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朝取代明朝,到底有沒有退步?西方學者這麼評價!

眾所周知,無論學術界還是民間,對於明清印象都有很大的爭議,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然而讓人奇怪的是,西方學者眼裡的明清(中晚期),卻近乎一面倒的捧明貶清,是因為清朝時中國社會的確退步了,還是存在其他客觀原因?

自16世紀以來,歐洲傳教士開始較大規模的進入中國,在他們的筆下,對明朝幾乎是全面稱讚,在建築、造船、農業、印刷、手工業規模和技術等諸多方面,都讓歐洲人驚歎不已。比如手工業規模上,“僅在常州城及附屬廣大地區,就有20萬臺織布機”,別說是當時歐洲人了,即便後來的康乾盛世,也達不到這一規模。我想中國是舉世無雙的,這裡簡直就是另一個世界,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描述的國家我想在明朝就實現了。1582年,著名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後來他在《中國扎記》中描述了明朝物產豐富,百姓衣著華麗,行為舉止彬彬有禮,精神面貌上表現出自信等。更為重要的是,利瑪竇認為明朝就是《理想國》,這是歐洲人對明朝的至高評價。然而,西方學者對清朝的評價,卻呈現出另一個極端,尤其是英國使者馬嘎爾尼訪華筆記,揭開了大清帝國身上偽裝的華麗外衣。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這是西方學者的親身經歷,他們所記載的內容,更具有說服力。18世紀歐洲的“清朝熱”,很多屬於臆想,很難讓人信服。

顯然,西方學者對明清的評價,差距非常的大,可謂是一個極端。為何出現這一現象,是清軍入關之後,中國果真退步了,還是另有原因?其實,從史料上看,兼而有之或許更準確。第一,17世紀的歐洲,自身問題非常多,更沒有確立主宰世界的自信,能夠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其他文明。1800年左右的歐洲,已經主宰了世界,認為歐洲人才是真正的“天選之子”,其他文明都不足一談。所以,歐洲人褒明貶清,和歐洲人的實力變化有關。第二,無論是利瑪竇還是馬嘎爾尼,都只能管中窺豹,並不能完全反應明清。比如利瑪竇筆下的明朝,在京師、東部沿海城市,固然繁榮發達,但在中西部地區,卻可能極為貧困。與之相同,馬嘎爾尼看待清朝時,也存在這一問題。第三,從社會文明和進步角度來看,清朝的確導致了中國的退步。其實,從史料中不難看出,清朝建立之後,科技進步、學術文化、社會等方面陷入了一定程度的“退化”。在世界進步、中國退步的情況下,中國和世界的差距進一步加大。或許,明朝時的中國,和歐洲幾乎處於差不多的水平,但清朝的中國沒有什麼進步,乃至出現了“退化”,而歐洲卻日新月異,兩相對比之下,所以馬嘎爾尼和此後西方學者的筆下,才出現了另一個極端的中國。

讓人遺憾的是,一直領先了世界2000餘年的中國,卻在最後一個王朝,被曾經茹毛飲血的“蠻夷”給徹底超越了。不僅如此,這一超越還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至今回想起來依然痛徹心扉。中國落後的罪過,肯定不能完全打在清朝身上,但清朝肯定要負主要責任。然而,如今一波又一波的清宮劇,對清朝皇帝的各種英明演繹,卻又彷彿要證明一件事:中國天生就該落後西方。邏輯很簡單,清朝皇帝如此英明之下,中國還落後西方,就是說明中國落後存在必然性。

上一篇:今天我終於康復出院,脊髓損傷後,我又能走路了
下一篇:這種食材還不到2元1斤,我家隔三差五就做一回,大人孩子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