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一家德國報紙接受了一項挑戰,要幫法蘭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闆找到他和他最喜歡的影星馬龍·白蘭度的關聯。
結果經過幾個月,報社的員工發現,這兩個人只經過6個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脈關係。原來烤肉店老闆是伊拉克移民,有個朋友住在加州,剛好這個朋友的同事,是電影《這個男人有點色》的製作人的女兒的結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馬龍·白蘭度主演了這部片子。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驚呼:“哇!這個世界真的這麼小嗎?”要知道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真的很大,僅地球陸地面積就達到149000000平方千米,那是將近1。5億平方千米啊!地球上的人口呢?據目前最新的統計,已經超過65億了!
這麼大的世界,這麼多的人口,一個人要聯絡到另外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那簡直是大海撈針。但是卻有人用實踐證明了一個幾乎不可思議的理論: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可以透過個人的關係網聯絡起來,任意兩人之間的最短距離都不超過5個人!
這個理論叫做“六度分離理論”,也叫“小世界理論”,是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提出的。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5個,也就是說,最多透過5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根據這個理論,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之間只隔著五個人,不管對方在哪個國家,屬於哪類人種,是哪種膚色。
簡直不可思議,認識遠在天涯的一個陌生人,中間最短只需要5個人?難道我們要和比爾·蓋茨成為朋友,也僅僅需要5個人的輾轉介紹?這種說法太瘋狂了。很多人不相信,很多機構也試圖透過實驗否定這個理論,但實驗結果卻證明了一個問題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2001年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這個實驗。他們建立了一個實驗網站,實驗的終點是分佈在不同國家的18個人(包括紐約的一位作家、澳大利亞的一名警察以及巴黎的一點陣圖書管理員等),志願者透過這個網站把電子郵件發給最可能實現任務的親友。結果共有384個志願者的郵件抵達了目的地,電子郵件只花了五到七步就傳遞到了目標。
報道稱,微軟公司的研究人員為證實這種理論而專門開展實驗,他們隨意挑選了2006年的某一月,記錄下當月所有透過微軟網路傳送簡訊的使用者地址,分析了300多億條地址資訊,最終統計得出,多達78%的使用者僅透過傳送平均6。6條簡訊,或者說透過6。6步,就可以和一個陌生人建立聯絡。
在六度分離理論中,這個原本很大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小世界”,地球上的人雖然很多,但透過人脈形成的關係網,他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可能成為我們的熟人,不管他在燈光照耀的舞臺上,還是在地球的某個角落裡。只要你願意溝通,你就有可能和他成為朋友,甚至成為知己。
六度分離理論對我們拓展人脈、經營人脈有著非常重要的啟示。透過這個理論,我們應該對我們生活的這個小世界有更為清醒的認識:
不要對結識成功人士存有畏懼心理,認為自己高攀不上。
按照六度分離理論,我們甚至可能跟奧巴馬、麥當娜、邁克爾·喬丹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只要我們有自信、有恆心,加強聯絡和溝通,我們就可以交到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這種想法在十幾年前實現可能困難要大一些,但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通訊方式的發達,溝通手段的變化,聯絡到一陌生人變得越來越容易,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一步步變短,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一步步密切。我們和成功人士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關係,我們以挺直腰桿兒,站在他們面前,伸出手去,說:“嗨!你好嗎?”
不要沒有區別地去結識所有的人,認為所有的人對你都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曾經說過:“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意思是說:和品行優良的人交往,就好像進入了擺滿芳香的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這是因為自己和香味融為一體了。和行不好的人交往,就像進入了放滿臭鹹魚的倉庫,久而久之就聞不到鹹魚的臭味了,這也是因為你與臭味融為一體了。硃砂所蘊涵的一定是紅色,墨漆所蘊涵的也一定是黑色。所以,君子必須謹慎地選擇朋友。
雖然我們可以聯絡到任何人,但我們選擇朋友作為自己人脈中的節點,必須要有所甄別,千萬不可魚龍混雜,泥沙俱下。
要珍惜並把握每一次與人相遇、交往、溝通的機會,尋找自己可以信賴的朋友。
我們可聯絡的人很多,但能夠相遇、相知的人卻不多,有人算過一筆賬: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遇的可能性是千萬分之一,成為朋友的可能性是兩億分之一,這是個多麼小的比例啊!
所以,我們要珍惜每次和他人相遇、交往、溝通的機會,在交往的過程中找到自己可信賴的朋友,把他們加入自己的人脈圈,使自己的人脈變得更加豐富、更具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