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文化】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晏子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格言聯璧》

這則格言告訴我們:喜歡聽聞別人的過錯,不如歡喜聽到自己的過錯;喜歡炫耀自己的長處,不如歡喜宣揚別人的長處。

圖片相簿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藥雖然苦,但有利於療病。忠直的話雖然讓人聽了不舒服,卻能幫助、提醒我們改正自身的習氣和毛病。因此,我們應該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

晏子的故事:

中國自古就有“聞過則喜”的警訓。春秋時期有個叫高繚的人,他為人謹慎,在齊國丞相晏子手下做了三年官,從來沒有犯過錯誤。但晏子卻無緣無故把他辭退了,這是為什麼呢?

晏子說:“我是一個不中用的人,正如一塊彎彎曲曲的木頭,必須用墨斗來上彈線,再用斧頭削刨子刨,這樣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如果別人不提示的話,自己是看不到的。但是高繚呢,他在我身邊足足待了三年,看見我的過錯,卻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所以,我把他辭退了。”

可見,晏子喜歡別人指出他的過錯,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品質。

一次,佛陀在大眾中,一再問大家:誰見到我身口意三業的過失,請直言不諱地講出來。聖者的示範,就是讓我們多聽別人對自己的批評。

有一位丈夫委屈地訴苦說:“我的妻子老管我,讓我覺得特別不舒服。”妻子說:“馬路上那麼多人,我為什麼不去管他們?”有人在旁邊調侃這位男士:“你應該有被關愛的感覺,雖然不舒服,但幸福著呢……”

夫婦相處,既要恪守夫婦之道,又要如朋友能互相諫勸。相互管著點,不是管制對方,而是相互提攜,少犯錯誤。這不是很好嗎?無形中,也有了晏子求人指過的高貴品格!

圖片相簿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禪林寶訓》中,清遠禪師警策後學:“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猶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人目光敏銳,能看見像秋毫一樣細小的東西,但卻看不見自己的眼睫毛。有人身強力壯,能舉起千鈞的重物,卻不能把自己的身體舉起來。這和有些人善於指責別人的過失,而痴於寬恕自己的錯誤,沒什麼區別。

我們能看清別人的聰明,卻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這是全天下公認的難題。有個小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示。

小和尚的故事:

寺院裡新來了一個小和尚,他去拜見方丈,非常誠懇地說:“弟子新來乍到,應該先幹些什麼呢?請您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對小和尚說:“你先認識下寺院裡的師父們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來見方丈:“寺院裡的師父我都認識了,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方丈微笑著說道:“肯定還有遺漏,接著去了解、去認識吧。”

幾天過後,小和尚再次來拜見方丈,很有把握地說:“寺裡所有的師父,我都認識了。”

方丈因勢利導地說:“還有一個人你沒認識,而且這個人對你特別重要。”

小和尚滿腹狐疑地走出方丈寮。他一個人一個人地尋問,一間屋一間屋地尋找。

過了很多天,一頭霧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裡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開朗,明白了老和尚讓他去尋找的那個人是誰。

人這一生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改正自己,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

有位女士,自稱什麼道理都懂,就是不肯放下心中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的怨恨,即使恨得讓自己生病還是那麼恨。

恨人快樂嗎?不快樂。既然不快樂,為什麼不放下呢?若真能明白道理,就放下吧!沒有人能傷害自己,只有自己能傷害自己。讓自己痛苦的,還是自己。正如智者所說:

以怨報怨,怨終不除。

唯有無怨,而除怨耳。

圖片相簿

上一篇:【薦讀】和什麼樣的人走在一起,就會有怎樣的人生?這是最好的回答
下一篇:【奇葩】劫匪挾持兩女孩,自稱劫匪,民警一查發現他的身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