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我研究了3代人500對離婚夫妻,發現了3條驚人的規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生就是一場最美好的旅途,最初有父母的陪伴,然後有朋友的陪伴,再之後有伴侶的陪伴,最後還會有孩子的陪伴,但是零零總總這麼多的人,卻沒有一個能夠從頭陪伴你一直到最後,有聚就有散,沒有永不散場的電影,也沒有永遠都走不完的路。

去年年底到現在,娛樂圈可謂是風起雲湧,先是曹雲金與其老婆的閃婚閃離,引起了網上不小的討論,後是韓國被視為金童玉女的“雙宋”突然離婚,也引起了一場關於結婚戀愛的激烈討論。

又如前段時間趙麗穎與馮紹峰,佟麗婭與陳思誠接二連三的離婚,人們不禁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明星們離婚與我們普通人離婚是一樣的嗎,他們作為公眾人物離婚對於他們來說是否和對與我們一樣呢?

其實,明星離婚與普通人離婚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別,他們的婚姻也是婚姻,也是兩個人的事情,只不過是他們作為公眾人物,婚姻關係總是會被社會輿論無限放大。

事實上,只要是涉及到婚姻關係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兩個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相信任、用心經營和相處的問題,這個觀點具有普遍適用性,所有的夫妻都逃不出這些問題。

為此,我特意研究了500對70年代到90年代的離異夫婦的狀況,發現了一下三條非常令人震驚的定律。

規律一:對於感情的認知愈發的純粹

現代年輕人也就是90後,他們的思想與上一輩的80後與70後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們的擇偶觀與婚姻觀也與以前的人們大不相同了。

現在的年輕人與70年代的相比,他們對於婚姻的認知和追求已經完全不同了。

因為70年代的時候,我們中國的社會與物質水平比較匱乏,情感和人性也都比較單純美好,並且那個時候離婚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家裡普遍都有很多個孩子,離婚對於夫妻雙方而言都是比較不現實的。

而在愛情當中,通常還摻雜著友情、親情等等因素,一旦兩人的關係發生裂痕,出現了什麼問題,要考慮的事情也就比較多,不僅僅只是兩個人的問題,更是兩個大家庭的問題,所以那時的人對於婚姻的看法也就比較狹隘,自然而然的離婚率也就比較低。

但是,到了80年代,這是獨生子女較多的一個年代,而80年代的物質生活水平較70年代也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也讓人們的認知水平提高了,人們的思維開始變得越來越開化和獨立。

70年代那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很難接受了,他們追求自由戀愛,更加註重個人感情,已經不會因為外界的任何因素而接受一段自己並不認同的婚姻了。

而90後就更加開放了,閃婚閃離都是家常便飯。我們這就可以看出,短短的三代人,他們之間的婚姻觀就有了這麼大的差別。

規律二:愛情中物質需求比重加大

現代人極其的重視物質水平,物質的滿足是婚姻的基礎,並且,現代社會講究男女平等,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大多數女性都有了自己的經濟能力,所以,她們就會更加註重男性的經濟水平。

古代女性講究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但是,現代社會的女性已經開始越來越獨立,她們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正是因為這種男女社會地位的變化,使得人們的婚姻觀也在不斷的變化,也增加了現代人婚姻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規律三:對於愛情的過度理想化

受到心理學上暈輪效應的影響,人們在對待自己喜歡的人時,會下意識地把他身上所有的缺點都抹掉,把對方完美化。

認為自己只要能和自己喜歡的人結成連理,就能夠收穫人生最大的幸福,實現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尤其是婚後,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和戀愛時不同。

戀愛時有可能很多天才能見一面,但是結婚之後每天都會見面,“距離產生美”是有一定道理的。

戀愛時,我們都更傾向於精心打扮自己,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給對方看,但是結了婚之後,就是每天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給對方看,所以,這也增加了婚姻破裂的機率。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alperin, A。, & Haselton, M。 (2010)。 Predictors of How Often and When People Fall in Lov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8(1), 147470491000800。 doi: 10。1177/147470491000800102

上一篇:認識7天,姑娘發訊息暗示男人送禮物,他用4個字答覆
下一篇:男人從不問你這些,不是深愛你,而是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