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不喜歡參加聚會的人,還有得救嗎?

在江湖上漂,總要參加一些聚會,朋友的、工作的、家庭的……

可是,對於那些自封“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講,頻繁參加聚會(尤其是工作性質的聚會),不熟要裝熟,要假笑,要侃大山,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事,那簡直就是掏空了他們的身體能量。

參加了自己不想參加的聚會就算了,然後還要自我懷疑,大家都這麼嗨,為何偏偏只有自己融合不進去?是他們在裝融合嗎?還是自己不太正常?

其實“不喜歡”參加聚會的你,並沒有錯!

一、內向vs外向

首先要說一下“內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的區別。

這裡所說的內向和外向,

並不是

大家通常所指的,害羞、膽小、悲觀、沉默寡言的人就是內向,相反,大膽、熱情、積極、能言善辯的人就是外向。

這裡所說的內向和外向,是以“

獲取能量的不同方式

”為區分。

什麼意思?

很多人格理論都有關於內向和外向的區分。普遍的看法是:

內向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向內的

,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透過獨處、安靜的方式來恢復精力;

而外向的人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向外的

,他們更願意在人多、熱鬧、激情的氛圍下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元氣滿滿。

內向的人對外部刺激敏感,不喜歡太多刺激,喜歡對自己體驗到的事情做深入的瞭解,而外向的人則喜歡更強烈而豐富的刺激。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內向者的大腦皮層非常敏感,為了自我保護,他們會逃避周圍的世界,控制自己的願望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與他人的交流,從而減少產生衝突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者則相反,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不那麼敏感,他們需要從外部環境中得到更多刺激,從而克服自身大腦皮層的遲鈍性。

那些害怕聚會,一聽到聚會就想著要拒絕,在聚會中總是感覺自己是行屍走肉的人,大多是內向者的屬性。

看到這裡,同是內向者的你,是不是突然如釋重負?被誤解、自我懷疑了這麼多年,終於為自己找到了“根據”。

但人在江湖,總免不了要參加聚會吧?!

二、被人邀請聚會怎麼辦?

與其消極地、一刀切地避免聚會,不如採取一些積極措施,比如當有人邀請你聚會時,你可以列一份清單:

1、這個聚會是什麼性質?

(如果這個聚會就是自己喜歡的型別,那就妥妥地去;如果不喜歡,請考慮以下第二個問題)

2、有我熟悉的人參加嗎?

(有熟人,去;沒熟人,請考慮以下第三個問題)

3、這個月我有太頻繁地參加聚會嗎?

(給自己制定一個標準,比如一個月最多參加幾次聚會,超過範圍的就適當拒絕)

當然,以上的清單,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考的方法,具體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

三、不得不參加不喜歡的怎麼辦?

可是有一些聚會,是你無法逃脫的

,比如領導要求的工作聚會。你可以找藉口,推脫自己有事,但事不過三,總不能每次都找藉口吧?

你可以這麼做:

1、給自己事先制定一個“逃跑計劃”。比如如果這個聚會10點還不結束的話,你就會提前離場。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要提前走,記得一定要禮貌地跟主人說自己有事,不得不先離開。這是起碼的禮節。

2、給自己找點事幹。在聚會上,為了避免尷尬,有些人會選擇玩手機,但我覺得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反而會更顯尷尬。不如找點實用的事來做,比如幫人斟茶遞水、送食物等等,有件事情幹著,起碼不會讓你覺得自己遊離於集體之外。

3、找到同道中人。在聚會上,可以物色一些跟自己一樣,喜歡躲在角落裡,不喜歡錶現的人,相信在這種場合你們就是親人般的存在,順便也可以讓自己多交朋友。

身為內向型的我,其實也很害怕參加聚會。

不過最近有個心得體會:

要用“發展、成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性格。

能夠明白自己是一個內向型的人,那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個認識可以幫助你破解自己之所以是那樣的難題。但是,一旦讓“內向”成為你的標籤,你就容易固化,覺得自己就是那樣的人,不需要改變。

我不想說“走出舒適區”這樣心靈雞湯的話,

但是對於一些小改變,我們應該保持擁抱的態度。

比如,你說你不喜歡參加聚會,其實你並不是完全不喜歡,多參加一些聚會,你會發現自己喜歡的聚會是哪些性質。

總之,你要認識自己,但同時,也不要固化自己。

上一篇:【女神心聲】
下一篇:吳秀波狠渣,陳昱霖可憐但不值得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