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求仁得仁”錯了嗎:我也給復旦中文系主任改作文

作者:阿呆爸

大家好,這裡是阿呆爸育兒。

很多人以為中文系畢業的,研究古代文學的,就文采好,小說、詩歌信手拈來,文言文可以脫口而出。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

1、中文系主任,就這個水平?

“求仁得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復旦大學官網登了一篇《求仁得仁,永珍安息》的文章,悼念突遭謀害的數學學院書記王永珍。

但沒想到,因為文章裡的“求仁得仁”四個字,一下子炸鍋了。

尤其是,大家還發現,悼文的作者竟然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一個研究古代文學、研究蘇東坡的著名專家。

堂堂復旦大學,文科實力在全中國都是數一數二的,多少中文學習的夢想之地。現在,它都淪落到“就這個水平?”

還有網友不無譏諷,“比我這個高中生水平還不如”“不文不白,狗屁不通”“為復旦感到汗顏”。

悼文並不長,大約200個字。我先把全文附在下面吧。

永珍遇害十日,校方有此說明,以正視聽。當初事發突然,行兇之時並無目擊者,而死者已矣,兇手在警,亦無從問得事實也。然謠言疾起,毀謗日滋,長篇大論,有如宿構,其勢洶洶,席捲全網。唯復旦師生,不為所動。此豈愛校心切,可以罔顧事實?實賴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圍人心目中屹立不倒。

君子之澤,三世不斬,區區十日,又何足道。仁者不壽,吾儕所慟,求仁得仁,永珍安息!

2、好像是說:一心求死,正好被人殺了

“求仁得仁”用錯了嗎?

說實話,我第一眼看到標題裡的“求仁得仁”四個字,是很震驚的。還特別翻了一下字典,查了一下典故來源。

查字典的結果是:“求仁得仁”的典故來自《論語》。

大致講的是:有一天,學生子貢問老師孔子:伯夷、叔齊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是古代的賢人。子貢又問:他們有怨恨嗎?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的兩個王子。商朝滅亡之後,周朝取而代之。這兩個人很有骨氣,發誓不吃周朝的糧食,於是就到深山老林裡吃野草,最後餓死了。

孔子說他們“求仁得仁”,意思就是他們兩個人有仁德,有追求,最後餓死了,算是如願以償,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所以沒有什麼好怨恨的。

也就是說,“求仁得仁”是一個褒義詞,一般用來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了。比如,如果我們可以形容一個革命烈士“求仁得仁”。

他為了理想潛伏在敵人陣營中,不幸被發現,堅拒高官厚祿的誘惑,最後大義凜然走向刑場。這種情況,他知道自己拒絕投降的後果,是一種主動選擇的犧牲,慷慨就義。所以我們可以說他是求仁得仁。

但是現在,一個大學的數學學院的書記,只是在日常的工作中禍從天降,被歹徒所害,也能說他是“求仁得仁”嗎?

那聽上去就好像是說“一心求死,正好被人殺了”“罪有應得”啊,總感覺怪怪的,哪裡不對勁。

3、用典的本意來說,沒有錯

第一眼的失望、震驚之後,我查“求仁得仁”典故來源、本意。再回過頭去讀了一遍朱教授的悼文。

平心靜氣想一下,“求仁得仁”錯了嗎?其實沒錯。最起碼從朱教授用典的本意來說,沒有錯。

因為結合注意看一下這篇悼文的上下文,“仁者不壽,吾儕所慟,求仁得仁,永珍安息!”,大致可以明白,朱教授想表達的意思是:

王永珍是個好人,好人夭折了,我們很悲痛。以前大家都在懷疑、謠言很多,現在真相昭然,說明王永珍人品口碑確實很好,得到了清白,讓他安息吧。

還有有網友是這樣解釋的:

