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淺談季漢李嚴結局,是因諸葛亮激憤而死,還是感受威脅而自亡?

公元234年,千古名相諸葛亮薨於五丈原,天下大震。緊隨其後又發生了一件很不起眼的一件小事,諸葛亮曾經的“政敵”李嚴,因此激憤而死。這其實是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觀點,不知道你們是否認同?

不過現在網路上也有陰謀論說,李嚴不僅聽說了諸葛亮病逝的訊息,還領悟到了諸葛亮臨死前佈下的“毒計”,接連除掉了魏延與楊儀兩個隱患——於是李嚴感受到了威脅,為了家族利益,自動“激憤而死”。

那麼,到底哪種觀點可信呢?

先主白帝託孤之本意

雖然同為託孤大臣,但是劉備給李嚴的最初安排是在永安統兵,讓諸葛亮去權力中樞成都掌管軍政大權。劉備這麼做既不是不重用李嚴,也不是利用他來制衡諸葛亮的,而是被逼無奈之舉。經歷夷陵之戰,蜀漢損失的不僅是荊州的地盤,還有大量優秀的人才,已經是元氣大傷了。而且荊州的丟失,即代表失去荊州士族的支援,這對蜀漢的前景是十分不利的。

所以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乘著自己頭腦還清醒之時,想到了資歷頗深的李嚴。李嚴身份特殊,來自荊州南陽,最初投靠的是益州的劉璋。而劉璋的本部勢力,主要是東州集團。這就意味著李嚴其實是擁有荊州集團與東州集團這兩方面的屬性,是穩定殘局避免蜀漢內亂的首要人選之一。

如果你能注意看下圖,就會發現其實永安就在白帝城這一帶,是蜀漢臨近荊州的前線,扼守著入蜀門戶,也有天險優勢。

劉備能將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李嚴,說明是對李嚴寄予厚望的,一方面希望他能守住這個入口,防止東吳或者曹魏進一步侵犯;另外一方面希望李嚴利用自己荊州與東州雙重屬性的便利性,在這交界處穩住這兩個集團留在蜀漢的人才。

另外一方面,諸葛亮雖然也出身荊州,但是實際還是太年輕了,跟荊州士族的交往與把控不深,對原先劉璋留下來的那一批東州集團的人也相處的時間不久。諸葛亮真實的屬性應該是跟趙雲、關羽、張飛等人一樣,屬於劉備的本部勢力。所以諸葛亮在白帝託孤的時候,尚且資歷威望還不夠,劉備這才想到利用李嚴來輔助他穩住大局。

不過李嚴卻沒有看透這幾層意圖,以為自己的地位跟諸葛亮持平,在局勢穩定後沒有在權力中樞獲得跟諸葛亮相等的權勢,隨即心生怨恨,開始了與諸葛亮的種種不滿。

李嚴步步作死為哪般

如果要論李嚴的歷史評價,肯定不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李嚴這個人性格比較孤傲,跟很多人都相處不來。李嚴的同鄉陳震曾在諸葛亮面前評價他,說是心術不正;他也曾因為搬遷官邸的事情跟下屬楊洪鬧不和,氣得人家辭官不幹了;還有個下屬叫王衝的,跟李嚴也是矛盾重重,最後害怕被報復,竟然投奔東吳去了。

如果以上這些你硬說只是個例,那李嚴跟諸葛亮的種種衝突,就真的有些過分了。

除了在策令上跟諸葛亮對著幹,李嚴針對諸葛亮最嚴重的有三件大事:

第一,諸葛亮逐漸掌控蜀漢全域性的時候,李嚴勸諸葛亮應該“加九錫”。大家都知道,“加九錫”是進封為王的前一個禮節性的步驟,是權臣明確表露篡位決心的標誌。歷史上第一個這麼做的權臣是王莽,在同一時代的還有曹操,稍後的還有司馬昭,後世還有桓溫、桓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高歡、李淵、王世充,哪一個不是準備篡位或者已經篡位了的?李嚴此舉就是妥妥的諷刺,換成誰都反感。

不過諸葛亮還是忍了,只是加以駁斥,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

第二,公元226年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候,派李嚴鎮守漢中,李嚴不僅不去,還想讓諸葛亮設立巴州,並且劃五個郡給他。李嚴的抗命行為本來就很過分了,還搞分裂,這個行為已經非常嚴重了,要是換成孫權早將他抓去處死了。

不過這一次諸葛亮也沒怎麼為難他,只是限制了李嚴的兵權,之後分配給他運糧任務。

第三,公元231年諸葛亮再次北伐,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嚴故意不發糧,還派人傳話給諸葛亮叫他撤兵。等諸葛亮回來的時候,李嚴卻故作驚訝地說本來糧草充足,怎麼撤兵了呀?其實李嚴算計得很清楚,企圖對“傳話諸葛亮撤兵”這件事不認賬,來隱瞞自己不發糧的事實。這個行為應該是最過分的,如果查實,誅李嚴九族都沒問題。

