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三星堆挖出的這些文物,至今無法破解其鑄造工藝,兩千多年不生鏽!

近日,三星堆啟動了新一輪的挖掘,共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神秘金面具、造型各異銅器等,讓現代人大開眼界,大呼漲知識了。其實,漲知識的不止三星堆,還有被授予“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至今無法破解其鑄造工藝,以及兩千多年不生鏽的秘密在哪。

一條水渠,揭開一段傳奇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湖北省江陵地區遭受了連續兩年的乾旱,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決定修建一條水渠灌溉農田。

1965年,水渠修建到

紀南

城西北7公里的位置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與其他地方不同,土質鬆軟,好像被挖過洞,有人懷疑這個地方是一個古代墓穴,聽聞訊息後,考古專家立馬趕來,經勘探,地下確實有墓穴,而且還不止一座,當時的初步估計,這裡有50多座墓穴。

隨後,在發掘望山一號楚墓時,400件隨葬器物中,發現了一把裝在漆母劍鞘內的青銅劍。

第二天,考古人員對這件文物進行清洗時,小心翼翼地從劍鞘內取出青銅劍。

當時發生的一幕,讓當時所有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把剛出土不久的寶劍,上下竟然沒有一絲鏽跡,而且歷經千年,依然寒氣逼人,完好如新。

當時有莽撞的好事者,用手輕輕碰觸劍刃,還在手上劃出一道口子,立馬鮮血直流。

誰的劍?

沒錯,這就是越王勾踐劍。

可是,地處長江下游的越王勾踐劍,怎麼就跑到了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裡?

實際上,在春秋時期,群雄爭霸,越國屬於實力比較弱小的國家,為了生存,他們只能與強國結盟,來發展自己的實力。

因為越國和吳國的敵對關係,越國只能與楚國結盟,來對抗吳國和晉國的結盟。

這時候,也就出現了越國和楚國兩國互相示好時的饋贈品,而越王勾踐劍無疑是一把絕世佳品,是再好不過的禮品。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戰爭中的戰利品。

怎麼確定就是越王勾踐之劍呢?

其實,如果僅憑一把劍,是很難確定它是誰的,但如果劍上刻了名字,那就可以輕鬆辨別。

劍上確實刻有八個字,字型是鳥篆銘文字,也被稱為“鳥蟲體”,現代人非常難辨認。

這八個字中,可以確定其中的六個是:“越王??自作用劍”。

由此,可以知道這把劍肯定來自越王,可是,究竟是哪個越王,專家犯了難,這個字很難辨認,不同專家有不同理解。

故宮研究員唐蘭,提出了新穎有震撼力的意見,唐蘭認為,這把寶劍不是別人,正是來自越王勾踐,他推斷那兩個字是“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的通假字。

這個說法,很快得到了學術界普遍認可。

殺敵利器

前面也說了,剛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有人用手碰觸過劍刃,手瞬間被劃破。

在不破壞劍刃的情況下,研究人員用劍劃紙,用來測試其鋒利程度。

經過測試發現,越王勾踐劍可以輕鬆劃破26張紙,由此,這把寶劍的鋒利程度可見一斑。

即使放到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把劍也是足夠鋒利,而且還歷經了2500年,在潮溼的地下保證一點都不生鏽,古代人是如何做到呢?現代人能完全復刻這種技術嗎?

科學技術加持,破解古代冶金方法

在越王勾踐劍出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由於人類認知和科學手段有限,一直不敢對寶劍開展相關研究,即便是前面說的劃紙來測量寶劍鋒利程度,也是在1978年才開展。

既然,大家都知道,越王勾踐劍確實非常厲害,經多方討論,決定將越王勾踐劍送到復旦大學開展科學檢測,科學家利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技術來開展研究。

根據實驗資料顯示:越王勾踐劍是由青銅合金組成,其主要成分是銅、錫,當然還有少量的鋁、鐵、鎳、硫等。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證劍體的韌性,劍脊主要以銅材料為主;不過由於銅的硬度並不高,顯然用作劍刃效果並不好,於是,在劍刃部位增加了錫元素,經測量,劍刃含錫量為16%-17%,增加了劍刃的硬度,這也是劍鋒利的主要原因。

不過,這個配比要恰到好處,如果錫含量太少,硬度就會變差,如果錫含量過高,劍刃就會變得太脆。

由此可見,一把寶劍有兩種不同的材料配比,需要兩次澆築才可以完成,現在的專業術語是“符合金屬技術”。

所以,就鑄造工藝來看,2500年前的冶煉技術就已經非常強大。

為什麼不生鏽?

最早科研人員推測,有可能採用了塗鉻技術,可根據復旦大學的研究成果來看,沒有在劍體表面發現鉻元素。

科學家之所以有塗鉻的猜測,是因為塗鉻防鏽處理,最早在秦始皇兵馬俑已經使用,順理成章的,人們認為越王勾踐劍很有可能也採用了這種技術。

▲秦始皇兵馬俑遺址的青銅劍

另一種說法來自法國學者,法國學者認為,既然劍體有硫的成分,那麼很可能中國古代掌握了神秘的人工外鍍技術,比如採用硫化處理,使得青銅器表面形成一層緻密塗層,也就防止了氧化和腐蝕。

然而,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硫化銅並不是一種緻密的結構,根本無法在青銅器表面形成保護膜。

相反,青銅器表面硫化反而是一種腐蝕。

關於腐蝕問題,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

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並不是沒有生鏽,只是鏽蝕程度非常低,而如今,已經出土已經幾十年了,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可以說明,在現有條件下,腐蝕的程序依然難以阻止。

越王勾踐劍所在墓穴長期處於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它不生鏽的主要原因。

冤家路窄

關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典故,可謂是無人不知。

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生前是一對老冤家,死後他們隨身武器也有萬般聯絡。

1983年11月,在距離越王勾踐劍出土之處,約2公里的位置,同樣出土一把絕世銅矛,矛上同樣有兩排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用?”,經過學者考證,這把矛就是吳王夫差的貼身武器。

只不過,吳王夫差的銅矛出土時,矛炳已經全部腐爛,剩下的部位也是佈滿了銅鏽,其腐蝕程度與其他陪葬品基本一致。

這也說明了,越王勾踐劍的不鏽之謎,完全是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所致,而不是其它。

寫在最後

不可否認,越王勾踐劍已經成為傳奇,它為現代人瞭解古代人們的生活打開了一扇門,而其背後,有更多的科學秘密等待我們破解。

上一篇:【電競坊評測第二期】遊戲手柄的逆襲,這款神器讓電競玩家不再藍瘦
下一篇:豬天天吃草和穀糠,低熱量沒營養,沒營養,為什麼還能長這麼肥?!