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如何辨認身邊的聰明人、智慧人?

聰明與智慧,都是人所追求的!聰明人與智慧人,也是人都希望成為的,或是希望交往的!

如何判定和辨認,是很主觀的一個事情;也有公認的一些說法。前面蓋樓高的,是大家心目中認為的聰明人和智慧人之特徵、之標準。

能不能按照這個這些特徵、標準去判斷和辨認?這個也是很主觀的一個事情。

也就是說,如何判斷和辨認,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標準和特徵是什麼;二如何進行判斷。這兩個都掌握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達到如何辨認,進而是採取學習、交往等策略和行動。

1、標準問題

聰明與智慧,聰明是更多的是腦子好使(無論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智慧,則是如何應用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懂得因場景的目標與策略設定、處理過程中的分寸拿捏。

(1)聰明

——遇到一個問題,迅速找到解決辦法;

——遇到一個概念,迅速掌握理解運用;

——遇到一個尷尬,迅速尋找策略化解;

——遇到一個話題,可以迅速把握關鍵;

……

(2)智慧

——為了他人的面子和場面,看破不說破;

——對於無效社交,該摒棄就摒棄;

——遇到難纏小人,採取一定策略度過而不糾結;

——不該自己表現的場合,絕不逞強,所謂大智如愚;

——時間和精力,放在最有價值的地方上,而不是撒胡椒麵;

——目標與策略、格局與眼界,都在一般人之上;

——敢於內求改進,外求機會;

……

2、如何判斷?

(1)察言觀色

溝通是瞭解一個人的現代文明方式和常用方式。自然,在溝通中就要察其言、觀其色。言由心生,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聰明和智慧,就需要在言語中捕捉蛛絲馬跡,瞭解到語言的實意和非語言的實意,包括未言明的事項(為何不說,弦外之音)。

沒有一定水平,是很難判斷一個人的底層聰明和智慧的,人的偽裝言辭或不表現出來的言辭,加大了判別和辨認的難度。

(2)共事行為

用行為和結果對人進行判斷,比語言的判斷更準確。但比溝通的成本要高很多。

行為和結果,需要場景,需要時間,需要其他各種條件。即使如此,對行為的判斷也並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因為對場景和情況的瞭解不夠等因素,而導致判斷失準。

(3)觀察者的侷限性

言談舉止,行為和結果,對人的判斷,是尋找依據。而對依據進行尋找也好,判斷也好,背後都是人。也就是說,觀察者、判斷者具有天然的侷限性。比如光環效應、首因效應、確認效應、價值觀偏差等等,一系列主觀性因素在影響著觀察者的客觀性。

面對自己作為觀察者的侷限性,如何彌補?一般主要是三種,一種是蒐集更多資訊和依據;二種是投入更多精力和深思,並掌握更好的方法;三是借用他人的眼光和視角。

(4)聰明人、智慧人暴露的侷限性

一些聰明人和智慧人,其實是不願意在生活場景的身邊顯露的,也不願意展現自己太多,一是擔心對生活的打擾和各種不便;二是擔心對精力的浪費。

尤其是充滿智慧之人,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表現。該傻子的時候,就如一個傻子,以讓身邊的一些人自我感覺良好,也了卻對自身生活的打擾和精力的投入。

3、辨認之後,要怎麼做?

辨認之後,到底要幹什麼?是學習、利用,還是嫉妒、破壞?

學習、利用(或稱之為合作)是通常的兩種目的。學習,對智慧人來說,是精力之費;合作,則需要看,是不是好的合作物件。所以,學習和利用,都是需要確定適合自己策略的,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

合作,你的“1”在哪裡?只有“1”+“1”才可能帶來大於2的效果。如果沒有“1”,合作就缺乏基礎。

學習,則需要索取,除非是有相關專業、聲譽、生意等方面的互惠互換。

上一篇:銀髮一族更容易爆火?田姥姥半年吸粉3千萬,汪奶奶帶貨銷額82W
下一篇:四川峨眉山的“佛光”是佛祖顯靈嗎?遊客:別再被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