”並不算是壞事,既然影片想要反映的是中國幾代“姐姐”身上的故事,“驚喜”越少越保險。

在眾多談不上針砭時弊但至少人間真實的情節設定的保駕護航下,《我的姐姐》的故事順利講完了,只要你多多少少看到了熟悉的東西,併為之動容,那影片就是成功的。

(順便提一句,《我的姐姐》中的張子楓總是讓我串戲到《少年的你》中的周冬雨……對堪堪20歲的張子楓來說,這算得上是一個誇獎吧?)

最後,還是想多談幾句關於國產現實題材電影的思慮。這次關於《我的姐姐》結局選擇的爭議很大,以至於都有點蓋過影片原本的鋒芒了……有爭論是好事,說明影片的設計敘述足夠到位、大家都有各自的鮮明立場,但我還是不希望大家因為單純的價值判斷,而輕易去肯定或否定一部電影的價值。

安然棄養弟弟,會讓一部分觀眾擊掌叫好;安然撫養弟弟,會讓影片更加“安全”——

無論怎麼選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因為我們不是當事人,無法斷言他人選擇的好壞是非……這個時候,過程往往比結果更寶貴。

若不是全情代入了自己的經歷或觀念,現在也不會有那麼多人議論或非議《我的姐姐》的結局,這恰恰證明了影片的成功。

這幾年叫好又叫座的同類型影片實在屈指可數,唯一出挑的只有《我不是藥神》,更多則是像《狗十三》等片子那樣匆匆而過,沒激起多少水花……以此來說,《我的姐姐》還有了另一層可供他人借鑑的積極意義,

我們需要更多的現實題材作品,因為這類作品往往還擁有電影之外的價值:它們是一面面鏡子,照出生活中那些看見的與沒看見的存在

上一篇:【週末特刊】《懸崖之上》,一部讓人淚流滿面的電影,你看過了嗎?
下一篇:熱巴的劇資源越來越好,《馭鮫記》《馭鮫記》《馭鮫記》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