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微信推出“單向好友檢測”功能:我知道你把我刪了

騰訊最近公開了一項專利:單向好友檢測。

不禁讓很多人都感到一絲欣慰:

再也不用看到對方朋友圈只剩一條線,就緊張小心地轉賬試探。

其實微信的“單刪”功能,一直被人吐槽:

被刪好友了,不會收到任何提醒,

且對方仍躺在自己的好友列表中。

楊穎就曾在節目中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歷:

在三亞遇到劉嘉玲時聊得開心,加了微信好友。

結果過年時想著聯絡一下,卻發現“已不是對方好友”。

有過相同經歷的人,都明白看到這行字時的扎心感受。

會不由自主地自我懷疑:

“為什麼刪除我呢?我是做了什麼錯事嗎?怎麼不和我打個招呼呢?”

然而實際對方做出這個舉動,根本沒想那麼多。

只是覺得不常聯絡,沒必要繼續做好友罷了。

就像劉嘉玲,她只不過是換了一個號碼忘記重新新增baby,並不是有意為之。

而作為被刪者討厭這種感覺,也並非都是為了失去所謂的“朋友”而難過,

更多是難以接受自己被否定。

成年人最怕誤會了。

可能一個芝麻大小的誤會,就會讓兩個人從此陌路一生。

這樣仔細想想,其實微信單刪也給了我們很多機會。

比如,“下臺階”的機會。

在QQ的系統中,一方刪除好友,另一方的列表中好友也會立即消失。

絲毫不留給你任何可以反悔的餘地。

若想要重新建立好友關係,必須重新搜尋號碼進行新增。

微信則不同,單向刪除可自行恢復好友關係,無需對方確認。

身邊有位朋友和妻子戀愛8年,從QQ時代聊到微信時代。

中間的分分合合,不計其數。

在我們看來,他們每次吵架,都是朋友先主動求和。

後來才知道,是女孩暗地裡給了“臺階”。

“有次吵完架我給她發訊息,結果顯示我已不是她的好友,心涼了一截,也沒敢打電話。

第二天想著再聯絡她試試,發現她又把我給加回來了。”

比起拉黑的直接斷聯,單刪彷彿溫柔了不少。

現在,這已經成了他們之間的一個“和好”暗號。

其次,你知道為什麼被加好友有提醒,而被刪時沒有嗎?

“因為騰訊,不想讓你傷心。”

剛創業那會,我偶然發現自己被一位好友單刪,鬱悶了挺久,想不通為什麼。

直到翻看了和他的聊天記錄,發現自己的回覆很是敷衍。

對方興高采烈地分享好訊息,我回:祝賀你;

對方滿懷怒火地吐槽奇葩事,我勸:別生氣了。

看著都挺禮貌客氣,實則夾雜著生疏。

而這次單刪,是他給我們彼此留下的最後體面,對此我很感激。

曾看過一個投票:刪好友前要不要告訴對方?

90%的人選擇“默默刪了就行”。

“這就類似於一個評級降級的過程。

如果我認為我們是好朋友,那現在,我們只是朋友。

如果我認為我們是朋友,那現在,我們只是認識。

如果我認為我們只是認識,那現在,更沒什麼好生氣的,就當不認識。”

沒有對指鼻頭的相互指責,也沒有面紅耳赤的撕破臉。

多餘的告知也可能是一種打擾,單刪本身就已經是明瞭的態度。

對方選擇結束一段人際關係,那你也可以決定要不要保留這份回憶。

長大後得到了許多小時候想要的東西,但同時也少了些什麼。

就比如:問一句“你怎麼不理我了呀”的勇氣。

我一直相信,任何關係都需要經營。

一方不敢主動,另一方直接氣餒,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抱怨之前,或許可以先自檢,是否有過用心。

《小捨得》中有一幕讓很多人羨慕:

南儷和夏君山結婚多年,一兒一女。

柴米油鹽的瑣碎從沒有讓他們疏遠彼此,反而更加親密。

幾乎每次通話都要影片電話,能看到對方的臉。

如果我們之間有聯絡,我不希望是隔著螢幕小心猜測你每個符號的用意,

而是可以面對面,能直接感知到你情緒的那種。

雙向奔赴也好,單向刪除也罷,

希望“在看”的你,能對別人的否定和放棄看開點。

《十五年等待候鳥》裡寫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就像一輛列車,進了站,有人會上車,有人就必須要下車。

相伴過一段旅途,該放手就要放手,這才是對彼此最好的結果。”

一直都會有人陪伴你,比如我。

上一篇:請細細品味,讓它與你一起美麗。
下一篇:女人最狼狽的時候,就是帶孩子的這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