朱教授的“求仁得仁”意指逝者生前生活中“追求仁”,逝於意外,親友學子皆感念其品德於心,故“已得到仁”,更像是悲傷之餘對已逝朋友的一種安慰,類似“我知道你走的委屈,我也實在為此感到難過,如果還有什麼可以讓我感到欣慰,便是你這一生求仁得仁,我們銘記你懷念你。”

我也認同這個說法。

平心而論,從典故的本意來說,朱教授似乎還有故意拔高逝者之嫌,但所謂逝者為大,這個事情如此悲痛,說一點“過分”的好話安慰家屬,表達態度,也是正常的。算不上恰如其分,但也遠非是那種南轅北轍、根本性的錯誤。

4、網友批評錯了嗎?其實也沒有

朱教授的本意沒錯。那麼,網友的批評錯了嗎?

其實,也很難說錯。

“求仁得仁”的本意確實很好,但在現在的網路環境下,這個當年的褒義詞,似乎已經在漸漸地貶義化,至少是中性化了。

大家(包括我)看到“求仁得仁”的第一眼,腦子裡聯想到的意思是“求錘得錘”。你想要什麼結果,我就給你一個什麼結果。

把“求仁得仁”放到200個字的上下文語境裡,可以得到準確的理解。但是如果直接把“求仁得仁,永珍安息”,作為標題,那就是非常不妥了。

這個詞已經“汙染”了,大環境已經變了,這個時候不管不顧,將它用在一個突遭意外的悲劇上,也難怪大家接受不了。最起碼有些用詞不當,沒有考慮這件事的社會輿論環境,語言環境的變化。

再吹毛求疵一下,即使不管“求仁得仁”四個字。這一篇兩百字的悼文,文白夾雜,遣詞造句、值得商榷之處也很多。

比如“實賴永珍人品口碑,在周圍人心目中屹立不倒”這一句,我就覺得怪怪的,既然前面都是文言了,這裡還不如直接“實賴永珍人品口碑,屹立不倒”,簡潔明瞭。

還有“兇手在警”,這一句意思是“兇手被警方拘捕關押”。我的印象裡,似乎沒有“在警”這種說法,這四個字是朱教授生造的詞,還不如說“兇手在押”。

5、中文系不培養作家

有網友說,這個200字的悼文字來是朱教授發在朋友圈的,比較隨性。朱剛教授平時的語言風格就是文白夾雜。他是一個坐書齋的學者,不太瞭解網路語言環境。

朱剛教授

我也認同這個說法。客觀地說,朱剛教授確實是個真學者,在復旦的口碑非常好。我記得自己前兩年還翻過他的《蘇軾評傳》,印象裡寫得很紮實。遠非那種浪得虛名的教授可比。(剛想去翻出這本書拍個照,沒找到。)

這裡多“辯白”幾句。大家之所以對他的悼文有些吹毛求疵,可能是因為一個誤解:

很多人以為中文系畢業的,研究古代文學的,就文采好,小說、詩歌信手拈來,文言文可以脫口而出。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誤解。

中文系不培養作家,至少它的首要職責不在此。某種意義上,做文學研究的有點像美食家,知道怎麼選材、配料、火候,可以侃侃而談色香味,但真要讓他們去做一道菜,那十有八九上不了席。

所以,我們也完全不必苛求朱教授要寫的多麼高雅、多麼文采斐然,更何況他這篇文字本來就是發在朋友圈的,不考究也正常。

真正水平堪憂的,可能還是將朱教授這段文字拿到官網發表,還加了一個“求仁得仁,永珍安息”標題者。

因為坐書齋的朱教授可以不懂網路,不太明白“求仁得仁”已經有點變了,但是搞宣傳工作的則不能沒有這個敏感。尤其是在王永珍書記被害,整個中國學界都為之震動,為之關注的情況下。

上一篇:面試官:“早”加一筆是什麼字?博士答不上來,學渣機智對答錄用
下一篇:被逼辭職以後我又一次遇到了前老闆,他對我的態度大變,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