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杜甫思念幼子寫的詩,構思曲折含蓄,一般人很難想到

杜甫寫詩,總是尋求打破常規,出乎人的意料,尤其是他的獨到構思,我們能讀懂其中的妙處,可是幾乎沒人能想這麼深。

比如他思念幼子寫的一首詩,讀起來很奇怪:整首詩都在寫對幼子的思念,頸聯卻突然寫景,讓人莫名其妙。

但如果您讀懂了其中的妙處,就只剩下歎服:詩聖的腦回路果然不是一般的大!

《憶幼子》

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

別離驚節換,聰慧與誰論。

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

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

寫作背景:這首詩作於公元757年春,當時長安城被安祿山叛軍佔領,杜甫身陷長安,與妻兒分隔兩地,杜甫的幼子杜宗武出生於公元754年,只有三歲。

1、對幼子的思念很痛苦。

首聯,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驥子,是杜宗武的小名。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到了春天,我與幼子仍然分隔兩地;春暖花開,黃鶯的歌唱聲不絕於耳。

這兩句寫得很巧妙。

(1)詩人採用了倒敘法。

詩人先聽到了黃鶯的歌唱聲,才想起了幼子,採用倒敘法是為了先聲奪人,著重強調自己與幼子分隔兩地。

可是黃鶯的歌唱聲,為什麼能讓詩人想起幼子呢?

(2)詩人採用了暗喻手法。

黃鶯動聽的歌聲,就像幼子牙牙學語的聲音。詩人剛聽到黃鶯的歌聲,誤以為幼子在身邊,結果回過神才發現,自己與幼子分隔兩地。

那麼詩人為什麼不直接寫對幼子的思念,卻要透過黃鶯引出呢?

不只是為了追求詩歌的含蓄性。

(3)詩人還用了反襯手法。

黃鶯動聽的歌聲不絕於耳,而幼子學語的聲音也同樣動聽,可是詩人卻聽不到,黃鶯叫得越歡樂,詩人對幼子的思念就會越痛苦。

詩人透過反襯的手法,表達出了自己對幼子的思念之苦。

您看,詩人借物寫情的手法是不是非常巧妙?“黃鶯”不僅引出了詩人對幼子的思念,而且還反襯出詩人的思念之苦。

不僅如此,“黃鶯”還暗示出了季節變換,我們繼續讀頷聯。

2、思念之苦再次加深。

頷聯,別離驚節換,聰慧與誰論。

這兩句很不好理解,尤其是“驚”和“論”兩個字。

(1)“驚”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把它理解為“驚訝”:與幼子分別以來,季節變換太快,詩人感到很驚訝。

但問題是,“驚訝”只是人的瞬間反應,詩人一聽到黃鶯聲,就應該立即感到驚訝,怎麼會先想起幼子,然後再驚訝呢?

如果詩人真的感到“驚訝”,這句話就應該放在首聯來寫,您仔細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

我認為,“驚”是“害怕”的意思,“別離驚節換”的意思是:詩人與幼子分別以來,害怕看到季節變換。

詩人為什麼會害怕看到季節變換呢?

答案就在後一句。

(2)“論”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認為“論”指“議論、訴說”:幼子聰慧,詩人卻不知道跟誰來訴說,反映出詩人的孤獨。

這種理解有一個很大的漏洞:“論”不能是仄聲,否則就不押韻了。

因此這裡的“論”,只能理解為“倫”,是類比、匹敵的意思。

“聰慧與誰論”的意思是:幼子生來聰慧,現在可以與誰匹敵了呢?

詩人為何會有此問?

因為幼兒不僅身體長得快,而且聰明智慧也增加得快,詩人從去年七月離家到現在,已經大半年了,而幼子肯定比以前更加聰慧。

這就是詩人害怕季節變換的原因:他害怕時間過得太快,而自己沒有陪伴幼子成長,身為父母,這是人生中不可彌補的遺憾。

因此,詩人看到季節變換後,對幼子的思念之苦進一步加深。

不知道這句話有沒有戳中您的淚點?

也許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會有共鳴,我是經歷過了,所以感觸特別深。

回到詩中,詩人前兩聯都在寫對幼子的思念之苦,按正常的行文思路,頸聯應該繼續寫思念,或者寫排解痛苦的方法。

可是,詩聖的想法怎麼會與常人一樣呢?

3、撇開對幼子的思念,卻寫景物。

頸聯,澗水空山道,柴門老樹村。這兩句話的意思是:空寂無人的山道旁,澗水在靜靜地流淌;我家的柴門,坐落在長有老樹的村子裡。

您看,這兩句莫名其妙,詩人明明在思念幼子,為何突然寫家鄉的景物呢?

有人這樣猜測:也許詩人想起了以前在澗水旁、柴門口,與幼子一起玩樂的情景。

這沒有任何根據,只是胡亂猜想。

詩人之所以寫家鄉的景物,其實是在為尾聯做鋪墊。

4、只能在夢中與幼子相見。

尾聯,憶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軒。渠,他,指幼子;炙背,曬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思念幼子讓人發愁,我只能期望在睡夢中與他相見;於是我在晴天俯趴在欄杆上,讓太陽照著背後。

這兩句意味深長,需要仔細揣摩。

(1)詩人為什麼只能在睡夢中與幼子相見?

因為詩人實在太想念幼子了,而他現在卻身陷長安,無法與親人見面,所以在睡夢中與幼子相見,是詩人的無奈之舉。

(2)詩人渴望與幼子在夢中相見,可是他為何要“炙背”呢?

“炙背”,其實是用的典故,出自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後人常用“炙背”來比喻可享田農之樂。

那麼杜甫為什麼要“炙背”呢?

頸聯已經告訴我們,他的親人此刻就在農村,因此與親人團聚也屬於田農之樂。可見,詩人俯身炙背,是為了夢到與親人團聚的場景。

由此可以看出,頸聯之所以寫家鄉的景物,其實是在為夢到親人做鋪墊。

您看,詩人前兩聯寫對幼子的思念,後兩聯寫只能在夢中與幼子相見,表達出詩人無法與親人團聚的痛苦,是不是很簡單?

這首詩好像已經完全讀懂了。

其實還沒有。

這裡還隱藏了一個問題:田農之樂,難道只是指與親人團聚之樂嗎?

不是。

因為頸聯描寫的景物,還隱藏有更深的含義。

詩人為什麼要寫“澗水”、“空山”、“柴門”和“老樹”這四個意象?

這四個意象組合成了一幅很有意境的山村圖,用四個字概括就是:安靜閒適。

渴望過上安靜閒適的生活,這也是詩人俯身炙背、追求田農之樂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同時又反襯出,此刻的長安城充滿動盪,無法給人安靜的生活,因此詩人只能在夢中尋找。

您看,詩人表面是在寫對幼子思念的痛苦之情,其實是在寫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戰亂不僅造成了骨肉分離,還讓人們的生活不得安寧,詩人看不到戰亂結束的希望,無奈之下,他只能寄希望於在夢中與親人團聚,在夢中過上安寧的生活。

一般的詩人,能想到這些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杜甫不一樣,他還轉了一個大彎:為了做好這個白日夢,確保自己能在夢中實現願望,因此在睡之前,他特意在心中默默唸叨家鄉的景物,還讓太陽曬背。

多了這一層構思,詩人的感情就更加豐富,形象更加立體,這首詩也顯得更加含蓄。

您說,杜甫的腦回路夠不夠大?

歡迎留言。

上一篇:直擊創文重點點位 問題整改絕不拖延
下一篇:到長安大牌檔吃飯,花了56元,燈籠高照員工穿古裝,價格比外面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