可惜的是,李嚴情商太低,遇到這種事情,即便是脾氣很好的諸葛亮也不可能忍的。結果諸葛亮當著後主劉禪的面,將李嚴的前後書疏一一傳示,經過一番對質,李嚴無法賴賬,只得認錯。

這一次諸葛亮終於死心了,徹底棄用李嚴,將其罷官流放,貶為平民。

諸葛亮心胸寬廣感天動地

事實上諸葛亮沒有殺李嚴,也沒有為難他的兒子與族人。這說明諸葛亮對李嚴這個同事一直是抱有期待的,希望他能跟自己一道用心輔佐後主劉禪。只是李嚴自己被權力慾望衝昏了頭腦,一直認為諸葛亮是自己的絆腳石,屢屢跟諸葛亮對著幹,辜負了先主劉備與諸葛亮的信任。

但即便如此,諸葛亮還是沒有下死手,留了李嚴一命,這說明他的心腸是真的好,心胸之寬廣,人格之偉大。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重用了李嚴的兒子李豐。在李嚴與諸葛亮明爭暗鬥期間,諸葛亮還建議後主劉禪給李豐升職為江州都督督軍;在李嚴被罷官流放後,又再次上表後主劉禪請求進一步給李豐升官為江州都督。並且還當面鼓勵李豐這個“政敵”的兒子,希望他能輔助自己的繼承人蔣琬。其意圖已經是十分明顯了,雖然李嚴不配合諸葛亮,但是諸葛亮仍舊是不放棄,希望李豐不要步他父親的後塵,專心為蜀漢效命。

從諸葛亮對李嚴的兒子的態度,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自始自終都是公事公辦,沒有因為爭權而專門打壓李嚴及其家族,相反諸葛亮還是非常重視李嚴跟他的家人的。所謂的李嚴感受到威脅的說法,根本是沒有道理的。

這個情形,換成你是李嚴,肯定也會無地自容了,恨不得磕頭以謝罪。可想而知在流放期間,李嚴的內心會一直自我譴責,極深的悔恨與愧疚,精神上也會備受折磨。

本身就不是那種大度的人,李嚴在最後聽到諸葛亮病逝的訊息,內心的負疚感將達到極限。如果當初一開始他就配合好諸葛亮,諸葛亮也不至於遭遇如此悲劇的下場。諸葛亮被活活累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自己,已經年邁且常年抑鬱的李嚴,哪裡會受得了這種打擊?

陰謀論並無道理

至於諸葛亮臨死之前“設計”除掉魏延與楊儀的陰謀論,其實跟先主劉備白帝託孤一樣實屬無奈。諸葛亮在軍事上是偏保守的人,他也深知魏延屬於激進派,不會遵循退兵的決定,所以他只能委託繼承者來完成退兵的計劃。如果諸葛亮派蔣琬這個繼承人來主導退兵計劃,成都方面將無人把控大局很容易起亂子。而除了蔣琬能稍微鎮住魏延的人,恐怕除了魏延的“政敵”楊儀就沒其他人了。

如果諸葛亮的安排是反過來的,楊儀在內,蔣琬在外,不排除楊儀會在成都利用一切資源,比如後主劉禪、宦官黃皓等,針對在外不肯退兵的魏延,使得蔣琬無法鎮住魏延,很容易導致兩頭都生出禍亂。所以諸葛亮選擇了最保守的退兵策略,至少能讓蔣琬保住權力中樞成都,以應變楊儀與魏延之間接下來可能爆發的衝突。

後面的事實證明諸葛亮是對的,蔣琬以成都為援,控制住了局面。只是可惜的是,魏延被犧牲掉了。至於楊儀,諸葛亮本來也不看好的,除掉魏延這個髒活讓他來幹,也是保護蔣琬形象的一個辦法。

對於李嚴來說,他的情商不高,但智商不低,這麼簡單的道理自然會明白。再加上上長期跟諸葛亮相處,經歷種種事件,他已經十分了解諸葛亮了,自然也明白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但這種被迫折損大將的做法,李嚴也會將一部分責任歸咎為自己——試想一下,如果當初他好好配合諸葛亮,幫忙鎮守漢中,幫忙練兵,這個時候他出場鎮住魏延是絕對沒有問題的,甚至還有可能為蜀漢保住這最後一員一流猛將。所以李嚴琢磨透了,無非更加自責而已。

綜上所述,李嚴“激憤而死”合情合理,符合人性,並不是網路傳言的感受到威脅而自亡。只是令人惋惜的是,蜀漢在李嚴這一環的問題上,終於還是埋下了敗亡的伏筆。

上一篇:誰說上海只有“冬與夏”?有了春秋航空就等於擁有了完整四季
下一篇:買榴蓮就得挑“母”的,香甜好吃,老果農分享技巧:牢記4點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