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浙大女教授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公佈2022年度第24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執行主任胡海嵐因在神經科學、尤其是抑鬱症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獎。

公告稱,她的工作促進了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研發。

據介紹,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歐萊雅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至今共遴選出122名獲獎者,並在超過115個國家和地區資助和表彰3800餘名具有潛力的青年女科學家,有“女性諾貝爾科學獎”之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截圖

公開資料顯示,胡海嵐是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員/醫學院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1973年出生,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實驗室博士後。2008年回國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擔任研究員,2015年加入浙江大學。

據浙江大學網站介紹,胡海嵐致力於研究情緒與社會行為的分子與神經環路機制,近六年來在情緒的神經編碼、抑鬱症發生的分子機制、以及社會等級的神經基礎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論意義又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系統性原創成果。在《自然》、《科學》等頂級學術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

胡海嵐 圖自科技日報

2018年2月15日,《自然》雜誌曾同期刊發兩篇來自胡海嵐團隊的研究長文,揭示了快速抗抑鬱分子的作用機制,推進了對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併為研發新型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據世界衛生組織披露的資料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10年來患者增速約18%。2019年我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表明,我國抑鬱症終身患病率高達6。9%,這一數字仍然在上升中。

據介紹,胡海嵐團隊從快速抗抑鬱藥氯胺酮著手,在論文中首次揭示外側韁核的一種特殊放電方式——簇狀放電是抑鬱症發生的充分條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這一腦區的簇狀放電,且發現了T-VSCC是一個新的抗抑鬱靶點。

在另一篇長文中,團隊又揭示了另一快速抗抑鬱分子靶點——存在於膠質細胞中的的鉀離子通道Kir4。1,這對引發神經元的簇狀放電至關重要。

《自然》雜誌網站截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樣描述胡海嵐取得的科研成就:“胡教授因在神經科學(尤其是抑鬱症)方面的重大發現而獲獎。她的工作促進了新一代抗抑鬱藥物的研發。”

此前,胡海嵐也曾憑藉傑出的科研成就斬獲多個頂級獎項。如2019年7月,胡海嵐獲得了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裡(IBRO-Kemali)國際獎,該獎項旨在全球範圍內表彰在基礎與臨床神經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45歲以下科學家。這也是該獎項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在IBRO官網的授獎依據中,評獎委員會這樣描述胡海嵐的貢獻:此獎為表彰胡海嵐教授在“情緒和情感行為的神經生物學基本機制”這一腦科學前沿領域,所取得的令人敬佩的成就。這些成就得益於她對系統神經科學中尖端前沿技術的駕馭,而她本人正是這些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今年8月1日,中國科學院網站釋出公告稱,202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通訊評審工作結束,並公佈了191人的初步候選人名單。胡海嵐也時隔兩年再度入圍這份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名單。

圖自浙江大學官網

在胡海嵐之前,有六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獲得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這一榮譽,分別為電子顯微學專家李方華、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無機化學家任詠華、無機化學家謝毅、動物傳染病及預防獸醫學專家陳化蘭和古脊椎動物學家張彌曼。

上一篇:一湖水,見證變遷,記錄鄉愁~
下一篇:江西永新:小路燈 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