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不瞭解這些,你永遠也成不了富人

近期讀了一本很不錯的理財專著

《選擇做富人》

。本書的作者是徐建明,由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

3

月第

1

版第

1

次印刷。這本書既不像小說,也不像專業財經書籍,它實際上是作者過去

15

年來在中國從事財富管理實踐和培訓的經驗總結。

是透過一個個人物的故事將財富管理的理念生動地表述出來,比起枯燥的講一些理論知識要顯得鮮活的多,生動的多。

在剛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還在想,為什麼這本書叫做“選擇做富人”,而不是“如何成為富人”、“怎樣成為富人”、“成為富人的秘訣”等。讀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

大部分人不能成為富人是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富人,不想過富人的生活

成為富人是一種選擇

有這樣一個假說:在一個系統內,初始狀態有富人也有窮人,然後我們讓系統內所有財富重新平均分配給系統內的每一個人,結果會怎樣?一個小時後這樣的平衡就會被打破。例如有人拿著錢去下館子,而有人用分到的錢去開館子,一小時後財富就又不平衡了。一年以後,或許更久一點,

原來的富人還會是富人,原來的窮人還會是窮人,

又回到了初始狀態。

上述雖然是個假說,但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的事例都告訴我們這個假說是有道理的。

我們一個人最終是窮人還是富人不是靠運氣,也不是所謂的機遇,更不是這個社會對他是否公正,而是選擇。

如果你選擇了富人的生活方式,選擇了富人的價值體系,選擇了富人對待財富的態度,你就會成為富人。那麼富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是什麼樣的呢?

一個人財富的多寡反應了其對社會的貢獻

,富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是多元化的,但他們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和本質特點:

第一,他們的生活更加自律。第二。他們要承受更大的風險。第三,他們要承擔更大的責任。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社會財富其實意味著社會資源,擁有更多的財富意味著佔有更多的資源,也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所以一個人擁有的財富越多,也就意味著其對社會的責任越大。

選擇成為富人並不意味會更加開心,也不意味會更幸福,或更榮耀;而是意味著要付出更多,承受更多,承擔更多。

但儘管富人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更多的磨難,更多的責任,但他們的生命也更有意義,更豐富多彩。他們可以獲得人生更高層次的滿足,他們追求的是社會的認同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那如何才能成為富人呢?

第一步是決心。

真正的確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富人,這一點是最重要的。絕大多數人不能成為富人都是因為他們過不了這一關。

第二步是積累。

要成為富人,對社會永遠要付出大於索取。在收穫之前先付出。在消費之前先看看自己收穫了多少,索取的一定要少於收穫的,這樣才能實現財富的不斷積累。做一個月光族是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富人的。

第三步是提升能力。

要實現財富積累很多人能做到,但這還不夠。就比如說你每月掙

5000

元,只花掉了

3000

元,就剩下了

2000

元積累,只是這樣也永遠不可能成為富人。你必須學會提升自己的能力,把自己的能力幾十倍、幾百倍、幾千倍地提升。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富人。

一個人擁有的財富是他對社會所做貢獻的衡量。這句話反過來也是對的。就是說一個人對社會有多少貢獻,他就會獲得多少財富。

上期文章:

克服拖延症

上一篇:解讀《人生的枷鎖》:擺脫枷鎖,與自己的信仰達成和解
下一篇:《飲食男女》給我們帶來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