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諸庫臧之國》是哪位詩人的作品?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境遇如何

【原文】

諸(儲)庫臧(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所胃(謂)為利者,見[生民有]飢,國家不叚(暇),上下不當,舉兵而[襲]之,唯(雖)無大利,亦無大害焉。所胃(謂)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宵(肖),所胃(謂)義也。

[義]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國(工戈)(攻)天下,萬乘[之]主[併兼]希不自此始,鮮能冬(終)之。非心之恆也,窮而反(返)矣。所胃(謂)行忿者,心唯(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而無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得已。(由)不得已則無窮。故(囗豐)(圉yǔ)者,(蹠)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流)。

【譯文】

凡是積蓄兵車戰力的國家,都要重視用兵之道。世上諸多的用兵之道歸納起來不過三類:有的謀於利益而戰,有的謀於道義而征戰,也有的只是為了宣洩憤怒而征戰。所謂謀於謀利而戰,是指趁他國遭遇荒年,國家內政荒廢混亂,君臣上下不睦之時,趁虛發兵去襲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用兵結果,雖然並不一定能獲得巨大的利益,亦不會有大的災害。所謂謀於正義而征戰,便是為了鎮壓他國的叛亂或討伐暴君的惡行,舉賢廢逆,解救百姓於水火,這是正義之戰。

為正義而戰,百姓都會為之死命效力。因此,以一國之力攻伐天下的叛亂和暴虐,王霸大國的君主,在發動兼併他國的戰爭時,很少不是打著正義的旗號,但鮮有把正義之戰堅持到底的,不是沒有持之以恆的決心,而是最終暴露了包藏的禍心。所謂為了宣洩私憤而發動戰爭的,通常是如果君主心懷私憤,就不會徒然懷恨在心,必然會做出一些“有為”的舉動。這種征戰沒有成功可言,因為戰爭一開始就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用兵之道。正確用兵之道,是出於不得已。因為出於不得已,所以力量沒有極限。抵抗是因為尊嚴和生命遭到踐踏,全力以赴地防守,是因為受到求生欲的驅使。所以能一起行動,不遺餘力,堅定不移。

【詳解】

大家好,上一期我們聊的是《黃帝四經·拾太經》中《三禁》章,學習了“剛不足以,柔不足恃”的道家智慧。今天我們聊下一章《本伐》,這一章講的是興兵征伐的道理。

《左傳·成公·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用兵之道在上古是有多重要。《孫子兵法》也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見,用兵是帝王的必修課。讓我們看一下文字中的具體內容:“儲

庫藏兵之國,皆有兵道

”。

《說文》:“庫,兵車藏也”。“儲庫”和“藏兵”是互文,說成“藏庫儲兵”也是一樣的。這句話我們可以理解為,凡是儲藏了兵車、武器和軍隊的國家,都要講究一個用兵之道。“有”字很容易迷惑人,給人感覺是有沒有。

其實,這個“有”字帶有“大”或“多”的意思,說你有學問,有面子,有身份,都是這個用法。過去,哪個國家沒有兵呢,連地主家都有家丁呢。這句話其實就是說,只要是個國家,都要詳知用兵之道,哪怕你是“中立國”也不得不要研究一些用兵之法。

世兵道三: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

”。世人的用兵之道不過三類:有的謀於利益,因此而發動了戰爭。“為”字在這裡要讀二聲“圍”,是“有為於利者”的意思。同理,也有的是謀於道義。

戰爭,絕大多數都是圖利,這裡的區別僅僅是尋找發動戰爭的藉口罷了。所以,後文用“鮮能終之”、“窮而返矣”來描述。孫子說:“兵者,詭道也”。除了有實和託名的為了利益而戰的之外,還有的發兵征戰就是隻是要發洩憤懣。最典型的就是夷陵之戰。

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來伐,遣使求和,劉備不許。最後大敗,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含恨而去。

其實,我要在這裡補充一個,也有的戰爭是謀於憤恨和恐懼的,目的當然還是利益。就比如美蘇冷戰,雙方都不斷地宣揚意識形態的對立,都在渲染核戰爭什麼時候會打起來。冷戰前後四十年,全世界都處於這種恐慌當中,這也正是美蘇想要得到的。

所謂為利者,見生民有飢,國家不暇,上下不當,舉兵而襲之,雖無大利,亦無大害焉

”。這裡為上述三種情況做了具體的敘述和分析,先說的是為利者。出現災荒變故,百姓受苦,內政荒廢,國家動盪,君臣上下內外,多有不睦之時,趁虛發兵去襲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用兵結果,雖然並不一定能獲得巨大的利益,亦不會有大的災害。

就好像是62年印度在邊境上陳重兵,企圖不戰而屈人之兵。不過,印度對自己的實力過於高估了,同時也過於低估了中國人的力量。沒打過仗的領導人,以為打仗就像是做遊戲,這就是不習兵道的後果。

所謂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肖,所謂義也

”。所謂的謀於“義”的,嘴上都是正義道德,還有什麼普世價值,一會兒要和烏克蘭人民站在一起,一會兒又和“美麗的風景線”站在一起。一會兒打擊恐怖分子,一會兒解放阿富汗,一會兒又解放伊拉克。“討伐暴君,舉賢廢逆,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便是他們口中的“正義之戰”。於是“

義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國攻天下,萬乘之主併兼希不自此始,鮮能終之

”。

具體內容我們下一次在詳細解讀,關注潯陽野老百家號,從《黃帝四經》中學習智慧。

潯陽野老翻譯撰寫,版權所有,禁止非研究用複製,如需引用轉載必須標註來源。更多《黃帝四經》及《老子》解讀請在往期中查詢。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拾太經·三禁》153行非恆者,天禁之

逐字逐句詳解《黃帝四經·拾太經·三禁》154人道剛柔

老子讓你放下,“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逐字逐句解讀《老子》——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上一篇:太貴的買不起,買點便宜又好吃的,關鍵是簡單好做飯快,我只服這個
下一篇:《三國志·夫百言有本》是哪位詩人的作品?這首詩詞的原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