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明節的枷鎖,古人給這個節日加上了很多枷鎖,你知道嗎?

導語:俗語:清明送錢糧,拜山不過社,並非適用所有墳,不要搞錯了

差不多就剩下一個星期我們就要迎來清明小長假了,大家有什麼安排呢?不過這些安排都往後面放一放,我們還是要先回家祭祖,紀念先輩。

中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性,

不忘本,不忘根,我們不會忘記歷史,也不會忘記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祖輩,

清明節就是我們表達對先祖情感的一個節日。中國人歷來都很重視清明節,為了能讓這個節日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古人給清明節加上了很多“枷鎖”,也正是如此才讓這個節日能流傳至今,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送錢糧,拜山不過社。

清明送錢糧,拜山不過社

清明從一個節氣變成我們的傳統節日,中間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相傳是春秋時期介子推和晉文公重耳之間的故事,讓清明節氣的前一天增加了一個寒食節,本來只是紀念一個人,後來人們決定在寒食節之後的清明裡去紀念自己的祖先,清明節由此出現,到唐朝後兩個節日慢慢成為一種節日。

說法有很多,但都離不開一個主題,

清明祭祖。

而這句清明送錢糧,是在提醒我們,清明祭祖的時候要給我們的祖先帶點東西。古人認為死不過是一種新的開始,他們的靈魂會前往地府,再造輪迴。這也是為何我們要祭祖的原因,而且在古人的眼中,既然有了新的生活,那麼錢財,糧食這些東西肯定也是需要的,所以我們會準備很多貢品,給他們送過去。

而當你給祖先送這些東西的時候,祖先感受到你的孝心,就會反哺你們,會保佑你今年能掙錢,並且地裡面的糧食也會豐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

一是古人信奉鬼神之說,二是因為清明時節處於仲春和暮春之間,氣溫上升,草木也到了萌發的季節,萬物充滿生機,

古人將這種表現,全部歸功於祖先保佑。

拜山不過社,

這句話中,拜山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是在清明這天我們要去祭拜山神,

第二是要祭拜先祖,山在以前有墳墓的意思,這裡是讓我們去掃墓,但“社”又是什麼?

“社”在這裡是“春社”,是立春之後第五個戊日,是古人祈求節日豐收的節日,同時也是祭祀土地神的節日,但上墳為什麼不讓過“春社”?

這裡的說法源於“新山不過社”,新山可以引申為“新墳”(三年之內),要提前給新墳掃墓。因為在古人認為,地府和人間一樣都是一個生活方式,剛死之人,到地府後,勢單力薄,沒有依靠,很容易被欺負,而清明又是所有鬼怪一同出來的日子,供奉給新鬼的祭品,很容易被別的老鬼搶走,所以要提前供奉,這個日子就定到了春社日之前。

【結語】

當然這些說法先到現在都是無稽之談,我們並非完全按照這些習俗來進行,但也不能完全忘記所有的傳統習俗,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立足世界的根本。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我們文化在世界的舞臺大放異彩。

上一篇:遼國時期的女真族是什麼樣的?遼國為什麼會對女真族進行這樣的搶奪
下一篇:清明節回家祭祖為什麼要回家祭祖?這句俗語的歷史典故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